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英照顧師母
黃金德( 1944— )福建仙遊人,擅長水彩畫、中國畫。黃金德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文學專業,任教於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係副主任,高級講師。他的作品《明月落誰家》獲第二屆全國水彩、粉畫展優秀獎,《偎依》獲第三屆全國水彩、粉畫展銅獎,《林中曲》獲第七屆中國水彩畫大展優秀獎,《水鄉印象》獲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銀獎。黃金德出版有《黃金德彩墨畫集》。
1955年,黃金德響應祖國的號召,與妻子莫玉瓊一起從美國飛回祖國,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歸國專家,並兩次受到周總理的親自接見。
黃金德被分配到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從事燃氣輪機燃燒的研究工作。1956年,從天津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黃金德手下工作的陳子英,在工作中與黃金德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陳子英在 20世紀 60年代初結婚,先後生下了 5個子女,一家靠他微薄的工資生活,黃金德老師和師母對學生一家給予了大力幫助。他們遂成莫逆之交。
1984年,黃金德因帕金森症住進了上海華東醫院,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言語不清。1.78米高、85公斤重的黃金德老人不要其他任何人護理,隻要妻子莫玉瓊和陳子英照顧。因莫玉瓊身材嬌小,為黃金德衝涼、翻身力不從心,陳子英就請假在醫院專門照顧、護理老師。1989年 9月下旬,黃金德彌留時要妻子將來一定要回到故鄉廣州定居,了結自己歸根故鄉的心結;又要陳子英答應以後負責照顧好師母莫玉瓊,學生含淚答應了老師的囑托。
黃金德去世後,陳子英每天 6點鍾起床騎自行車到師母家,問候師母,買菜、加煤氣,做完以後再回到自己的家。
1992年陳子英退休後,自己辦了一個企業,生意非常好。他除了每天雷打不動必須去看莫玉瓊至少一次外,隻要莫玉瓊老人打電話,他就扔下手頭的工作趕過去。陳子英的 5個孩子受父親影響,也都把莫玉瓊老人當做自己的親人。陳子英說,自己身體還不錯,如果有一天他不能照顧師母了,就叫兒女們來替代他照顧師母。
幾年前,莫玉瓊老人患上了輕微的老年癡呆症,但要回廣州定居的念頭始終沒忘。2002年底,陳子英為了師母能回廣州,毅然把自己創辦的企業交給兒子打理,從上海來到廣州為師母找到了一個環境舒適的養老場所。2003年 1月 4日,莫玉瓊老人回到了家鄉,住進了廣州壽星大廈,陳子英也來到這裏每天與師母聊天,為她煲湯。陳子英說,為了報答老師當年的恩情,他要陪師母走完她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
雖然恩師去世了,但陳子英為了回報恩師,毅然挑起照顧師母的責任,這是多麼可貴呀!是啊,恩師永難忘!漫漫人生路上,傳道授業、釋疑解惑的老師確實很多,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該忘記那些曾給自己以關懷、啟發的老師。
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從而明確地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我國發展戰略的首位。從20世紀 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誌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銘記師恩
佚 名
培苗育土滋根深,回看桃園花芬芬。細物無聲春雨至,愛似塔燈照心魂。精琢璞玉越千古,慧勵駑駒馳萬村。如友似親敦教導,淚目深躬謝師恩。
了養父母無微不至的關照。左鄰右舍無不豎起大拇指:“李東雖不是親生,但勝似親生,為年輕人孝敬老人帶了個好頭。”
為照顧好養父母,單位多次組織職工外出旅遊李東都放棄了。但為了讓辛辛苦苦一輩子卻從來未出過遠門的養父母能夠到外麵去看一看,李東卻很舍得花錢。
2005年 4月,李東拿出了省吃儉用省出的 12000多元錢,讓已 80歲高齡的養父到重慶、蘇杭、上海等地玩了十多天,讓養父飽覽了祖國大好河山,大開了眼界。
2005年 11月,李東的養母患上了腦萎縮症,李東送養母到成都看病後,養母心疼錢,急匆匆要往南江趕。李東耐心地勸養母:“媽,你很少出門,年齡又這麼大了,走哪也不方便,這次我就陪你好好去外麵看看……”
養母還是執意要回家,李東就是不買回返的車票,老太太沒辦法,隻得依兒子。李東讓養母坐了從來沒坐過的飛機、輪船、火車,到昆明、大理、麗江等地玩了十多天。
在旅遊途中,養母身體不好,行走不便,多數地方都是由李東背著。在昆明李東還特地租了一輛輪椅,推著養母逛了動物園、世博園、民族村。養母一路樂得合不上嘴,開心極了,她說:“這輩子死了也劃算了!”可李東每天扶老人、背老人,身子都累得散了架,但為了讓老人能愉愉快快地旅遊,李東說自己雖苦內心卻感到無比的欣慰。
