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3)

韓信(約公元前231—前196),西漢開國功臣,曾被封為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韓信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是淮陰人,少年時候父母都死了,日子過得很苦很艱難,常常不得不厚著臉皮到別人家裏麵去混飯吃,大家都很討厭他。

因為同城南亭長相熟,韓信就幹脆住到亭長家去,一住便是幾個月。漸漸地,亭長的妻子不耐煩了,接連幾天故意提前把早飯燒好,然後在床上和丈夫吃個幹淨,等韓信起身時,鍋裏早已空空如也。韓信心裏十分生氣,拔腿就走,從此再也不登亭長家的門了。

無處吃飯,怎麼辦?韓信隻得到淮陰城下的淮水邊去釣魚,然後將屈指可數的幾條魚賣掉,買點東西填肚子。有時韓信一條魚也釣不到,就隻好挨餓了。

淮水邊上有一些漂洗絲棉的婦女,經常各自帶著飯籃整日在這兒幹活。

其中有位好心的老媽媽,她發現韓信餓得有氣無力,挺可憐的,便主動把自己帶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韓信非常感激,對老媽媽說:“老人家,你這麼關心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誰知老媽媽聽了這話,反倒生起氣來了,說:“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說出這種話來?我給你吃點便飯,難道就是為了得到你的報答嗎?”韓信聽了,心裏更是感動。

淮陰城裏有一個無賴為人特別刻薄,他當眾羞辱韓信道:“小子!你若敢刺我一劍,就算你好漢,放你過去。要不然麼,嘿嘿……對不起了,就請你從我的褲襠底下爬過去!”韓信瞟了瞟那個無賴,什麼話也沒說,趴下身子真的從無賴的胯下鑽過去了。頓時,滿街圍觀的人都哄堂大笑起來,罵韓信是個膽小鬼。韓信也不辯解,徑自走了。

以後,項梁、項羽起兵反秦,韓信便去投了軍。後來又從項羽軍中轉投劉邦部下。因蕭何的舉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果然不負重望,率兵東下,相繼打敗魏、趙,降服燕、齊,最後又與劉邦會合在垓下,滅了項羽,為高祖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楚地正好是韓信的家鄉。韓信衣錦還鄉後,立即下令尋找三個人:河邊漂洗絲棉的老媽媽、城南亭長和那個羞辱他、讓他鑽褲襠的無賴。

老媽媽被找來了,韓信對她謝了又謝,送給她千金作為報答。老媽媽不肯要,可是韓信不忘一飯之恩,定要以千金相謝。老媽媽推辭不掉,隻好收下了。

城南亭長自知愧對韓信,心中七上八下,趴在韓信麵前,半天不敢抬頭。韓信賞了他一百小錢,說:“你是個小人,好事沒有做到底,走吧!”

那個當年羞辱過韓信的無賴更是嚇得膽戰心驚、魂飛魄散,渾身哆嗦個不停,跪伏在地上連連磕頭,要韓信辦他的罪。

韓信笑著說:“你不必害怕,鬧著玩的事豈能當真呢?若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哪能有我韓信的今天!我還真該感謝你督促我發憤圖強、立誌上進呢。我看你膽子挺大,是個壯士,就在我這兒做個中尉吧。”

這完全出乎無賴的意料之外,他如獲大赦,又受寵若驚,對韓信的寬宏大量感激不盡,叩謝不已。

濟困、報恩,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韓信就具備這樣的美德。他在困頓時得到過那位老媽媽的接濟,後來用實際行動報答了她老人家。更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在麵對曾經讓自己蒙羞之人,韓信以寬廣之心,以德報怨,這就是大義啊!

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大將軍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支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並且占領三齊之地,實現了迂回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了一麵倒的局勢。項羽再無能力滅漢,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劉邦則進入全麵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對於楚漢之爭中最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卻由於史料的稀少,而後世在感歎韓信的軍事藝術完美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此戰的更深一步的探討,以致於曆代戰爭研究者對此戰要麼介紹極其簡單,要麼存在很多錯誤之處。而此戰涉及到楚漢之間以及齊之間的政治、外交,牽連甚廣,期間楚漢兩方的君臣謀將出謀劃策,機心百出,上演了一部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曆史大劇!

