演講的手勢語詞彙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演講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下麵介紹演講中常用的手勢三個式。
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讚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豎起小指,其餘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微不足道或蔑視對方。這一手勢演講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餘四指彎曲並攏,這一手勢在演講中被大量采用,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觀點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則表示強調,也可以表示數字一、十、百、千、萬……演講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頻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為麵對聽眾手指太直,針對性太強。
8.演講時表情的運用
表情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它也是反映宣講者心理狀況的晴雨表。用麵部表情來調節氣氛,用首語幫助自己表達思想,明白常用表情的含義,把它們正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演講中,能起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麵部表情與眼神是密切相關的。其實,眼睛的傳神常常是與麵部其他部分的活動相配合進行的。眼神離開了麵部其他部分的活動,其表情達意作用就必然受到影響。麵部表情非常豐富,許多細微複雜的情感,都能通過麵部種種表現來表達,並且能對口語表達起解釋和強化作用。演講者要善於觀察麵部表情的各種細微差別,並且要善於靈活地駕馭自己的麵部表情,使麵部表情能更好地輔助和強化口語表達。
運用麵部表情,要求自然真實,喜怒哀樂都要隨著演講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發展需要而自然流露,切不可逢場作戲,過分誇張,矯揉造作,那樣會令人感到虛偽滑稽。也不可毫無表情,冷若冰霜,使人感到枯燥壓抑。演講者的麵部表情與口語表達要協調一致,要能準確鮮明地反映自己內在的思想感情。麵部表情和有聲語言的表情達意應同步進行。為了有效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要盡量避免傲慢的表情、譏諷的表情、油滑的表情和沮喪的表情。這些表情都會在聽眾中產生不良影響,形成離心效應。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說到羅斯福演講時,說他全身好像一架表現感情的機器,他滿臉都是動人的感情,這樣使他的演講更有力、更勇敢、更活躍。當代著名演講家、演講理論家邵守義演講時臉部表情豐富多彩,這後麵表現著複雜的思想情韻。
在演講中微笑與平和是臉部表情的核心。
臉部表情運用時要適時、適事、適情、適度,切忌呆滯麻木、情不由衷、晦澀不明與矯揉造作。
不要讓演講帶來的緊張壓力把你的臉變成一張麵無表情的撲克臉。你自然的麵部表情可以為有效溝通提供又一種渠道。通常來說,麵部表情的變化先於和預報了氣氛或心情的轉換。相較於那句已經被用濫的老生常談但更為嚴重的是……,用一副憂心忡忡的皺眉蹙額樣取代原本歡欣愉快的麵容是一種更為高明的過渡。
你不需要事先對著鏡子練習鬼臉、微笑和怪相——你所需要做的隻是在正常表情的基礎上略作誇張而已。近距離接觸中能發生作用的微妙臉部變化,後排聽眾是察覺不到的。
在所有的交際語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際交往的高招。微笑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能讓聽眾更好地接受你和你的演講。當然微笑要自然、真誠而且要符合場合的需要。
微笑是一種良性的臉部表情,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自信的標誌、禮貌的象征、涵養的外化、情感的體現。在演講中可以象征性格開朗與溫和,可以建立融洽氣氛,消除聽眾抵觸情緒,可激發感情,緩解矛盾。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擔任校長三十年之久的葉洛博士說:微笑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催化劑。
下列場合可運用微笑技法:
(1)表達讚美、歌頌等感情色彩時應微笑。此時要博得別人笑,自己首先要笑。
(2)上台與下台時應微笑。這樣可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把良好的形象留在聽眾心中。
(3)麵對聽眾提問時送上一縷微笑是無聲的讚美與鼓勵。
(4)肯定或否定聽眾的一些言行時,可以配合著點頭或搖頭,臉掛微笑。
(5)麵對喧鬧的聽眾,演講者可略停頓,同時臉掛微笑是一種含蓄的批評與指責。
(6)表達一些與微笑不相悖的情感時可微笑。法國作家阿諾葛拉索說:笑是沒有副作用的鎮定劑!
但是要提醒演講者注意的是,演講中不能從頭到尾一味微笑,否則讓人覺得你帶了一個假麵具上台演講,沒有感情。尤其是不該笑的感情表達時更不能笑。例如下段演講:
不是有人在坐車不暢時埋怨他們亂哄哄,路不通,車不動嗎?不是有些漂亮的姑娘品評他們是多一個腦袋的電線杆嗎?不是有人謾罵他們秉公處罰是自己給自己發獎金嗎?不是有人更喪盡天良將車輪輾向我們這些可敬可愛的馬路衛士嗎?
