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行
(東晉)王羲之
攜友六七人,清晨入佘山。曲徑幽幽寂,芳草萋萋妍。水咽鳴聲近,路行道途遠。小憩興勃發,詩意已盎然。汗流浹體背,欲到半山腰。但到須努力,極峰莫辭勞。絕頂我為峰,豁然心境高。江山日新異,勝是一年嬌。峙矗飛天石,妙手自然成。澹澹仙人井,瓊露汩淙淙。天上有佛祖,位班金闕中。亭中好飲酒,微微清涼風。可憐謫仙人,未曾到此遊。我遊此山裏,忘盡心中愁。待到冬至時,重賞雪霽否?幸甚至哉矣,歌以樂悠悠。
康昆侖報師恩親自奉養
段善本(生卒年不詳),唐代琵琶演奏家。據說段善本所用的弦是皮製的,發音洪亮,著名的宮廷樂師賀懷智彈他的琵琶,將撥子彈壞也彈不響。此話雖屬誇張,但說明段善本有常人不及的腕力,彈奏技巧很高。段善本曾教授弟子數十人,還曾創作《西梁州》等曲。
號稱天下第一的琵琶名手康昆侖,原是西域康國(現屬新疆境)的樂師,唐德宗貞元年間來到長安,被詔進宮廷,當了宮廷樂師。
長安南郊有個翠華山,那裏綠樹掩映,山清水秀,是風景宜人的好地方。那裏住著一位剛從五台山清涼寺雲遊到此的高僧,俗名段善本。此人身材修長,流眉朗目,雖著布襪芒鞋,仍氣質非凡。他常用的那把琵琶也很不一般,桐木板蒙麵,玉石品,琴項彎曲如雲,琴軸鑲著白骨,其精致程度可想而知。
某年,長安地區大旱,土地幹裂,草焦樹枯,莊稼顆粒不收,德宗詔令萬民祈雨。而每次搞這樣的活動,長安東西兩城都要紮彩樓、敲鑼打鼓請神靈,並借此機會搞一次音樂擂台大賽。這次主要是比賽琵琶,東城請到的是號稱天下第一的六品禦前供奉康昆侖,他們認為康昆侖十拿九穩能取得這場比賽的勝利。西城也有自己的高招,請到的琵琶高手暫不透露姓名,想來個出奇製勝。
比賽這天,方圓百裏的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從四麵八方湧來,好不熱鬧!比賽開始了,東城首先推出天下第一的康昆侖。
他身著官服,雍容大度地抱著他那把當年楊玉環曾彈過的琵琶,走到台中央,首先彈了一曲《新番羽調綠腰》。那琴聲猶如山澗滴泉,叮叮咚咚,又清脆又嘹亮。稍頃,康昆侖五指飛舞,又彈出金戈鐵馬之勢。觀眾心潮澎湃,情緒昂揚,鼓掌聲、叫喊聲,此起彼伏。
正當東城沉浸在歡樂之中的時候,西城彩樓上卻出來個穿著紅衫綠裙,背上拖著一條大辮子的女郎,坐下來後說:“我也彈《綠腰》,不過我移到楓香調上來彈。”說罷就輕攏慢撚、重撥輕挑地彈了起來。隻聽那琵琶聲時而柔若和風細雨,時而如雷聲滾滾,暴雨滂沱。人們都被帶入意境,以為真的有雨有雷。一會兒又好像雨過天晴,天空一片晴朗。人們好像聽到涓涓流水和百鳥爭鳴聲,又好像看到蝴蝶飛舞和百花鬥豔的畫卷。大家完全被音樂征服了。
“女郎”的演奏結束,人們都在議論著兩位琵琶高手孰高孰低,從大家的議論中已經可以看出勝利者屬於那位“女郎”,就連康昆侖本人也承認自己不如對方。他已經主動跑到西彩樓去尋找那位“女郎”了。
可是到了那裏,哪還有什麼女郎,隻見從屋子裏走出來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和尚主動給康昆侖打招呼說:“康供奉到此做甚?是想繼續比賽琵琶嗎?”