題孤雲絕頂淮陰侯祠

(宋)王仁裕

一握寒天草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往心。不是冕毓親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

韓信忠信拒項羽

秦朝末年,各國諸侯都起來反抗暴秦,當時韓信也帶了一把劍去參軍。

最初韓信投在項梁部下,項梁死後,便在項羽部下做個小官,很不得誌。

後來,韓信又投到漢王劉邦部下。由於蕭何的竭力推薦,韓信被漢王重用了。他不但替漢王攻占了很多地方,還殺死了楚國的龍且。

項羽聽到了這消息,大為震動,他看到韓信智勇雙全,有很高的軍事才幹,就派武涉去勸說韓信脫離劉邦,歸順項羽。

武涉勸韓信說:“漢王劉邦貪得無厭,不吞並整個天下他決不罷休。如今您自認為與漢王是深交,為他立下汗馬功勞,但您功高蓋主,劉邦終究是不會放過您的。您之所以還能活到今天,那是因為項王還在,還輪不到收拾您。當前,漢王和楚王的成敗關鍵在您。如果您西附漢王,劉邦就是勝利者;如果您東附楚王,項羽就能成功。如果今天項王被滅,明天就輪到您了。您是一個明智之人,為什麼不選擇歸順項羽,背叛漢王,三分天下稱王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

韓信辭謝說:“我從前在項王部下,官位不過是郎中,職務不過是執戟的衛士。我給項王進言他不聽,獻策他不用,我不得已才投奔漢王。如今漢王待我恩重如山,拜我為上將軍,讓我統帥數萬軍隊;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分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我才有今天的光榮與成就。漢王如此親近和信任我,我是不能背叛他的啊!所以我至死也不會改變主意。請替我辭謝項王的好意。”

武涉見勸說無效,隻好失望地離去。

韓信是忠義兩全的。正因為他對劉邦懷有知遇之恩,所以韓信為劉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項羽的籠絡。這正是以知遇之恩報以天下啊!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進行的一次出奇製勝的進攻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 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 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餘,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韓淮陰侯廟

(明)袁崇煥

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穀有變易,遑問赤鬆子。所貴清白心,背麵早熟揣。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很替他擔心,她在病重之際,拿出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預贖死罪,漢武帝答應了。

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果然犯了殺人之罪,論法當斬。為了慎重起見,掌管司法的廷尉將此判決上報漢武帝,請他恩準。

當時,朝廷裏的大臣都為昭平君講情說:“他母親生前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了他吧!”

漢武帝說:“我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生了昭平君,視為掌上明珠。她去世之前,千叮嚀萬囑咐,把昭平君托付給我,讓我照顧他。”說著,漢武帝淚流滿麵,長歎不止,過了很久,漢武帝語氣堅毅地說:“法令是先帝製定的,我必須遵守。如果因為妹妹的請求而破壞先帝的法令,我有什麼臉麵去拜祭列祖列宗呢!再說,不處罰昭平君,也有負於天下萬民的殷切期望啊!”於是,武帝批準了廷尉的判決,處死了昭平君。

武帝極度傷心,左右大臣也都十分悲痛,整個朝廷都沉溺於哀傷的氣氛中。

能言善辯的大臣東方朔上前給武帝祝壽說:“我聽說,聖明的君主管理政事時,獎賞不論仇敵,罰罪不分骨肉。《尚書·洪範》中說:‘不偏私不阿附,帝王之道平坦通順。’對於‘獎賞不論仇敵,罰罪不分骨肉’這兩點,古代五帝伏羲(太皋)、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等人都很重視,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也都難以處理好這些關係。如今陛下能夠做到這兩點,使四海之內的平民百姓各自都得到適當的安置,這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幸運!我東方朔向您敬獻一杯酒,並再次向您頂禮膜拜,祝您萬壽無疆!”

事後,漢武帝對東方朔說:“先生說了那番話,合乎時宜嗎?”

東方朔回答道:“解除憂愁的最好方法是喝酒。我之所以向陛下敬酒祝壽,正是為了讚揚您的剛正不阿,並以此節製您的悲哀!”

