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李大亮因平亂有功,唐太宗賞賜他 100名奴婢。李大亮對他們說:“你們都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不幸家破人亡,我怎麼忍心讓你們做奴婢呢?”於是將他們一一釋放,遣送回家。

早年李大亮曾被李密所擒,有個叫張弼的人暗中解救了他,此後,兩人成為生死之交。

李大亮降唐後,官至尚書,常常感念張弼的救命之恩,總想報答,於是四處打聽張弼的下落,但張弼卻隱藏蹤跡,不肯與他見麵。

有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碰麵,李大亮緊握張弼的手,喜極而泣,請到家中,要將家產全部贈送給他。但張弼堅決不受。

李大亮無奈,上朝啟奏說:“臣所以能像今天這樣侍奉陛下,全是張弼昔日救命之功,臣願將官爵轉授給他,懇請陛下恩準。”唐太宗聽罷深受感動,於是任命張弼為代州都督。

李大亮如此知恩圖報,張弼如此不好自矜誇,世人紛紛交口稱讚,而他們這種良好的品質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李大亮的政治貢獻

李淵兵進長安,建立唐朝。李大亮投歸,被授予土門令。當時正遇饑荒,他招撫流亡貧民從業,並賣掉自己的馬以資助貧民恢複農業生產。高祖見他善於治理,提升他為金州(今陝西安康)總管府司馬。他奉命出兵荊襄一帶,攻取城池十餘座,以功升安州刺史。後鎮壓輔公祏起義,遷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唐太宗貞觀年間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內)都督,封五陽縣男。後召入為太府卿。太宗委任他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令他運糧撫慰邊地突厥部。他上書建議太宗以治理內地為本,對邊地各少數民族部落實行招撫政策,避免使用武力以節省國家財力,儉省民役,恢複生產。

知恩圖報

佚 名

雪中送炭人不倦,傳唱美德古今讚。置身逆境不自憐,滴水之恩成湧泉。

魏徵報知遇之恩輔唐太宗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魏徵唐朝政治家,他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貞觀之治一直被作為君臣人倫和政治清明的楷模。貞觀之治最重要的人物是唐太宗和魏徵。在皇權專製的社會製度下,魏徵的所作所為更令人讚歎和景仰。

魏徵從小便失去父親,家境貧困。38歲時,他參加了李密的起義軍,為李密掌管文書。不久他和李密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淵,做的還是文字書寫之類的工作。

武德四年(621),太子李建成招魏徵為太子洗馬,負責管理圖書經籍。

當時,李建成的弟弟、秦王李世民任尚書令,總理朝政,大權在握。李建成感到李世民是自己繼承皇位的嚴重威脅,想除掉李世民,但猶豫不決。魏徵知道太子的打算後,屢次催促太子盡早行事,但太子遲遲不動手。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搶先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父親退位,自己臨朝稱帝,即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後不久,便召見了魏徵。太宗板著臉孔責問他:“你挑撥我們兄弟之間殘殺,該怎麼辦?”

魏徵麵無懼色,坦然地答道:“要是太子采納了我的意見,就不會死於刀箭之下!”

這時,站在一旁的大臣都為魏徵捏了一把汗。太宗一聽,十分驚異,暗暗賞識魏徵的直率,沒有追究他以前的“過失”。過了不久,魏徵接到了擔任諫官的任命,太宗要他對朝廷大事隨時提出意見。

不出三年,太宗又任命魏徵為秘書監,參與朝廷政務。這時,魏徵已經50歲,太宗對他的信任使他深受感動,從這以後,他開始盡心竭力地輔佐太宗。

唐太宗即位之初,見鄭仁基的女兒長得格外漂亮,而且能書會詩,才華出眾,就立下典冊,準備宣召她進宮侍候自己。

魏徵知道鄭仁基的女兒已經立有婚約,隻是還未行完婚之禮,他忙對太宗說:“陛下住在宮宇中,希望百姓也有房子住;陛下吃山珍海味,希望百姓都能溫飽;陛下嬪妃成群,希望百姓能有家室。現在鄭仁基的女兒已有婚約,陛下要把她納入後宮,就毀了她的家室。這哪裏是做萬民之主的心願呢!”

太宗聽他這麼一說,深感內疚,立即下詔,撤銷了對鄭氏的冊封。

貞觀初年,由於隋末以來的連年戰爭,經濟匱乏,社會殘破,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問題堆積如山,百廢待興。能否把國家治理好,太宗沒有把握,他對大臣們說:“大亂之後,百姓恐怕不容易教化!”魏徵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大亂之後的百姓容易教化,就像饑餓的人,你給他飯吃,他就很容易接受!行仁政,能馬上見到治理的成效。”

宰相封德彝頗不以為然,斥責魏徵的話是書生之見,他說:“社會風氣越來越奸詐,特別是大亂之後,百姓很難治理,必須以威猛治國。”言下之意,主張太宗訴諸刑罰和武力。魏徵不同意封德彝的主張,他當時隻是五品官,但他毫不示弱,據理以駁道:“從前黃帝、顓頊、商湯、武王執政前也經過戰爭,但都能用仁政把國家治理得太平。如果說百姓從秦漢時就越來越虛偽,今天的百姓豈不都變成鬼魅了嗎?哪還談得上什麼治理!”

