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退避三舍”報恩
晉文公(公元前 697—前628),姬姓,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是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他曾流亡國外 19年;後在秦國的援助之下,於62歲時回國繼位。在位 9年去世。
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兒子,《史記》說他“有賢行”、“自少好士”。獻公晚年寵愛妃子驪姬,他聽信驪姬的讒言,打算讓幼子奚齊(驪姬所生)繼位,並逼死了太子申生。驪姬為了確保奚齊繼位,繼續陷害晉獻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重耳被迫流亡國外,隨同他一起流亡的有狐偃、趙衰、介子推等人。
重耳從此開始了長達 19年的流亡生活。
在這 19年中,重耳周遊列國,挨餓受辱,飽經風霜。重耳先在狄國呆了12年。為了躲避刺殺,重耳又決定去齊國。路經衛國,衛國的國君理都不理重耳。走到五鹿時(衛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南),重耳實在饑餓難忍,就向鄉下人討東西吃。鄉下人給他盛了一碗泥巴,重耳非常憤怒。趙衰連忙攔住他說:“泥巴代表土地,這正是上天要把國土賜給您的預兆啊!您趕緊拜受吧。 ”
當然,重耳在流亡中也受到一些國君的盛情款待。在齊國,具有政治遠見的齊桓公把本族的一位姑娘嫁給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竟以諸侯的禮節對待他,讓重耳不知所措。楚成王看到重耳那種自卑的樣子,就問:“公子如果回到晉國,將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回答:“將來萬一晉楚發生戰爭,我一定把軍隊撤退三舍(即45公裏)。”後來,他確實是這麼做的。
流亡 19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回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稱晉文公。當上國君後,晉文公開始封賞功臣以及那些與他一起流亡過的人。當時正好遇到周襄王弟弟的叛亂事件,封賞工作做得比較匆忙,竟沒有封賞介子推(在從秦國回到晉國的途中,介子推歸隱)。
介子推本人對此毫不介意,但一個跟隨他的人卻為此憤憤不平。這個從者寫了一篇短文,貼在宮門上諷刺晉文公。短文如下:“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晉文公看了後,馬上就派人去找介子推。誰知介子推卻已經帶著他的老母親一起躲到綿上山中
去了。
“退避三舍”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該成語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如果別人之前幫助過你,你就要抱有感恩之心,幸運之神自然也會眷顧你。給別人留路,其實就是給自己留路;善待他人,實際上也就是善待自己。
重耳不計前嫌
重耳從翟國匆匆出逃時,掌管財經大權的頭須趁機把全部錢財拿走私奔了,以致於重耳一行窮困潦倒,一路上隻能半饑半飽,也引出了介子推“割肉啖君”的千古佳話。
重耳即位後,是為晉文公,他大加獎賞有功人員。但是,惠公、懷公時期的舊臣都擔心文公的處罰,遲遲不敢出仕於晉。一日,頭須突然冒出,他要向文公討官做。文公不由氣極敗壞,嚴詞拒絕。頭須說:“許多舊臣不是都不敢重新出來工作嗎?我有辦法。以前我雖有罪於你,但與你有殺身之仇的勃鞮都能重用,
何況我呢!你不如讓我做你的禦馬官,大街上人們知道你不記前嫌任用一個罪人,那些舊臣們就會消除顧慮的。”文公毅然聽取了頭須的意見,任他為禦馬史。果然,舊臣們去除顧慮,紛紛出來就職,文公讓他們官複原職、各司其責。由此,晉國大治,文公的霸業可得。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晉文公
(宋)林同
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讎。披直寺人耳,鑰麑信有謀。
小弟一定要為你討回公道!”優孟暗下決心。
幾日之後,楚國打了勝仗,正在宮中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大殿金碧輝煌,席間美酒佳肴數不勝數。宮娥們正在揮動玉臂,扭動細腰,跳著慶賀之舞。楚莊王道:“我軍出師告捷,大勝敵兵,舉國同慶!眾位愛卿,今日本王召開慶功大會,定要開懷暢飲,不醉不歸!”