一席話,又說得漢武帝高興起來。

後來,東方朔居然時來運轉,漢武帝不僅對他在殿中的放蕩行為沒有進行懲罰,反而又任命他為中郎官,並賜帛百匹給他。

東方朔心懷漢武帝的恩情,也用實際行動為漢武帝排憂解難,算是對他的報答。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值得自己驕傲的,而更能讓他有資本驕傲的是,他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上,如知恩圖報。

東方朔自薦

漢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兩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13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15歲學擊劍,16歲學《詩》、《書》,讀了22萬字。19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麵的書也讀了22萬字,總共 44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 22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賁,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能稱得上是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讚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

七諫·初放

(漢)東方朔

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言語訥譅兮,又無強輔。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數言便事兮,見怨門下。王不察其長利兮,卒見棄乎原野。伏念思過兮,無可改者。群眾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賢者滅息。堯、舜聖已沒兮,孰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湯湯。死日將至兮,興麋鹿同坑。塊兮鞠,當道宿,舉世皆然兮,餘將誰告?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斬伐橘柚兮,列樹苦桃。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悠悠蒼天兮,莫我振理。竊怨君之不寤兮,吾獨死而後已。

原來,受到處分的梁冀就是梁不疑的哥哥。梁不疑認為,是自己當初保舉張陵做了官,自己是張陵的恩人,張陵應該感恩圖報才是。可如今他卻處罰起自己的哥哥來,真是恩將仇報。他生氣地對張陵說:“我當初真不該保舉你。保舉你,是我自找倒黴呀!”

張陵聽後,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承蒙您當年賞識我,保舉我做了官,這種恩情我是不會忘記的。但是,我今天秉公執法,正是為了報答您對我的恩情啊!”

張陵的話把梁不疑說得滿臉羞愧,無地自容。

正是因為要報答恩情,所以張陵才秉公執法。張陵的作風是高尚的、公正的。這才是真正的知恩圖報顯道義啊!

張陵創立五鬥米道

東漢順帝時,張陵修道於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鬥米道。教門中尊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為經典,自稱太上老君,授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製作道書 24篇,建立24治區,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統治道民。道民有犯小過者以悔過自新為奉道之主旨,並用符水咒法為道民治病。傳有弟子王長、趙升等。子孫世襲天師道號,曆代帝君皆加有封號。

叫我來為你解難,我一定有辦法救你出去的,別遲疑了!”

太史慈說得懇切、誠實,孔融隻好答應了。

第二天,太史慈披掛上馬,身後隻帶兩名騎手。城門敞開,太史慈躍馬殺出,城外軍兵一時驚駭,不知如何對付。太史慈在溝塹內搭弓射箭,射中兩個軍卒,然後拍馬進城。第三天、第四天還是這樣,城外圍軍已經習以為常,不加警惕。可是第五天早上,城門一開,太史慈飛馬奔出,直衝圍軍而去。圍軍急忙躲閃,太史慈已越過重圍,朝大路飛馳而去了。

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見到平原相劉備,急告說:“今北海相孔大人被圍,孤立無援,危亡就在早晚,請平原相馬上派兵解救。我今天是從兵刃中突圍出來,以萬死而自托於君,是為君存活於此,務必請君救人於危難……”

劉備聽了太史慈的話,很受感動,馬上答應派三千精兵跟隨太史慈去援救孔融。劉備說:“孔融這位大名鼎鼎的北海相還知道世上有個劉備?真是看得起我呀,我怎能坐視不救呢?”太史慈領兵一到都昌城下,管亥的圍軍就退走了。孔融得救了,他興奮地拉住太史慈,感慨地說:“卿真是我的年少摯友啊!”

太史慈辭別孔融,回到家鄉。他的老母親歡喜地把他迎入家門,歎息地說:“我的兒子終於替我報答了孔融的往日恩德呀!”