康昆侖客氣地說:“哪裏哪裏,本人琵琶的技藝不如剛才那位女郎,我是特意來尋找那位女郎的。”
和尚笑著說道:“剛才彈琵琶的哪是什麼女郎,正是貧僧。隻是為演出化了一下妝而已,供奉見笑啦。”
康昆侖恍然大悟,說道:“你這位琵琶高手一定是久仰其名,卻未見其人的段善本大師,對嗎?”段善本點了一下頭,並問康昆侖對他的演奏有何高見?康昆侖佩服得五體投地,哪還有什麼意見!說要奏明聖上,一定要把這樣的琵琶高手召進宮去,以更好地拜師學習。
數日後,段善本果然被召進宮。在宮殿裏再次表演了他的精湛琴藝,受到德宗皇帝和眾位大臣的好評,立即給予大獎,並指令康昆侖要拜段善本為師。段善本不敢違抗聖旨,隻能接受,遂讓康昆侖再彈奏一曲。
曲終,段善本說道:“恕我直言,康供奉的琵琶技藝實在太雜,且帶有邪聲。 ”
康昆侖聽了段善本對他的批評不僅沒有反感,反而佩服段善本的鑒別能力。原來康昆侖幼時曾跟一巫婆鄰居學了一品弦調,很不規矩;後來又換了幾位老師,方法各異,這就是雜的原因。現在大師明鑒,指出了自己的症結所在,他更堅定了向段善本學習的決心。可是段善本卻提出讓人沒想到的要求,那就是讓康昆侖必須 10年不準彈琵琶,而且要把過去彈過的東西徹底忘光。如能答應這個要求,就教;否則萬萬不能收他為徒弟。
康昆侖聽到這個要求,起初有些懵,不知怎樣才好。可後來仔細一想,段善本的要求不無道理,不然還得繼續雜下去,於是他決定答應這個要求,10年不近琵琶,把過去學的徹底忘光。
一轉眼,10年過去了,康昆侖重新找到段善本,接受他的嚴格訓練。嚴寒、酷暑,廢寢忘食、刻苦鑽研。若幹年後,康昆侖終於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的琵琶國手。
康昆侖時時不忘記恩師的教導。據說,後來康昆侖為了報答恩師,專門將段善本接到自己的住處,親自奉養,直至段善本去世。康昆侖悲痛地將恩師火化之後,按照對父母的喪葬形式對恩師進行追悼。
康昆侖懷著謙虛求教的心從恩師那裏學習手藝,使他的才藝不斷精進,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更可貴的是,他還做到了不忘恩師。我們也應當把尊師敬長這種中華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下去。
段善本善作曲
段善本不僅善彈琵琶,而且還善於作曲。他曾創作道調涼州曲,流行於世。段善本帶的徒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李管兒。唐人元稹曾作《琵琶歌》稱讚李管兒: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段師弟子數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管兒不作供奉兒,拋在東都雙鬢絲。逢人便請送杯盞,著盡工夫人不知。……平明船載管兒行,盡日聽彈《無限曲》。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
德宗皇帝挽歌詞四首
(唐)白居易
執象宗玄祖,貽謀啟孝孫。文高柏粱殿,禮薄灞陵原。宮仗辭天闕,朝儀出國門。生成不可報,二十七年恩。
虞帝南巡後,殷宗諒暗中。初辭鑄鼎地,已閉望仙宮。曉落當陵月,秋生滿旆風。前星承帝座,不使北辰空。
業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孫。睿文詩播樂,遺訓史標言。節表中和德,方垂廣利恩。懸知千載後,理代數貞元。
夢減三齡壽,哀延七月期。寢園愁望遠,宮仗哭行遲。雲日添寒慘,笳簫向晚悲。因山有遺詔,如葬漢文時。
李春芳中狀元不忘師恩
李春芳(1511—1585),嘉靖十年(1531)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擢進士第一,以狀元授翰林學士,與張居正同科。隆慶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1571)李春芳任當朝首輔,成為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狀元宰相。
明朝嘉靖年間,李春芳中了狀元,衣錦還鄉。鄉人陳員外專門將後院新樓裝飾一新,準備迎接李狀元。
幾天之後,李春芳的坐船停泊在陳家莊碼頭。上岸後,李春芳並沒有回家,卻徑直來到陳員外家中,去參拜寄居在陳家的李春芳幼年的塾師。陳員外一見李春芳來到家中,連忙召集鄉鄰,並在新樓上設宴歡迎李春芳。
入席之際,陳員外和眾鄉親都請李春芳坐首席。然而,李春芳卻堅持不肯,直到恭請自已的老師入座首席後,才在側座奉陪。
酒過三巡,陳員外讓家人捧出文房四寶,恭請李春芳為新樓題匾。李春芳見狀,趕忙搖手說:“不!不!學生年輕,哪能在家鄉父老麵前題匾獻醜?何況,今天有我的老師在場。若要題匾,也得讓我老師題才是。”
窮困的老塾師見學生謙讓,也就抓筆揮毫,在白紙上寫下了三個鬥大的字:“聽月樓。”在座的鄉親本來對窮塾師題匾就有些不快,一見這三個大字,就七嘴八舌嚷嚷起來:“月亮也能聽,豈不是千古奇聞?”