正在楚莊王洋洋自得時,突然聽到背後有個聲音說道:“哎,這麼重要的時刻,大王您怎能忘了老臣呢?老臣雖離開朝中多時,但聽聞大王克敵有方,又勝一仗,特來祝賀大王,望大王不要忘了老臣的一番苦心。來,老臣敬大王一杯!”
很久沒聽到這熟悉的聲音,似乎很遙遠了。楚莊王小心翼翼地回過頭,看見一隻蒼老的手握著一個酒杯,正在伸向他。
楚莊王覺得眼前一片模糊,使勁甩了甩頭,睜大眼睛,沿著那隻手臂望去,連身子也跟著移動了起來。沒想到那隻手臂出奇地長,竟然沿著大殿轉了一圈,一直到了幔帳之後。突然,大殿上一聲驚雷,接著昏天黑地,狂風大作,聲音又響起了:“大王,難道您真的忘了老臣了嗎?”又是一陣電閃雷鳴,那人終於現身了,原來他就是孫叔敖!
“大王,不管您是否記得老臣,老臣今日來此,隻有一言相告:凡事都要以天下黎民百姓為重,須記得‘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不要因為長年的南征北戰而忽略了治國之道啊!”說罷,孫叔敖恭恭敬敬地向楚莊王作揖,然後準備退下。楚莊王急忙叫道:“愛卿,且慢退下!是本王一時糊塗,竟然連你也認不出來了。能這樣向本王進言的,除了愛卿別無他人了!像你這樣的人才,一定要留在本王身邊,繼續輔佐本王!”
“哈……大王終於記起老臣了,既然如此,我也不必再掩飾,請看……”說罷,孫叔敖脫去帽子,摘下胡子,用雙手在臉上抹了一陣,再抬頭時已變成了另一個模樣。大殿上重又燈火通明,恢複了原來的樣子。楚莊王又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那人分明是他所賞識的表演奇才優孟!優孟跪下身子道:“優孟自作主張,假扮孫叔敖,罪該萬死,望大王恕罪!”
楚莊王微笑道:“你何罪之有?我原以為你的表演已經登峰造極了,沒想到那些隻是皮毛而已,你的演技比我想象中的好百倍!優孟啊優孟,果然不枉我往日對你的栽培,既然你有如此之才幹,不如接替孫叔敖之位,做本王的宰相,你意下如何?”
優孟將孫叔敖的帽子重新戴上,思考了一番後推辭道:“不是我不想當官,而是孫叔敖的下場令我心寒。大王難道忘了孫叔敖是如何鞠躬盡瘁地輔佐您的嗎?因為有了像他這樣的德才兼備、忠心為國的賢臣,大王您才得以稱霸群雄。如今楚國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大王您固然治國有方,但也不能忘記孫叔敖的功績啊!沒有他生前的努力,何來今日的國泰民安啊!更難得的是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以致於死後家境愈加貧寒,妻子患重病,無錢醫治;兒子輟學,以砍柴為生,這難道公平嗎?與其落個孫叔敖的下場,不如現在瀟灑自在,我決不當大王的宰相。”
說罷,優孟盯住楚莊王。楚莊王被優孟的話怔住了,一時語塞。眾大臣害怕楚莊王發怒,神情都極度緊張。大殿裏鴉雀無聲,連喘氣聲都聽得見。
楚莊王低頭沉思著,想起了往日裏孫叔敖的輔佐之功。他鄭重地站起身,大聲說道:“說得好!孫叔敖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賢臣,生前為國為民作出了諸多貢獻,在情在理本王都不該把他遺忘。本王一定會善待他的妻兒。至於優孟……”楚莊王將臉轉向他,笑道:“你敢於犯顏進諫,有勇有謀,本王十分佩服。”優孟這才鬆了口氣,會心一笑。
優孟時時刻刻銘記孫叔敖的恩情,在孫叔敖的後代蒙羞之時挺身而出,用智謀說服了楚莊王,報答了孫叔敖。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優孟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孫叔敖與老者
孫叔敖做楚國的宰相時,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製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吊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隻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得非常對,我牢牢記住它們!”
