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定公齊賢,以右拾遺為江南轉運使。一日家宴,一奴竊銀器數事於懷中,文定自簾下熟視不問爾。後文定晚年為宰相,門下廝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祿。奴隸間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後於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獨遺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憫然語曰:“我欲不言,爾乃怨我。爾憶江南日盜吾銀器數事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亦不知也。吾備位宰相,進退百官,誌在激濁揚清,敢以盜賊薦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錢三百千,汝其去吾門下,自擇所安。蓋吾既發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於吾而不可複留也。”奴震駭,泣拜而去。
△稱為晉士
曹州於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豐富。一夕,盜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何苦而盜耶?迫於貧爾。”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複呼之,盜大懼,語之曰:“爾貧甚,負十千以歸,恐為邏者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恐懼,率為良民。鄰裏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子及侄傑效,繼登進士第,為曹南令族。
△得金不認
張知常在上庠日,家以金十兩附致於公,同舍生因公之出,發篋而取之。學官集同舍檢索,因得其金。公不認,曰:“非吾金也。”同舍生至袖以還公,公知其貧,以半遺之。前輩謂公遣人以金,人所能也。倉卒得金不認,人所不能也。
△一言齏粉
丁晉公詐,亦有長者之言。仁廟嚐怒一朝士,再三語及公,不答,上作色曰:“叵耐,問輒不應謂。”徐奏曰:“雷霆之下,更有一言,則齏粉矣。”上重答言。
△無人不自得患難,即理也。
隨患難之中而為之計,何有不可?文王囚裏而演《易》,若無裏也。孔子圍陳蔡而弦歌,若無陳蔡也。顏子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原憲衣敝履穿而聲滿天地,至夏侯勝,居桎梏而談《尚書》,陸宣公謫忠州而作集,驗此無他若,素生患難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謂乎?
△不若無愧而死
範忠宣公奏疏,乞將呂不防等引赦原放,辭甚懇,至忤。大臣章享落職知隨公草疏時,或以難回觸怒為解,萬一遠謫,非高年所宜。公曰:“我世受國恩,事至於此,無一人為上言者。若上心遂回,所係非小。設有不從,果得罪死,複何憾。”命家長促裝以俟謫命。公在隋幾一年,素苦目疾,忽全失其明。上表乞致仕,章享戒堂吏不得上,懼公複有指陳。終移上意,遂貶武安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命下,公怡然就道。人或謂公為近名,公聞而歎曰:“七十之年,兩目俱喪,萬裏之行,豈其欲哉!但區區愛君之心不能自已,人若避好名之謙,則為善之路矣。”每諸子怨章享,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貶所,舟覆,扶忠宣出,衣盡濕,顧諸子曰:“此豈章享為之哉。”至永州,公之諸子聞韓維少師謫均州,其子告享,以少師執政,日與司公議論,多不合,得免行。欲以忠宣與司馬公議役法不同為言求歸,曰公,公曰:“吾用君實,薦以至宰相,同朝論事即可,汝輩以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不若無愧而死。”諸子遂止。
△未嚐含怒
範忠宣公安置永州,課兒孫誦書,躬親教督,常至夜至。在永州三年,怡然自得,或加以橫逆,人莫能堪,而公不為動,亦未嚐含怒於後也。每對賓客,唯論聖賢修身行己,餘及醫藥方書,他事一語不出口。而氣貌益康寧,如在中州時。
△謝罪敦睦
繆彤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財業,及各人娶妻,諸婦分異,又數有鬥爭之言。彤深懷憤,乃掩戶自撾,曰:“繆彤,汝修身謹行,學聖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相敦睦。虞世南曰:十鬥九勝無一錢利。韓魏公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嚐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須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處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不相下,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每與平之,以理使歸,於是雖勝者亦自然不爭也。王沂公嚐言,吃得三鬥醇醋,方得做宰相。盡言忍受得事也。趙清獻公座右銘:待則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會。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盛怒中忽答人簡,既形紙筆,溢流難收。程子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張思叔繹詬罷仆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孫伏伽拜禦史時,先被內旨而製未出,歸臥家,無喜色。頃之,禦史造門,子弟驚白,伏伽徐起見之。時人稱其有量,以比顧雍。白居易曰:惡言不出於口,憤言不反於出。
《呂氏童蒙訓》雲:“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得免,即就其間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其益多矣。”張無垢雲:“快意事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於他人有甚不快存焉。豈得不動於心,君子所以隱忍詳複,不敢輕易者,以彼此兩得也。”或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是其才耶?是其識也?”
