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附錄:《忍經》(1 / 3)

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惟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雲“犯而不校”,《書》雲“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謂也。韓信忍於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於取履,終有封侯之榮。忍之為義,大矣。惟其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觸來無競,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

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於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於無過之地,去聖賢又何遠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愛憎,捃拾人非,動峻亂色。幹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於倉卒者,未必不入氣勝。不失之偏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將恐眾怨叢身,咎莫大焉!其視呂蒙正之不問姓名,張公藝九世同居,寧不愧耶?愚因暇類集經史語句,名曰《忍經》。凡我同誌一寓目間,有能由寬恕而充此忍,由而至於仁,豈小補哉!

大德十年丙午閏月朔古杭蟾心吳亮序

《易·損卦》雲:“君子以懲忿窒欲。”《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罟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裏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又曰:“君子無所爭。”又曰:“君子矜而不爭。”曾子犯而不校。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鬥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荀子曰:“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藺相如曰:“兩虎共鬥,勢不俱生。”晉王嚐雲:“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又曰:“非意相幹,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細過掩匿

曹參為國相,舍後園近吏舍。日夜飲呼,吏患人,引參遊園,幸國相召,按之。乃反,獨帳坐飲,亦歌呼相應。見人細過,則掩匿蓋覆。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

丙吉為相,馭史頻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飽之過斥人,欲令安歸乎?不過吐嘔丞相東茵。”西曹第忍之。

△圯上取履

張良亡匿,嚐從容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上。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出胯下

韓信好帶長劍,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帶長劍,能殺人乎?若能殺人,可殺我也;若不能殺人,從我胯下過”。韓信遂屈身,從胯下過。漢高祖在為大將軍,信召市中少年,語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與其一校官也。

△尿寒灰

韓安國為梁內史,坐法在獄中,被獄吏田甲辱之。安國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然,我即尿其上。”於後,安國得釋放,任梁州刺史,田甲驚走。安國曰:“若走,九族誅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見安國,安國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懼,安國赦其罪,又與田甲亭尉之官。

△誣金

直不疑為郎同舍,有告歸者,誤持同舍郎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舍,償之。後告歸者至,而歸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

△誣褲

陳重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鄰舍郎褲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市褲以還。

△羹汙朝衣

劉寬仁恕,雖倉卒未嚐疾言劇色。夫人欲試之,趁朝裝畢,使婢捧內羹翻汙朝衣。寬神色不變,徐曰婢曰:“羹爛汝手耶?”

△認馬

卓茂,性寬仁恭,愛鄉裏故舊,雖行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嚐出,有人認其馬。茂心知其謬,嘿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馬,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雞肋不足以當尊拳

劉伶嚐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人笑而止。

△唾麵自幹

婁師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曰:“吾輔位宰相,汝複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嫉也,將何求以自免?”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麵,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麵,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幹,當笑而受之。”

△五世同居

張全翁言,潞州有一農夫,五世同居。太宗討並州,過其舍,召其長,訊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對曰:“臣無他,唯能忍爾。”太宗以為然。

△九世同居

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

△置怨結歡

李泌、竇參器李吉甫為才,厚遇之。陸贄疑有黨,出為明州刺史。贄之貶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與結歡,人器重其量。

△鞍環不加罪

裴行儉嚐賜馬及珍鞍,令吏私馳馬。馬蹶鞍壞,懼而逃,行儉招還,雲:“不加罪。”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

唐光祿卿王守和,未嚐與人有爭。嚐於案幾間大書忍字,至於幃幌之屬,以繡畫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時,引對曰:“卿名守和,已知不爭。好書忍字,尤見用心。”奏曰:“臣聞堅而必斷,剛則必折,萬事之中,忍字為上”。帝曰:“善。”賜帛以旌之。

△盤碎,色不少吝

裴行儉初不都支遮匐,獲鑲環寶,不貲。番酋將士觀焉。行儉因奢,遍出示坐者。有瑪瑙盤二尺,文采粲然。軍吏趨跌,盤碎,惶懼,叩頭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也。”色不少吝。

△不忍按

許圍師為相州刺史,以寬治部,有受賄者,圍師不忍按,其人自愧,後修飭,更為廉士。

△遜以自免

唐婁師德,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嚐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劇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複在何人?”