下列情況請注意:
表達悲痛、思考、痛苦、憤怒、失望、討厭、懊悔、批評、爭論等負麵情緒時不能微笑。
你已完全放開,不覺緊張,沒有必要運用微笑來控製情緒,鬆弛緊張時可不要微笑。
另外,演講中的笑要隨內容感情變化而變化:有興奮喜悅的笑,有冷嘲熱諷的笑。演講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笑容去表達內容,感染聽眾,也要保證笑的價值,該笑則笑,不笑則止。
微笑在所有文化中都有著同樣的含義。絕大多數公眾演講者沒有充分利用或用錯了這一強大的工具。那種齜牙咧嘴笑得人下巴發痛的傻笑跟麵無表情的撲克臉一樣惡劣。在悲傷或嚴肅的場合露出微笑是不適宜的。不過,提醒你自己,在任何可以加強你的說服力時都要真誠地微笑。它是建立和諧親善關係、展示你的良好意願以及使得你和你的聽眾輕鬆自在的最容易的方式之一。
9.準確運用態勢語
按照我們民族的審美觀,演講時的表情、手勢等應自然含蓄,溫文爾雅,既不拘謹,也不造作,即使是表現強烈的感情,也不做過火的態勢。
體態語言的表達與口語表達協調默契,符合演講者的思想情感,能正確地表達出演講的內容。準確、適時正是體態語言的價值所在。
我們呼口號時,常常同時用舉拳的動作相配合。但如果我們把口語表達與體態語言的表達割裂開來,或者先呼喊後舉拳,或者先舉拳後呼喊,中間形成一個較大的時間空隙,那顯然會漫畫化成為笑柄。同樣,在演講時,每個體態動作都必須密切與口語表達相配合,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主要靠感情投入。隻有當演講者把全身的熱情和精神都投入到思想的表現中去時,才能打破拘束和生硬,動作與口語便自然協調默契,渾然一體。
正因為體態語言的詞彙含義和感情色彩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所以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時空範圍。同樣一個體態動作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同樣是點頭搖頭,我國是搖頭不是點頭是,搖頭表否定,點頭表肯定;而有的民族就恰恰相反,點頭不是搖頭是,點頭表示否定,而搖頭卻表示肯定。又如,當我們伸開食指和中指時,一般是表示數目二。自從英國前首相丘吉爾首創用這個手勢表示victory(勝利)後,幾乎全世界都用這個手勢表示勝利及和平。所以,準確地運用體態語言,就必須既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又注意時代特征和一定的社會習慣。
可是態勢語畢竟不像口頭詞語那樣意義明確,而是具有象征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況且,在表示具體概念和事物的時候,體態語言和其表達的含義也並非一一對應,所以體態語言必然要為口語表達所製約。而不能像聾啞人那樣單純使用動作。隻有當體態語言動作與口頭表達緊密配合,協調默契時,才能真正顯示出其準確的表意功能。
由於體態語言具有象征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所以演講者運用它時,常常是發揮著模糊語言的效用。所謂準確運用體態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所追求的正是與口頭語言相和諧的意境,而不可能過多過細,過於煩瑣地去具體模擬。例如,我們可以用一隻手托在胸前表示我或我們。其實同樣的動作,也可以用來表示由衷感謝和心領神會,又何嚐不可以用這個動作表示心有餘悸和心情激動呢?如果我們在演講時硬要把我們由衷感謝和我們心情激動設計成幾個不同的體態動作來作準確、具體的表示,那就是欲精不達,適得其反了。
受口語所製約的體態語言,應該與口語表達配合協調默契,也就是說應該適時。如果體態語言的表達與口語表達相互錯位,出示得太早或太遲,那將會是滑稽可笑的。
(1)自然是對體態語的首要要求
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木訥;有的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做作,像在背台詞。這都會使人覺得不真實也缺乏誠意。
孫中山曾這樣告誡人們,處處出於自然,即使有時詞拙,也不可故作驚人模樣,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賴。因此有人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乖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2)體態動作簡單精練
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了,易於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煩瑣複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會使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習慣動作,多餘的體態語必須去掉。
(3)運用要適度得體
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不要用得過多。有的人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謂適宜,即要求動作必須與說話內容、情緒、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甚至手口不一。據說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一次招待會上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嘴上卻說大家請坐,使記者們大傷腦筋。於是,這一說話與動作的不協調成了逸聞。
(4)要生動有活力
