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災情隻睡三四小時
在一家媒體工作的柳女士這兩天一直盯著網絡看災情報告,搜狐、天涯……,在不停的刷新中,她感覺眼睛生疼,心裏憋悶。淩晨一點,她還在網絡前欲罷不能。登陸MSN想跟人聊天,結果發現在線者居然有近一半,大家都跟她一樣在關注著最新災情。每夜隻睡三四個小時的覺成了大家共同的習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早睡早起的社區老年居民這幾天也改變了作息方式,晚上看電視直播到半夜,早上5時又起來看電視,甚至把幾十年如一日的晨煉都給舍棄了。昨天晚上11:30,在瑞虹新城MSN群裏,一位網名叫莉莉的鄰居還在一次次呼籲大家為災區人民捐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圍環境造就難受氛圍
公司職員小貝這兩天腦子裏淨是一些地震的情況,大家心情感到難受的同時,還謝絕了不少飯局和娛樂。昨天看到一位同事興高采烈地跟人相約出去唱歌時,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竟上前衝同事吼道:“你怎麼還有這份心情?”
小貝告訴記者,他很想到災區做個支援者,但因為工作在身無法脫開。但每天大家都在談災區的相關信息,他覺得自己像患了強迫症一樣,心情似乎處於隨時崩潰的邊緣。
調心態回複正常生活
上海市心理谘詢中心杜亞鬆教授這幾天也接到不少因接收震災信息太多而鬱悶難受的谘詢者,這些報道就把其拉到現場去,看到別人的報道他們好像身臨其境。他對大家的不安、難受、強迫等不適症狀都能充分理解,並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大家還應看到,震後不管是災區還是後方的人們,大家還是要回複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市民應做好充分的心理調適。
杜教授告訴記者,在澳洲等地,遇到天災人禍之後,當地人在安撫受難者之後,都更加珍重自己,心胸想得更開,采用旅遊、休閑等方式進行調適。二戰結束後,德國人在滿目瘡痍的家園中不種糧食、不蓋房子,而是種鮮花。對於關心災情的上海人們來說,除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還應適當轉移點注意力,化悲痛為奮進的力量。
張弛有度,釋放心理壓力
從醫生那裏小張了解到:其實亞健康的表現不僅僅是失眠,在心理上的具體表現是:精神不振、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易驚等。通常還會疲勞、乏力、活動時氣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因為現在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壓力越來越大的狀況下,小張的情緒常處於一種持續緊張狀態,若這種緊張能夠適度,則有利於進取也利於健康,可她對工作過分緊張、憂慮,心理承受力不強,再加上長期心理的疲勞,她心理疲倦被壓抑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她就變得情緒低沉,煩躁不安了。
亞健康狀態是可以改變的
醫生還對小張介紹了如何改變這種亞健康的方法,首先她必須學會科學地休息和調控情緒,這可以使人從容不迫地處理在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敢於正視自己,用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行動去麵對客觀現實。如在保證充足睡眠前提下,獨自靜思,作一次“精神旅行”,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交談;或找一個可信賴的朋友傾訴內心的疲乏與煩惱,在友人幫助下分析接受現實,要善於調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張弛有度。
人之所以感到疲勞,是情緒使我們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鬆,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
其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這是提高和放鬆情緒的良藥。可以製定一個鍛煉計劃,或慢跑,或騎車,或體操等等,通過軀體運動來轉移心理疲勞。
另外還可在閑暇時候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愛好娛樂當中,如聽音樂、聊天、旅遊及收藏;和自己的男友去看場電影等等,以此為寄托而忘卻疲勞。
在飲食上也應注意調配,宜食清淡。節日的膳食多油膩,多食後,會增加體內的疲勞感。因此應盡量選擇含脂肪低的食品。對那些已進入或將進入慢性疾病狀態的人群,應采用中醫調理的方式,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各人的體質狀況,適當選用一些調節免疫功能或強化體質的中成藥製劑或保健食品。
治療有一招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小張再次出現在我麵前時神采奕奕,仿佛又看到了上學時充滿活力的她了。由於她的精神狀態好了,她和男友也比以前幸福多了!她還告訴了我一個小秘方可以解除亞健康狀態:家庭自做小飲料蘆薈果汁可健脾益胃、提高免疫力。
因為天然蘆薈植物內含多種微量元素,其中大黃還有具有清熱解毒順便的功效。對改善情緒不佳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