△盛德所容

狄仁傑未輔政,婁師德薦之。後曰:“聯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歎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吾知吾不逮遠矣。”

△含垢匿瑕

晉陳騫,沉厚有智謀,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存績。

△未嚐見喜怒

唐賈耿,自朝歸第,接對賓客,終日無倦。家人近習,未嚐見其喜怒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

△語侵不恨

杜衍曰:“今之在位者,多是責人小節,是誠不恕也。”衍曆知州,提轉安撫,未嚐壞一官員。其不職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不必繩之以法也。範仲淹嚐與衍論事異同,至以語侵杜衍,衍不為恨。

△釋盜遺布

陳寔,字仲弓,為太丘長。有人伏梁上,寔見,呼其子訓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聞自投地,伏罪。寔曰:“觀君形狀非惡人,應由貧困。”乃遺布二端,令改過之,後更無盜。

△湣寒架橋

淮南孔渂,隱居篤行,終身不仕,美節甚高。嚐有竊其園中竹,渂湣其涉水冰寒,為架一小橋渡之。推此則其愛人可知。

△射牛無怪

隋吏部尚書牛弘,弟弼好酒而酗,嚐醉射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曰:“叔射殺牛。”弘聞無所怪,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顏色自若,讀書不輟。

△代錢不言

陳重,字景公,舉孝廉,在郎署。有同郎署負息錢數十萬,債主日至,請求無至,重乃密以錢代還。郎後覺知而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當有同姓名者。”終不言惠。

△認豬不爭

曹節,素仁厚,鄰人有失豬者,與節豬相似,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失豬自還,鄰人大慚,送所認豬並謝。節笑而受之。

△鼓琴不問

趙閱道為成都轉運使,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龜,坐則看龜鼓琴。嚐過青城山,遇雪,舍於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

△唯得忠恕

範純仁嚐曰:“我平生所學。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嚐須臾離此也。”又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益見忠直

王太尉旦薦寇萊公來相,萊公數短太尉於上前,而太尉專稱其長。上一日謂太尉曰:“卿雖稱其美,彼談卿惡。”太尉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臣所以重準也。”上由是益賢太尉。

△酒流滿路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訓。一日過冬至,祠家廟列百壺於堂前,弟皆擊破之,家人俱駭。文正忽自外入,見酒流,又滿路,不可行,俱無一言,但攝衣步入堂。其後弟忽感悟,複為善。終亦不言。

△不形於言

韓魏公器重閎博,無所不容,自在館閣,已有重望於天下。與同館王拱辰、禦史葉定基,同發解開封府舉人。拱辰、定基時有喧爭,公安坐幕中閱試卷,如不聞。拱辰奮不助己,詣公室謂公曰:“此中習器度耶?”公和顏謝之。公為陝西招討,時師魯與英公不相與,師魯於公處即英公事,英公於公處亦論師魯,皆納之。不形於言,遂無事。不然不靜矣。

△未嚐竣折

歐陽永叔在政府時,每有人不中理者,輒峻折之,故人多怨。韓魏公則不然,從容諭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未嚐峻折之也。

△非毀反己

韓魏公謂:“小人不可求遠,三家村中亦有一家。當求處之理。知其為小人,以小之處之。更不可接,如接之,則自小人矣。人有非毀,但當反己是,不是己是,則是在我而罪有彼,烏用計其如何。”

△辭和氣平

凡人語及其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唯韓魏公不然,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辭和氣平,如道平常事。

△委曲彌縫

王沂公曾再蒞大名代陳堯谘。既視事,府署毀圯者,既舊而葺之,無所改作;什器之損失者,完補之如數;政有不便,委曲彌縫,悉掩其非。及移守洛師,陳複為代,睹之歎曰:“王公宜其為宰相,我之量弗及。”蓋陳以昔時之嫌,意謂公必反其故,發其隱者。

△詆短遜謝

傅獻簡公言李公沆秉鈞,日有狂生叩馬獻書,曆詆其短。李遜謝曰:“俟歸家,當得詳覽。”狂生遂發訕怒,隨君馬後,肆言曰:“居大位不能康濟天下,又不能引退,久妨賢路,寧不愧於心乎?”公但於馬上叔昔再三,曰:“屢求退,以主上未賜允。終無忤也。”

△直為受之

呂正獻公著,平生未嚐較曲直。聞謗,未嚐辯也。少時書於座右銘曰:“不善加己,直為受之。”蓋其初自懲艾也如此。

△服公有量

王武恭公用善撫士,狀貌雄偉動人,雖裏兒巷婦,外至夷狄,皆如其名氏。禦史中丞道輔等,因事以為言,乃罷樞密,出鎮。又貶官,知隨州。士皆為之懼,公舉止言色如平時,唯不接賓客而已。久之,道輔卒,客有謂公曰:“此善公者也。”愀然曰:“孔公以職言事,豈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於是,言者終身以為愧,而士大夫服公為有量。

△寬大有量

《程氏遺書》:“子言:範公堯夫寬大也。昔餘過成都,公時攝帥。有言公於朝者,朝廷遣中使降香峨嵋,實察之也。公一日在子款語,子問曰:‘聞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爾,則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傷傳言者耳,屬官喜謂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謗,清聞於朝。’公既不折言者之為非,又不奏中使之過也。其有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