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亂,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器劈者,此也。”蘇子曰:“高帝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養親,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吳湊,僚吏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厚去之,其下傳相訓勉,舉無稽事。
《韓魏公語錄》曰:“欲成大節,不免小忍。”
《和靖語錄》:“人有憤爭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不忍,不可不謹。’”省心子曰:“屈子者能處眾。”
《童蒙訓》:“當官以忍為先,忍字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當官不能自忍,必敗。當官處事,不與人爭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重報於後。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敗,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隻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嚐言,凡事隻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
《師友雜記》雲:“或問滎陽公,為小言所罟罵,當何以處之。公曰:‘上焉者,知人與己本一,何者為罟,何者為辱,自然無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為何等人,若是答他,卻與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憤心自消也。’”唐充之雲:“前輩說後生不能忍垢,不足為人,聞人密論不能容受,而輕泄之,不足以為人。”
《袁氏世範》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於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發,不過一再而已。積之逾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人於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亦不至形於言而見於色,然後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處家貴寬容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若人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憂患當明理順受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特異,所憂慮之事異耳,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矣。
△同居相處貴寬
同居之人有不賢者,非理以相擾,若間或一再,尚可與辯;至於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同鄉及同官,亦或有此,當寬其懷抱,以無可奈何處之。
△親戚不可失歡骨肉之失歡,有本於至微,而終至於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氣則彼此酬複遂好平時矣。宜深思之。
△待卑仆當寬恕奴仆小人就役於人者,天資多愚,且寬以處之,多其教誨,省其怒可也。
△事貴能忍耐以能忍,事易以習熟終。至於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處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習熟終。至於睚眥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罟爭訟,期以取勝而後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心豈不大安寧?《蕭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災殃。”
△王龍舒勸誡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是謂縱情。犯之不授,觸之不怒,傷之不忍,過事甚喜。張文定公曰:“謹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孔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山穀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東萊呂先生詩雲:“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陸遊翁詩雲:“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有期頤。”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省心子曰:“誠無悔,怒無怨,和無仇,忍無辱。”釋伽佛初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發願雲:“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後出世果成,佛先度忄喬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佛曰:“我得無諍三昧,最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萬行,忍為第一。”
《涅盤經》雲:昔有一人,讚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為大福德?”相讚者曰:“年誌俱盛而為卒,暴打而不,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人趣經》雲:“人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朝天懺》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紫虛元君曰:“饒、饒、饒,萬禍千災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
赤鬆子誡曰:“忍則無辱。”許真君曰:“忍難忍事,順自強人。”孫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超然居士曰:“逆境當順受。”諺曰:“忍事敵災星。”諺曰:“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諺曰:“得忍且忍,得誡且誡,小事成大。”諺曰:“不啞不聾,不做大家翁。”諺曰:“刀瘡易受,惡語難消。”少陵詩曰:“忍過事堪者。”此皆切於事理,為此大法,非空言也。《莫爭打》詩曰:“時閑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罰,更須枉費幾文錢。”《誤觸人腳》詩雲:“觸了行人腳後跟,告言得罪我當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卻厚情羽發輕。”《莫應對》詩雲:“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鬥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支蓮在火中生。”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誡斷指詩》曰:“冤屈休斷指,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後思之喜。”《何提刑戒爭地詩》:“他侵我界是無良,我與他爭未是長。布施與他三尺地,休誇誰弱又誰強。”《醒世詠》
(明)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惹禍隻因搬口舌,招愆多為黑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幼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謅曲貪嗔墜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悲歡離合朝朝聞,富貴窮通日日忙。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