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針
見
雪
這種三行以內的微型詩古已有之,如上古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戰國時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漢代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等。
國外詩歌中也有不少這種三行以內的微型詩佳作。如:
法國詩人儒勒·列那爾的《蝴蝶》:
這封輕柔的短函對折著
正在尋找一個花兒投遞處
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的《溫泉關口墓誌銘》:
過路人,請傳句話給斯巴達人:
為了聽從他們的囑托,我們躺在這裏。
美國詩人伊茲拉·龐德的《在一個地鐵站》:
人群中這些麵孔幽靈一般呈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北歐詩人拉斯·努列的《這條路也許》:
這條路也許
不通向任何地方
但有人從那邊過來
在微型詩作為一種獨立文本之前,現當代詩人已有不少非自覺創作的微型詩作品。如北島的《生活》:“網”、孔孚的《日落》:“圓/寂”……但是,此時詩人們的創作還不是一種對詩體的自覺,隻是“行於當行,止於當止”而已。真正把“微型詩”當作一種獨立的詩歌文本,廣大詩人積極自覺地進行微型詩創作實踐,還是近幾年的事。
在此,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微型詩以三行為限的理據。為什麼劉邦的《大風歌》(23字)可按當今詩界的定義稱為微型詩,而王之渙《登鸛雀樓》這種五言絕句(20字)卻不在微型詩之列呢?這是因為這種五言絕句在行數上超出了“三”這個限。那麼,為什麼要以“三行”為限,而不以“四行”為限呢?
這得從“起承轉合”說起。
“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麵的術語。起:開頭;承:承前加以申述;轉:轉折;合:結束,發表議論。一般來說,三行內的詩歌無法全麵實現這一章法,因而在寫作上與四行及四行以上詩就有了諸多的不同點。這種三行以內的微型詩,在結構上則可以不拘囿於“起承轉合”的程式,甚至故意逃避這種程式。
微型詩可以由一個單句構成,如一行詩《人生》:“一次無歸期的單程旅行”(長河);二行詩《貞潔女人》:“勒緊褲帶/過日子”(王豪鳴);三行詩《礁石》:“海洋中/最最牛的/釘子戶”(陳斌)等;也可以由一個複句構成,如傅天琳的《偶像》:“偶像之所以高大/是因為崇拜者匍匐著”(因果);陳德的《千裏馬》:“無論你跑多遠/最後,總要尋一塊/歇息的草地”(條件);南浦《有的人》:“有的人一周有七個昨天/有的人一周有七個今天/有的人一周有七個明天”(並列)等。也有一些微型詩在第二句增加“轉”的語句,用第三句實現“合”,或者在末句實現“轉”與“合”,這其實是通過句子壓縮而成的微型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型詩。
對微型詩進行行限、字限是文本構建的需要,也正是這種“限”使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聞一多先生曾把詩歌創作中追求格律形象地比喻為“戴著鐐銬跳舞”,但他說:“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鐐銬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隻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格律的束縛。對於不會做詩的,格律是表現的障礙;對於一個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現的利器。”有限製便有反限製,正是在反限製中產生技巧和藝術。正如歌德所說:“在限製中才顯示出能手,隻有規律能給我們自由。”
劉聰美說:“在考察微型詩的文本特征時,應當而且必須立足於兩個方麵:一是‘微型’,二是‘詩’。‘微型’是形式,‘詩’是本質。”
微型詩,作為詩,它除具有其它形式的詩歌所具有的所有特點外,還有其獨具個性的特點,即獨特的審美特征。
關於微型詩的審美特征,穆仁認為“微型詩是行數最少、表現最精、詩意最濃,以隻言片語奪人心魄的最高藝術。”並進而概括為“語言上的精煉,形式上的精致,含蘊上的精妙”。劉靜在《論微型詩》中說:“任何一種內容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獲得一種新的美學價值,片言隻語征服讀者並非易事,應該說,微型詩已形成了情緒符號化、意象動畫化、字詞精品化、手法聯想化等文本特征。”盡管表述方式不一樣,但從精神內核上看是一致的。
筆者認為,“精”是微型詩最根本的審美特征。正像甲也所言:“微型詩受自身所限,不僅要去蕪雜,更要摒棄鋪陳。凝練,凝練,還是凝練。雖未必字字珠璣,但隻有多一字嫌長,少一字嫌短者方為上品。”
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具體地考察微型詩的審美特征。
一是以小見大。用“滴水看世界,微塵見大千”來形容微型詩是很恰當的。微型詩畫麵單純,但景不盈尺而遊目無窮。如蔡培國的《迷惘》:
一隻鳥
跳出樊籠卻
找不到天空
你認為此詩就是寫鳥嗎?你不覺得它所反映的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嗎?你是否還由此聯想到有些在某種舊體製的樊籠裏禁錮久了的人,他們雖一朝掙脫羈絆,“跳出樊籠”,卻又頓感無所適從,無路可走……一支洞簫牧笛發出的卻是黃鍾大呂之音。
二是標題入詩。即標題成為詩從形式到內容均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標題入詩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A.標題與正文構成擬喻式判斷,如董培倫的《夕陽》:“一天的句號”。B.標題為敘述主體,如厲騰凱的《壓路機》:“有什麼意見/請到輪下來提”。C.標題為對話客體,如長春老藤的《稻草人》:“莊稼都坐車回家了/撇下你孤獨地/站在曠野裏數星星”。
三是空格提頓。微型詩由於行數所限,因而即使因表意或抒情的需要須作強調停頓,也無法通過提行來實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詩人們便以空格的方式代之。如寧曦音的《亭》:
以鳥的姿勢站立
以雲的思緒飛翔
風是我的四麵八方
此詩便是通過空格實現強調停頓,以凸顯節奏的。
這種空格提頓還可以收到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如荷風的《故鄉的窗口》:
紅的太陽
黃的稻浪
藍的遠方
詩句中的三個空格不僅起著提頓的作用,它還影響著詞語間的語法關係。如果沒有空格,這三句詩便是以三個名詞為中心的獨詞句,“紅的”、“黃的”、“藍的”分別是“太陽”、“稻浪”、“遠方”的定語;有空格,詞語間除上述語法關係外還顯現出另一種語法關係,即可以把“紅的”、“黃的”、“藍的”看作是“的”字短語構成的主語,三句詩便成了三個名詞作謂語的判斷句。用獨詞句描繪畫麵有更強的蒙太奇意味,而判斷句則對畫麵表現出更強的介紹語氣。
四是意蘊複合。即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包含著兩種意思,這主要體現為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