孫叔敖墓
(清)鄭機
惟楚有材舉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薦牘輸巾幗,優孟陳情勝士夫。圍鄭回轅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圖。功名豈盡埋蛇報,陰騭從來信不誣。
伍子胥報恩退兵
伍子胥(?—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監利縣(現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伍場村附近)人。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隻要用我這支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退回吳國去。”那麼,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呢?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麵,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
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父親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聽道:“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隻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
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了回去。
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
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100裏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父親,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感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繼續發揚。
吳國疲楚誤楚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派刺客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繼位後,任用楚國亡臣伍子胥、伯嚭為謀士、齊人孫武為將軍,教授兵法,操練隊伍,使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
楚國是南方大國,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後,不僅內政腐朽,而且又與周邊國家如唐、蔡等國不和。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以收留吳王僚之弟掩餘、燭庸為由,先後滅掉了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之後想趁機伐楚。但孫武認為,“人民疲勞,未可以,等待時機”,加以反對,闔閭聽從其言,並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餘,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省渦陽縣附近)、潛(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等地,使楚軍疲於奔命,鬥誌沮喪。
題伍子胥廟壁
(明)唐寅
白馬曾騎踏海潮,由來吳地說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願與將軍借寶刀。
隋珠的由來
曾侯乙(公元前478—前433),姓姬名乙。曾國君主,是戰國初期在政治、軍事上卓有建樹的諸侯國君,又是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華的藝術家。曾侯乙統治下的國家,是西周天子分封在漢水以東的姬姓諸侯國之一,封地在今湖北省西北部與河南省西南地區相交的江漢平原。其勢力範圍包括今河南省的新野,湖北省的棗陽、隨州、京山和安陸北部都城西陽(今湖北省隨州市境內)其疆域,曾國的國君姓氏、建國時間與古代文獻所記載的隨國完全一致,據此可以確證,曾國即曆史上的古隨國,其國君“曾侯乙”又可以稱為“隋侯乙”。
隋珠是一件寶物。傳說,古時候有個“漢東之國”,國內有個姓姬的諸侯,叫做隋侯。
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見一條大蛇,這條大蛇受了重傷,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斷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來藥給蛇敷在傷處,又用布帶為它包紮好,蛇便鑽進樹叢離去了。
過了好些天,有一次,隋侯在江邊搭船,忽然一條大蛇從江中浮起,昂著頭向他遊過來。隋侯嚇得驚慌失措,魂不附體。
可是那條蛇卻沒有傷害他,反倒從嘴裏吐出一顆碩大的珍珠。這時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這條蛇正是從前他救過的那條受傷的大蛇。
他心裏頓時明白了:“啊,原來這是蛇從江中銜了一顆珍珠送給我,報答我的救命之恩呀!”於是他高興地接過那顆珍珠。後來,人們便把這顆神奇的珍珠稱做“隋珠”。
動物尚且知恩圖報,何況我們人了。但人世間恩將仇報的事情曆來比比皆是,我們不能不感歎人性的不一。這個價值連城的珠寶的背後,竟有著如此感人肺腑的故事,令我們感動!
