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重視兒童地震心理危機(1 / 2)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省發生裏氏7。8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目前已有1.2萬人死亡,約6萬人失蹤,無數房屋坍塌。第二張照片所示的地點是北川縣北川中學,地震發生時,正值上課時間,該校的主教學樓塌陷,21個教室裏師生約1000人,除個別逃生以外,大部分被掩埋在瓦礫堆中。目前,大批武警官兵以及當地群眾正在加緊救援。

這些來自災區的圖片和消息讓人震驚和揪心,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剛懂事的孩子,解放軍、武警部隊……全國人民都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今天下午我先是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88級同學會執委會的意見征集,“是否同意從校慶活動的結餘款項中提取賑災捐款10萬元,以88同學會的名義捐獻給汶川災區?有何建議?”在回複了同意之後,我結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針對災區的兒童青少年提出一些心理危機幹預的建議,希望為他們的災後心理重建盡一點綿薄之力。

心理危機幹預是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遭受嚴重精神創傷的人,幫助他們重塑心靈,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在地震期間和震後,對於受到嚴重精神創傷的災區孩子們來說,心理危機幹預主要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對於災區的普通兒童青少年來說,主要問題來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們在地震期間和震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會很關心自己基本的生存問題,如環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時會擔心與自己關係親密的父母、親戚、同學、老師等,會表現出驚慌、無助、逃避、退化、恐懼等一係列行為。

其中,有些孩子會出現情感休克,其表現是發呆、反應遲鈍、精神麻木、記憶喪失,甚至昏迷不醒。處理情感休克的關鍵是鼓勵其宣泄,讓他盡量哭出來或說出來;同時,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語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邊安慰一邊引導,引導者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者是與自己同性別的孩子可以通過輕撫身體、擁抱等方式來增加其安全感,隻有這樣才能完整其情緒體驗過程,慢慢抹去心靈的創傷。對此,心情正常的家長也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反之,也許很多兒童青少年目前並沒有受到什麼大的身體傷害,但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和幹預,在他們今後的心理上很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稱為“急性應激障礙”,也就是心理危機),有些人甚至始終無法完全擺脫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陰影(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第二、針對親人受傷或去世,尤其是失去多位親人的青少年,主要問題來自歸屬和愛的需要。他們往往無法麵對突如其來的噩耗,有些孩子會出現精神崩潰,其表現是驚恐萬狀、哭鬧不止、行為盲目衝動、傷人或自殺。

處理精神崩潰的方法是先使其安靜下來,然後鼓勵其宣泄,引導他們轉移關注點;例如,“如何去幫助受傷的親人更為重要。”同時,政府、學校和其他家人、朋友等要及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使他們重新建立起熟悉的、家庭般的歸屬感,從心理上填補他們歸屬和愛的需要,還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種意外的發生。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大火中,一位學生的所有家人都罹難了,結果這位學生在一個月後也跳樓自殺,給我們留下了沉重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