李東同妻子馬清華一道,常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二位老人,為了不讓老人感到寂寞,抽出一切時間陪伴在他們的身邊,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散散心。
由於工作繁忙,李東勸妻子辭去郵政服務公司的工作,在家專門照顧二老。特別養母臥病在床之後的 700多個日日夜夜裏,李東白天照常上班,晚上與養母同室相住,老人要吃什麼百般依從,當地沒有,便專程到外地購買。養母大小便失禁,他倒屎倒尿,洗洗涮涮,從不嫌髒臭。2006年 7月,84歲
“優秀客戶經理”。同時,李東還積極地奉獻社會、回報社會,關心社會上需要關心的人,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從 2002年開始,李東先後無償獻血2400ml,說服妻子無償獻血400ml。2006年,李東被巴中市無償獻血辦表彰為南江縣唯一的“無償獻血先進個人”。同年,李東又加入了“中華骨髓庫自願捐獻者”行列。
李東用一顆愛心溫暖著養父母的心田,用一顆孝心讓養父母深深體會到了人間真情。作為人子,李東盡到了責任。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孝敬父母,關心別人,讓世界充滿愛!父親母親,我們會銘記你們衰老卻還在掛念的一顆心,我們會用言行奉獻出一片真情……是的,李東正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譜寫出一曲動情的孝敬之歌……
青藏鐵路通車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裏。青藏鐵路建設麵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青藏鐵路於2001年 6月 29日開工,當年完成投資11.8億元,格爾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線改造完成,實現了首戰告捷。2002年完成投資 53.2億元。6月29日開始鋪軌,年底順利到達昆侖山。
青藏鐵路建設的全麵攻堅年年度計劃完成投資 56億元。全線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 7853萬立方米,橋梁675座、近16萬延長米;涵洞2050座、37662橫延米;隧道 7座、9074延長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試運行已於2006年7月 1日全麵啟動。
感 恩
佚 名
孩提怎明父母恩,予我生命奉獻身。細聲愛護情無價,含辛茹苦幾度春。年少豈知父母恩,教我世道與做人。縷縷銀發兒女債,道道深紋歲月痕。
新鳳霞孝敬父母
新鳳霞(1927—1998),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評劇演員,評劇新派創始人。新鳳霞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曆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
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中,她家裏麵有七個孩子,一家九口就靠著父親的微薄收入生活。新鳳霞是家裏的老大,她很懂事,從來不會埋怨自己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她很小就開始幫父母做家務,業餘時間就學唱戲。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不假。新鳳霞很小就明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道理。她小小年紀就能出去做很多事情,一點也不害怕,是家庭的貧窮磨煉了她堅強的意誌。
有一年冬天,新鳳霞的弟弟病了,為了給弟弟治病,母親決定把父親的一件皮襖當掉。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很要麵子,害怕讓人家看見自己當東西作醫藥費丟人,說什麼也不肯去。小鳳霞就自告奮勇地擔當了這個任務:“那就讓我去吧。”她的母親很擔心:“鳳霞,你還小,能行嗎?人家會騙你的。 ”
小鳳霞笑著說:“媽媽,放心吧,您的閨女哪有那麼傻呀。再說了,我已經長大了,應該為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我保證當個好價錢。”說完,她接過母親手中的皮襖,一溜煙地跑了出去。結果新鳳霞當了兩塊多錢,媽媽逢人就誇她能幹。
後來,媽媽臥病在床,新鳳霞每天都在媽媽的身邊,為媽媽洗衣服,倒尿盆,從來沒有嫌髒過,也沒說過一聲累。她說:“媽媽已經很辛苦了,我還沒長大,不能賺錢為媽媽看病,就隻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媽媽的病能早點好。”
後來新鳳霞成名了,她把媽媽接到身邊,親自照顧她。她說:“自己的家裏那麼多孩子,媽媽一輩子都沒享受到什麼福,如今她老了,我要盡我的全部精力去照顧她,讓她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如何從小就懂得體諒父母的艱難,如何對別人付出一份愛,這是我們都應該用心考慮的問題。我們要向小鳳霞學習,從小就理解父母,讓父母為我們付出的汗水不會白流。父母之愛是需要回報的。烏鴉尚懂得反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更要孝敬父母。