“此樓雖然高聳,可誰也聽不到月亮呼喊什麼!”
還有人不時發出一陣陣冷笑。
窮塾師也自知失誤,大為尷尬,顯出一副無地自容的窘相。
李春芳目睹這番情景,心中十分不好受。他故意走到老師題寫的三個大字跟前,煞有介事地揣摩了一番,忽然若有所悟地喊道:“寫得好!寫得好!取名‘聽月樓’,妙!妙!果然是我的老師高明啊!”
李春芳的極力讚美,使在座的人都大吃一驚。老塾師也莫名其妙,不知狀元稱讚“聽月樓”好在哪裏。陳員外更是糊塗,忙問李春芳:“狀元如此叫好,到底好在何處?”
這時李春芳環視眾人,笑嘻嘻地說道:“高手之意,自古在不言之中。然而,知道老師用意的,隻有學生,還是讓我為老師點破吧!”
李春芳說完,就在“聽月樓”三字左側空白處用小字寫道:“嫦娥起舞,環珮鏗鏘;吳剛伐桂,斧聲叮咚,是謂聽月樓也!”
接著,李春芳又麵對眾人,振振有詞地說道:“月亮有聲,古人早已記載,隻不過大家不注意罷了。”
眾鄉親一聽李春芳這樣解釋“聽月”二字,不禁恍然大悟連稱“寫得好,解釋得更好!”老塾師更是感謝這位狀元學生給自己解了圍,將自己的失誤巧妙地遮掩過去。
李春芳尊師的美德很快傳遍了鄉裏,人們稱讚他做了狀元之後仍然不忘他的啟蒙老師。
李春芳用行動維護了老師的尊嚴,報答了他的啟蒙老師。歲月在流逝,卻洗刷不掉無處不在的師恩;四季在變遷,卻改變不了平凡而又偉大的師恩。師恩平凡,平凡在每一位老師都用行動詮釋著它的涵義。
李春芳隱退後仍關心民事
盡管曾經貴為首輔,但歸鄉後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間,除了關注年歲豐歉之外,對地方的風俗教化也很重視。目睹當時興化棄禮相淩、縱情自侈的奢靡現象,李春芳親訂《鄉約事宜》,從婚嫁、喪禮、序齒、稱呼、壽誕、相見、分資、柬帖等方麵訂立了一些讓鄉人遵守的條款,希望能夠“回風俗之一端”。此外,興化縣誌裏還有李春芳贈送《杜氏通典》、《十三經注疏》、《性理》等書籍給縣學的記載。“由狀元為執政,馮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養親,王漙見容於當世。古稱盛事,今乃兼之”,這是《歸田敕》裏對李春芳致仕的評價。王錫爵在《太師李文定公傳》裏也對李春芳這種優遊林泉、巢雲終老、“不複知人間事”的生活態度很欣賞,認為李春芳“可謂功名成全,孤標寡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