一席話,駁得宰相無言對答。太宗覺得魏徵的話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

沒過兩三年,治國的成效顯現出來,逃亡的農民紛紛返回家鄉,全國糧食豐收,三四錢就可買到一鬥米。社會安定,唐太宗異常高興,對群臣說:

“當初魏徵勸我以仁義治天下,現在見到效果了。”

有一次,太宗帶著部分大臣到東都洛陽巡視,住進昭仁宮。太宗因為對進奉的飲食器物不滿意,常常大發脾氣。

魏徵知道後,闖進昭仁宮,直率地對太宗說:“隋朝的君王要求地方貢獻山珍海味和各種稀有之物,越精越好,這樣無限製地貪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朝取而代之,正應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引以為戒。陛下責怪地方官貢獻的物品不好,是鼓勵他們崇尚奢侈。這樣一來,豈不是走隋朝滅亡的老路嗎?希望陛下居安思危,戒奢取儉。”

太宗一聽這番勸告,馬上警覺起來,感歎說:“如果不是魏徵,我哪裏聽得到這樣中肯而有遠見的諫言。”

魏徵進諫,不但直言不諱,而且敢犯顏強諫。

貞觀六年(632年),治國初見成效,太宗心中歡喜。大臣們請求太宗到泰山舉行封禪禮,太宗欣然表示同意。這時,魏徵站了出來,堅決反對。

太宗以他六年來的親身經曆,深感魏徵有遠見卓識,從不敢忽視他的勸諫。可是這一次太宗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他衝著魏徵說:“你老是跟我擰著來,

是你作主還是我作主?”接著,又連珠炮似地向魏徵反問道:“你不同意去泰山封禪,是我的功勞不高嗎?德行不厚嗎?國家不安定嗎?四境的鄰國沒有臣服嗎?糧食沒有豐收嗎?天上沒有好的征兆出現嗎?”

魏徵見太宗惱羞成怒,沒有一點畏懼,理直氣壯地答道:“雖然有許多理由去泰山封禪,但大亂之後,國家剛剛安定,國力並沒有完全恢複,各地糧倉還不充盈。您率領滿朝文武和禁衛軍去泰山封禪,耗資巨大、旅途漫長,沿途供奉必然索求於民,會增加百姓負擔。若官府強迫征斂,將激起百姓的不滿,有損您的恩德。這樣圖了虛名,實際上禍害了國家和百姓……”

太宗聽著聽著,不得不認為他說得在理,便打消了封禪的念頭。但是,罷朝回到後宮,怒氣還未消,情不自禁地對長孫皇後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問:“你要殺誰?”

太宗說:“魏徵!他總是在朝廷上跟我過不去,弄得我十分難堪!”

長孫皇後卻立即跪下,向太宗道賀:“魏徵忠直,是因為遇到聖明之君,這是您的福氣!”太宗聽了皇後的這番話,怒氣才平息下去。

太宗在位23年,始終沒有再提去泰山封禪。魏徵忠誠地輔助太宗,官位日益顯赫,擔任宰相之後,又任侍中,拜太子太師,地位尊貴。但他不因位高而明哲保身,仍然保持著隨事諍諫的銳氣。

太宗晚年意得誌滿,常常遊獵,晨出夕歸,並向各地搜求鷹犬之類的貢物,忠臣的諫言聽不進去,百姓的疾苦也很少過問。太宗對魏徵也疏遠了,似乎是怕他批評自己,為難自己。魏徵心裏非常難受,他言深意切地寫下了《十漸疏》,尖銳地批評太宗“縱欲勞人,親近小人,憑自己的好惡任免官吏,愛動用軍隊征伐鄰國”,並指出了種種誤國的跡象。

太宗畢竟是唐王朝的奠基人,通曉立國、治國之道。他讀完這篇奏章,大驚失色,也深深地被魏徵始終不渝地盡職盡責的精神所感動,急忙宣召魏徵入宮,誠懇地表示:“我知道自己的過錯了,願意改正,善始善終,否則,我將沒臉與您相見了!”