太史慈對母親非常孝順,在得知孔融的危機後非常順從母親的意願去幫孔融解難,於危難之中施展過人的計謀,終於殺出重圍,順利找到劉備求救,可謂忠義俠膽。

孫策收太史慈

楊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從太史慈離開遼東後,未與之想見,於是太史慈渡江到曲阿去見劉繇,而這時孫策已經率軍攻來。

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許劭,劉繇的幕僚,三國著名人物評論家)必會笑我不識用人。”於是太史慈隻負責偵視軍情。

當時他獨自與一騎卒來到神亭,遇到孫策,孫策那邊的十三從騎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之輩,太史慈卻仍然上前一鬥,孫策與他單挑。孫策刺下太史慈的馬,而攬得太史慈項上手戟,太史慈亦得孫策兜鍪。剛巧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鬥。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

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唯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孫策見到太史慈,親自為他解開繩索,握著他的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

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太史慈說:“不可知也。”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隨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死於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舍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孫策親自為他餞行送別,臨行前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太史慈答道:“不過 60日。”太史慈後來果然如期而歸。

讚慈詩

佚 名

矢誌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誌,千古共嗟谘。

慕容超佯瘋還金刀

慕容超(384—410),字祖明,南燕末主,北海王慕容納的兒子。慕容超在 405年接替其叔父慕容德即帝位,改元太上,後被劉裕擊敗,送往建康處死。

慕容超是北海王慕容納(慕容德之兄)的兒子,是慕容德的侄子。前秦苻堅曾任慕容納為廣武太守,幾年以後,慕容納辭官,居家於張掖。

慕容德南征時,留下金刀而去。後來由於慕容垂(莫容納、慕容德之兄)背叛前秦,慕容納本人、慕容德的兒子因受牽連都被殺死,慕容納的母親公孫氏因為年老,免於一死。慕容納的妻子段氏懷著身孕,多虧慕容德的老部下、獄吏呼延平營救,公孫氏和段氏才逃到羌人居住區,段氏生下了慕容超。

慕容超 10歲時,祖母公孫氏去世。臨終前,她把金刀交給慕容超,說:“你要把這把金刀還給你的叔叔慕容德。”

慕容超隨涼州人徙居長安,母親段氏對他說:“我們母子得以生還,全靠呼延平一家人的幫助。呼延平已死,我叫你娶他的女兒,以報答呼延平的大恩。”於是,慕容超娶了呼延平的女兒。

羌族人姚萇深得羌族人的擁護。姚萇殺了苻堅,攻下長安,自稱皇帝。

姚萇死後,其子姚興即位,更是雄心勃勃。而慕容超自己的伯父叔父都先後在東方稱帝,他恐怕自己被姚興拘捕,於是假裝瘋癲,到處討飯吃。

秦人都鄙視慕容超,隻有姚萇的庶母弟姚紹見到他後就覺得他不同尋常,勸姚興用爵位穩住他。

姚興召見慕容超,同他談話,慕容超深深地隱藏自己的才華和鋒芒,更加裝瘋賣傻,姚興特別瞧不起他,對姚紹說:“諺語說‘漂亮的外表之下不包傻骨頭’,這純粹是胡扯。”

從此以後,慕容超可以自由往來,毫無阻礙。

後來,慕容德派使者迎接慕容超,他不同母親、妻子打招呼,就跟著使者走了。到達廣固(南燕都城,今山東青州市)以後,慕容超把金刀呈給慕容德,詳細稟報了祖母臨終時說的話。慕容德撫摸著金刀,放聲大哭。

為了報恩,慕容超竟然能夠做到裝瘋賣傻、忍辱偷生的地步,實在值得敬佩!這才是報恩的大義之所在!我們雖然不必做到像慕容超那般,但隻要我們懷有一顆感激、報恩的心,我們也會成為一個大義的人!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戰役。當時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

“我眾敵寡,不如遏製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隻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於是前秦的軍隊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李大亮報救命之恩薦張弼

李大亮(586—644),陝西涇陽人,唐初將領,唐朝開國功臣。貞觀八年(634)李大亮調任劍南道巡省大使,次年初,朝廷發兵進攻吐穀渾,他奉命隨大總管李靖出征。唐軍獲勝,扶持慕容順為吐穀渾新主,太宗恐慕容順勢單,不能統其國,遣李大亮引數千精兵前去為之聲援。李大亮以功被晉封為武陽縣公,拜左衛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