生動是對體態語的細節要求,使它在運用中富有活力,能夠感人。隻有生動的體態語,才能藝術地表情達意,才能給人以美感,從而產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實上,體態語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看這個動作就有三百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如正視、斜視、注視、凝視、仰視、輕視、鄙視等,每種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間的區別就在眉眼的細節上。因此靈活運用體態語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達意的活力,才能取得優美、生動的表達效果。
10.態勢語表達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類交際信息載體的體態語言,既要求準確、鮮明、生動,又要求端莊高雅、大方,符合生活美學的標準。具體而言,有下麵兩個要求:
(1)精練、適宜
體態語言畢竟是口語的輔助手段。使用時切忌過多過濫,喧賓奪主,而應盡量做到少而精。動作、手勢、眼神都必須經過嚴格選擇,有內在的依據,能準確、優美地充分表達出演講內容。對於那些詞語意義不強的習慣性動作和毫無意義的下意識動作應盡量剔除,正如演講者必須剔除口語中的那個、那個之類的口語一樣。
手勢頻繁,動作重複單調,令人眼花繚亂,無形中分散了聽眾的注意力,引起聽眾反感。例如,演講者在台上盲目地反複走動,手拿報紙卷個不停,或者不停地舞拳揮手,不斷地抓耳撓腮,摳鼻揉眼等,都是演講的敗相。這些機械乏味的動作,不僅不能發揮體態語言的作用,反而會破壞演講的整體效果。
精練適宜的體態語言,把理性、情感和言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疏密有致,宛如演奏樂曲時的鼓點那樣,準確而醒目,給人美感,引人回味。
(2)優美、適度
運用體態語言、動作要做到端正、高雅,符合生活美學的要求。人們聽演講,除了獲得信息、受到啟迪之外,也需要獲得美的享受。演講者的體態動作,不可能像戲劇舞台動作那樣一招一式地要求,那樣會過分誇張,喧賓奪主,與演講的風格很不協調;也不應該縮手縮腳,動作生硬呆板。演講的體態動作要做到姿態優美,恰如其分,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
優美自然的體態語言,符合演講的內容特點和人們的審美習慣,是道理、感情和體態三者的和諧統一。優美自然的體態語言也必然要符合演講者的性別、年齡、經曆、職業及性格等特征。因性別的不同而形成體態語言風格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男性演講,兩手叉腰,雙腿分開,昂首挺立,凝視前方,顯得威武雄壯,剛毅有力;如果女同誌也擺出這個架勢,人們不說她是母夜叉才怪哩!女性演講,步態輕盈,手勢輕柔,動作輕巧,兩目含情,顯得溫柔嫵媚:如果男性這樣,那就成了陰陽怪氣的姨媽了。青年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情感外露;老年人老成持重,沉著鎮靜,感情含蓄。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人,言行舉止差別很大,表現在體態語言方麵,有的靈活輕快,有的莊重穩健,有的緩慢斯文,有的剛毅有力。總之,由於各自的思想修養和個性特征不同,各自的體態語言便自然有差異。演講者在演講時,一定要使自己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與自己演講內容相符,與自己的性別、年齡、職業以及個性特征相吻合。當然也要顧及到特定的演講環境、聽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例如,表示自己時,宜用手掌指自己前胸,而不可用拇指或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前者顯得謙虛端莊,而後者整體把握演講中的態勢語。
演講作為一門藝術,最大的因素是取決於有聲語言和非有聲語言(即態勢語)的交融體現。即除了吐字清楚、聲情並茂外,還要舉止大方、態勢瀟灑。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說:人的感情表達由三個方麵組成:55%的體態,38%的聲調及7%的語氣詞。這說明了態勢語表達的重要。
初學演講者很難取得演講最佳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非語言技巧表達的生硬或根本不用。非語言是指用來配合有聲語言以表達思想、豐富感情的眼神、表情、姿態和動作,它可以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把演講表達得更加生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感覺印象的77%來自眼睛,14%來自耳朵,視覺印象在頭腦中保持時間超過其他器官。從這點同樣可以說明:演講中隻運用作用於聽眾聽覺器官的有聲語言是不夠的。
誠然,演講中的演始終處於輔助地位,態勢語的表達要受到有聲語的限製,不能獨立成一體,更不能喧賓奪主。
①態勢語要自然,有過程,有過渡
態勢語要表現得得心應手,遣使自如,前後連貫,過渡完整。不能太突然,不能與整體、言語表達脫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動作,在演講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態勢語的表達要建立在演講內容的基礎上
符合知覺、注意、思維、情感過程的規律。例如雙手攤開分上、中、下三區。分別表示讚美、乞討、無奈三種意義。應用時要視演講有聲語言的內容而表現,不能隨意組合,錯誤表達。
③態勢語不能表達過多,要恰如其分,適度使用
有些演講者為了迎合少數聽眾的心理而玩弄動作,胡亂表情,手舞足蹈,輕佻作態,嘩眾取寵;有些演講者從頭到尾一個勁地揮手、眨眼、抖腿,沒有信息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