太宗還讓人將魏徵的《十漸疏》抄在自己居室的屏風上,使自己都每天能讀到它。又命令史官抄錄一份,寫在史書上。

魏徵幫助唐太宗治理國家,前後 17年,終於取得了政治清明、生產發展、民族融洽、社會升平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

魏徵死後,太宗非常悲慟,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歎地對大臣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

魏徵敢於直言不諱、勇於直諫,是為了國家社稷,為了天下太平,更是為了報答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知遇之恩!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魏徵的法律思想

在法律思想上,魏徵遵循封建儒家正統,強調“明德慎罰”,“唯刑之恤”,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國家之需要有刑罰,比作駕車的人之需要有馬鞭,馬匹盡力跑時,馬鞭便沒有用處;如果人們的行為都合乎仁義,那麼刑罰也就沒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罰畢竟是不可少的,他認為法律是國家權衡的準繩,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唐)魏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鬆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扁鵲謹記師囑

扁鵲(生卒年不詳),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是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扁鵲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名叫扁鵲。他仁心濟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景仰。

扁鵲 20多歲時,曾在渤海郡的一個客店當掌櫃。店中住著一位叫長桑君的老人。這位長桑君盡管年事已高,但每日身背藥囊,走家串戶,為人治病解危。扁鵲看到長桑君那種熱心為人解除疾苦的高尚品德和不畏艱苦的濟世精神,心中十分敬佩。

一天晚上,扁鵲向長桑君提出拜師學醫的要求。長桑君也早就看到扁鵲這個誠懇忠厚的小夥子是當一名好醫生的材料,就對他說:“你有誌學醫,自然很好,但當醫生要仁心濟世,不怕艱難。從明天開始,你到南山采藥,一年之後再來見我。”

第二天一早,扁鵲放棄了客店的差事,按照老師的囑咐,肩扛藥鋤,手提藥籃,上了南山。在南山,扁鵲每天在懸崖峭壁上攀援,在山花野草中尋覓。一年之中,他踏遍了南山的山丘林海、溝澗溪流,也識遍了南山生長著的各種藥材。

一年之後,扁鵲來到老師身邊。長桑君看到扁鵲一年的進步,心中十分高興。然後,他仍嚴肅地對扁鵲說:“你已經識別了許多藥材,掌握了這些藥物的性能,但還不能治病。從今天起,你要走鄉串戶為病人診察切脈,一年之後再來見我。”

第二天一早,扁鵲遵照老師的嚴命,開始了身背藥箱雲遊四方的生涯。每到一地,他都認真地對病人望、聞、問、切,對各種病的起因、進展和治療結果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一年之中,他的足跡踏遍了方圓百裏的村村寨寨,也診察了數以千計的各種病人,對什麼病需什麼藥基本上成竹在胸。

一年之後,扁鵲又回到老師身邊。不料,這時長桑君已經中風偏癱,臥床不起。扁鵲看老師病成這個樣子,立即動手為老師煎湯煮藥。藥熬好後,扁鵲親自端到老師床前,伺候老師一口一口喝下去,然後,又為老師打來熱水,給老師擦身洗腳,直到老師安然入睡,扁鵲才鬆下一口氣,拖著疲憊的身子睡在老師床前。

半夜裏,長桑君把扁鵲叫到麵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已經經受了三次考驗。第一年,你踏遍南山,識遍草藥,熟悉了百藥的藥性;第二年,你走遍千鄉,識遍百病,掌握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現在,你對我這個癱瘓病人這般照料,看得出你對病人的態度和醫德。做醫生濟世救人的三個條件你已完全具備,我可以放心了!”

說完,長桑君把珍藏多年的醫書、藥典和秘方都贈給了扁鵲。

扁鵲恭恭敬敬地接過醫書、藥典和秘方,感激地說:“老師,請您放心,您的教誨,學生永遠銘刻在心,我一定會做一個濟世解危的良醫。 ”

此後,扁鵲認真攻讀老師送給他的醫書、醫典和秘方,在醫療實踐中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終於成了萬古景仰的一代名醫。

扁鵲將恩師的教誨時時刻刻銘記,他用自己的成就報答了恩師。我們也明白了師恩的偉大,師恩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改變了世界的麵貌,改變了曆史的軌跡。

扁鵲遇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的藥,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他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藥,病狀就完全消失了。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麵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遊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隻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麵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藥王廟”,專門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同時,也祈求他能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雜詠一百首·扁鵲

(宋)劉克莊

疾始於榮衛,哀哉不豫謀。貪生諱聞死,天下幾桓侯。

王羲之虔誠拜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

(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羲之曆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書法均佳,世人合稱他們為“二王”,此後王氏家族曆代書法人才輩出。

王羲之年輕時曾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了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裏,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嗬嗬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裏,哪裏!”王羲之一邊讓座,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的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裏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把手伸了過去。

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進步得更快的。”說罷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隻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裏,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裏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王羲之虔誠拜師,不負師恩,最終成為一代名家。王羲之這種尊師敬長的精神值得繼承和發揚。

蘭亭相聚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共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20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