曾侯乙的貢獻
據《左傳》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可知曾國是漢東諸侯之長,春秋初期可以與楚國相抗衡。曾國為侯爵諸侯國,又是周王宗親,地位比楚國尊貴。楚君熊通請求曾侯在周王麵前為楚加位,周王不聽,楚君怒而伐曾,賢大夫季梁子勸諫曾侯,避實就虛,親兄弟之國,曾侯采納了季梁子的建議,楚不敢侵伐。
公元前 640年,曾國策動漢東諸侯向楚挑釁,因戰敗而被迫淪為楚的附屬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諸多方麵都受到楚國的幹涉和製約,從而失去了發展的機遇。
約公元前 453年,曾侯乙力挽政局。即位後,他首先著手於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努力改善、緩和與楚國的外交關係,恢複農業生產。其次,他擴充和改良軍備,如三戈戟、殳,帶矛車轊,重振軍威。此外,曾國在文化等諸多方麵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曾侯乙執政20餘年,勵精圖治,使得曾國繁榮昌盛,楚惠王熊章作宗彝送於曾侯乙,以致尊敬之意。鎛銘曰:“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享。”
曾侯乙執政時代,曾國的青銅鑄造與手工藝也都發展到了巔峰,較為典型的是盤尊曾侯乙編鍾、建鼓、鹿角立鶴,這些青銅器都為曾侯乙親自督造,說明曾侯乙對於音樂、美學藝術、冶金鑄造都有所研究,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由19件鈕鍾、45件甬鍾、1件楚王鍾組成,共計65件。該鍾分三層懸掛在曲尺形的髹漆鍾架上、中、下層鍾簴為6個青銅佩劍武士,傳達出了曾侯乙“修文重武”的治國理念。
整套編鍾重達2500千克,規模宏大壯觀,莊嚴肅穆。曾侯乙編鍾不僅是宮廷內的大型樂器,更是王權與禮製的象征。
曾侯乙編鍾是大型雙音編鍾,每個鍾體都有兩個純正的基音,錯金音律銘文共計2800字,記載的內容涉及十二音律以及音樂理論。據此可知曾侯乙在執政時期對於音律學研究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曾侯乙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範雎心善以德報怨
範雎(?—前255),祁姓,範氏,名雎,戰國時魏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範雎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曆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範雎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範雎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誌,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麵極有建樹的謀略家。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範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範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戰國時,範雎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回來後,須賈在魏相魏齊麵前說範雎的壞話:“範雎出使齊國時與齊王來往密切,不知私下裏幹了什麼。”至此範雎遭到嚴刑拷打,幾乎死去。
蘇醒後,範雎逃到秦國,改名叫張祿,不久當了宰相。魏國的人卻認為範雎已經死了。過了一年,須賈出使秦國,不知是什麼原因被秦國留了下來。一天,範雎穿一身破爛衣服來到須賈的住處。須賈一見,猛吃一驚:“你不就是範雎嗎?怎麼在這裏?”範雎歎息說:“唉,我從魏國逃出來後,就到了秦國。如今給別人當傭人。 ”須賈不禁同情地說:“想不到你依然貧寒啊!”說著,就取出一件綢袍贈送給他,對他說:“我聽說,秦國宰相張祿很得秦王信任,秦國的大事都由他決定,不知你有沒有熟人認識他?”範雎說:“我家主人認識他,我們前去問問看。”於是兩人來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見範雎來了都遠遠地回避,須賈感到很奇怪。範雎叫須賈稍等一下,他去告訴主人。須賈在外麵等了很久不見有人出來,就問看門人說:“範雎為什麼還不出來?”看門人說:“這裏沒有叫範雎的人。”須賈說:“就是剛才我們一道來的那個人。”看門人笑了起來:“那是我們的張宰相。”須賈一聽,嚇得麵如土色,趕緊跪在地上。
不一會兒,範雎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了出來。須賈叩頭說:“想不到你踏著白雲直上青天(賈不意君能自致青雲之上)。我的罪過拔下頭發也數不清,現在任憑發落。(摧賈之發以贖賈之罪尚未足)”
範雎說:“你的罪過的確不少,但先前贈我綢袍時,你表現出戀戀不舍的樣子,就像老朋友一樣,因此我會放你回去。”說完,範雎就離開了。
第二天,秦國果然釋放須賈回國。
可以說範雎的心胸是寬廣的、善良的。麵對曾經極度傷害自己的人,因為對方的同情心,而以德報怨,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範雎施行遠交近攻政策
為達到秦兼並六國的目的,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幹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魏、韓兩國地處中原,有如天下之樞紐,離秦又近,應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韓臣服,則北可懾趙,南能伐楚,最後再攻齊。這樣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必能統一天下。秦昭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68),秦昭王用範雎謀,派兵伐魏,攻占懷(今河南武陟西南)。兩年後又攻占邢丘(今河南溫縣東)。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範雎又為秦昭王謀劃攻打韓國,首先攻占地處韓國咽喉的滎陽,將韓斷為三截,致使韓處於危亡之中,不得不聽命於秦。經過一係列征戰,秦國的優勢越來越強,各國無不震動。
雜詠一百首·範雎
(宋)劉克莊
不待精神契,唯憑頰舌求。莫年薦燕客,差勝似穰侯。
韓信千金報一飯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