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善良無大小之分,隻需用心(1 / 1)

善良是一種魅力,無須用大小來衡量。

羅曼·羅蘭說過:“善良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種行為。”的確,善良不是一門學問,善良隻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表達,如果你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你就無法散發出善良的魅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小事,或許就是這些小小的善事,因為你做了而讓你的人脈更豐富、讓你的生命更美麗、讓你的生活更充實;或許就是這些小小的善事,因為你未做而讓你後悔很久、負疚很深;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善事改變了別人的一生,你也會曾為做過這小小的事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和升華。

一位公司老總在一次慈善活動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春天,他從鄉下到城裏的一家鞋廠做學徒工。條件很艱苦,每天需要早晚加班,住的地方是一間光線陰暗、年久失修的老屋。因老屋位於臨街的胡同,無處拴晾衣繩,致使被子潮了沒法曬,衣服洗了也隻能掛在彌漫著黴味的屋內風幹。

這在他看來隻是一件小事,沒必要跟別人說起,自己忍忍就過去了。

一天晚上,幾個同事一起聚會,他說起了晾曬衣被的種種不便來,沒想到,第二天,有一位同事就領著他來到街對麵的一個寬闊的院落,指著院子裏拴著的一溜晾衣繩對他說:“我以前也在這兒住過,這裏的人都挺好的,你以後就把衣服被子拿到這裏來晾曬吧。”

從此,他就把衣被拿到那裏去晾曬。在陽光下曬過的被子暖暖的,蓋在身上很舒服,睡在暖和的被窩裏,他感到一天的疲勞也消散得無影無蹤。剛開始的時候,他害怕有什麼閃失,所以晾、收衣被都很及時。日子久了,他發現這個院子的人都挺和善的,有好幾回衣服忘記收,等想起來再去看時,衣服仍舊安然地掛在那兒。

一天中午,他又把被子抱過去曬,可是沒想到過了兩個小時就下起了大雨來,而他需要工作,走不開,隻好等下班後再回去收被子。等他到了那個院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被子被人移到了屋簷下,一點兒都沒有被雨淋濕的痕跡。

他抱著依然充滿陽光味兒的棉被往回走著,眼眶裏溢滿了熱淚。就在那一刻,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事業來報答這個城市裏那些善良而富有愛心的人們。

老總講完故事,慢慢地說:“一個人成功可以有許多理由,如果說我現在成功了,那麼促使我成功的就是這個故事,是他們的這一溫暖的舉動給了我奮鬥的信心和動力,我現在要用我微薄的捐獻來感謝那些善良的人們。談不上回報,隻是因為有些溫暖猶如火炬,需要不斷地傳遞下去。”

其實,施者的愛心無所謂大小,隻要你獻出了,就能在受者的心中激蕩起一股暖流,產生一種積極而長久的力量。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對於警醒人們立身處世十分重要。

人生在世,應該有個基本的生活態度,起碼要自覺地做到為善不為惡。做好事可以有大小,而做好事的精神不可以懈怠,尤其對於不為人們注目甚至不為人們理解的小的好事,也要堅持不懈認真地去做。山不拒細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細流;才能成其大。堅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然而,有的人雖然想做大好事,卻對小好事不重視,懶得去做。

《後漢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作陳蕃的人從小就有很大的誌向,少年時獨居一處,一天,他父親的一個朋友薛勤來訪,看見他的屋裏不僅很亂,而且髒得不像話,問他為何不整理、不打掃,陳蕃振振有詞地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豈止掃一室呢?”

薛勤反問他:“連一屋都不肯掃,你又怎樣掃天下?”問得他張口結舌、無話可答。

是的,連一屋都不願意整理和打掃的人,怎麼能很好地“掃”天下呢?“小善”尚且不“為”,怎麼能為“大善”呢?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古人曾說:“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積少可以成多,積小可以變大。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樂意“善小而為之”,並且自覺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看不起一些小事,總是奢望有朝一日“一鳴驚人”,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轉眼間便可一舉成名揚天下,這隻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道:“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不難設想,那種平時“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願做的人,那種好高騖遠、不做實事的人,那種不行“小善”、空想“大善”的人,是絕不會成為有出息的人的。

“所做平凡事,皆成巨麗珍。”這句董必武同誌讚雷鋒的話正闡述了“平凡”與“巨麗”的關係,也體現了以小積大、以小積多、以平凡鑄成偉大的辯證思想。人皆可以為堯舜,隻要“不以善小而不為”,就可以由小善而成大善,逐步把自己培養成真正有益於人民的人。而這樣的人,一定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