新鳳霞的藝術成就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新鳳霞在戲曲藝術上的天份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采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
新鳳霞成為了共產黨員
新鳳霞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因殘疾告別舞台後,新鳳霞仍滿懷著對生活的酷愛潑墨作畫。她的國畫作品同她的演唱藝術一樣樸實無華、清新淡雅。1994年總政文化部專門為新鳳霞在軍博舉辦了個人畫展。
新鳳霞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就莊嚴地向黨提出了申請。但坎坷的經曆使她的願望一直未能如願。打倒“四人幫”後,新鳳霞再次向黨提出了申請。1982年新鳳霞被批準入黨,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她以更高的姿態和對評劇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她後半生的藝術生涯中。
新鳳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評劇藝術的代表,她長年奔走呼籲,為振興戲曲,繁榮評劇不遺餘力。新鳳霞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獲得了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學會 1997年頒發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新鳳霞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講學,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陳敬道父女倆節衣縮食,她還開墾菜地補貼生活。陳敬道用真情對待學生,表現突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及“優秀班主任”,還被任命為學校政教處副主任,深受學生愛戴。
陳敬道說:“有人不理解我的選擇。我的成長得益於社會上很多善良人的幫助,我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選擇到農村支教的。”
來自湖北十堰的喻傳友給陳敬道寫信表示:這樣溫柔靦腆的弱女子所表現出來的孝感恩親的高尚道德品質,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堅強毅力,使我這個做長輩的都非常感動,你的精神境界正是我們當前社會中要大力提倡和發揚光大的主旋律。
64歲的養父陳有才身體不好。談起女兒,老人家眼含淚花:“為了照顧我,她不知吃過多少苦,流過多少淚,要是沒有她長期的精心照顧,恐怕我早就離開人世了。”
陳有才說,盡管陳敬道從小家境艱難,但學習從未落下過。從小學到大學,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養父記憶最深的一句話,是陳敬道在安慰他時說的:“知識就是財富,我要好好學習,擺脫貧困,讓你過上好日子。”
正是因為女兒成績一直很好,陳有才在自己病倒時給陳敬道提了一個條件:如果一定要帶父求學,陳敬道必須保證自己能夠連續拿到獎學金。陳敬道做到了。大學四年,她拿了兩年一等獎學金,兩年二等獎學金,還入了黨,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
在陳敬道的大學時代,在陳敬道的支教時光,她沒有落下過學習,沒有耽誤過工作,更沒有放鬆過對養父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她的努力下,養父重新站了起來。
“養育了陳敬道,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陳有才滿含著淚水激動地說道。周文念是陳敬道的學生。但在周文念的眼裏,陳敬道更像是一個知冷知熱的姐姐,一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周文念剛到範關高中時,沒有多少朋友,也不願與同學交流。有一次,學校女生搬宿舍,同學們相互幫助,隻有她獨自搬著行李。陳敬道看見了,很隨意地幫她拎包,鋪床,掛帳子。
“從小學到高中,我都沒有別人幸福。爸媽長年在廣東打工,我被寄養……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過我。”周文念說,一想到這些,眼淚便流了下來。陳敬道細心地幫她擦去眼淚,她一把抱住陳敬道,把心裏想說的話一股腦地說了出來。此後,陳敬道幫她輔導功課,做家訪,為她梳頭……
“在和陳老師相處一年的日子裏,我們感覺她是平凡的,也是特別的。”周文念說,“在我心裏有一句話,藏了已經一年了,在夢中喊過無數次。 ”她想說的這句話,隻有兩個字:“姐姐!”
“記得有一次,她把自己的錢全部借出後還有幾個同學的車費沒著落,她居然躲到牆角偏僻處哭了起來。”陳敬道的同事、支教生胡波回憶說,那次事件給了自己很大的觸動。
“她因為孩子們的貧困,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哭了,這哭聲讓人震撼,發人深省。因為愛,她可以無所顧及地流淚;因為愛,她可以戰勝生活中的苦難與風霜。 ”
在胡波眼裏,陳敬道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正是這種平凡引人深思。“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同為支教生,胡波說,陳敬道對學生有著一種母愛式的細心,她的精神讓人敬佩。作為範關高中校長,鄭祖斌的困惑由來已久:辦學條件差,交通不便,已經讓有著 40年辦學曆史的範關高中捉襟見肘了。“以陳敬道為代表的這一批優秀支教生,給了我們振興農村教育的希望與力量。”鄭祖斌說。在鄭祖斌眼裏,支教不到一年的陳敬道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她具有凝聚學生的管理能力,她具有深入學生、談心交心的工作方法。 ”鄭祖斌總結說,陳敬道與學生談心,真誠、有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寓情於理,學生往往樂於接受。
“她給予學生的心理力量,就像是一個人在明朗的天空下享受到了溫暖舒適的陽光照射一般。”鄭祖斌說,“振興農村教育,需要更多像陳敬道一樣的優秀老師。”
陳敬道聽到這些評價後,含笑著說道:“這些都是養父教過的。我不僅要回報養父的養育之恩,更應該向社會回報更多!”
陳敬道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也賦予她的名字深刻的內涵:回報親情恩,敬業盡師道。陳敬道,一個平凡女子,一段不平凡的經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離闕下日感恩
(唐)李建勳
二年塵冒處中台,喜得南歸退不才。即路敢期皇子送,出關猶有禦書來。未知天地恩何報,翻對江山思莫開。斜日葦汀凝立處,遠波微颺翠如苔。
就在父親生病住院的那年,湯鎮宗拍完一部戲剛回到香港,就被告知父親得的病是癌症晚期。父親病重期間,湯鎮宗盡自己所能找香港最好的醫生給父親看病,整夜守在病榻前。父親進食困難,每吃下東西 5分鍾後必定要吐出來,站在一旁的湯鎮宗看著父親難受的樣子,哽咽著喉嚨忍住淚水,不停地用毛巾輕輕給父親擦幹淨。
父親住院了,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好幾個月。在那段時間裏,湯鎮宗推掉一切外出活動,靜下心來陪著父親。“要好好地報答父母,老人還在的時候要好好地孝順,不然就會後悔的。”每當回憶起父親,湯鎮宗的眼睛總是濕潤的。
現在,湯鎮宗隻要一回到香港,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母親患有糖尿病,從醫院拿了藥回家自己打針。湯鎮宗擔心母親打不好,就親自給母親打針。久而久之,原本對醫學並不怎麼在行的湯鎮宗成了一名“良醫”,關於母親的病情,湯鎮宗更是熟知於心。
湯鎮宗對孝道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認為孝是為人處世的前提。目前,湯鎮宗的兩個女兒都在英國,他說自己擇婿的第一條件是孝順。
這就是湯鎮宗的孝道情懷,而在影視圈的很多好朋友一說起他感恩父母的故事,都是津津樂道的。
羔羊跪乳,義感天地。湯鎮宗是一位孝子,他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中矩子認為李穆薑不是他的親生母親而對母親“憎毀日積”,但在其繼母對他及他兄弟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漸漸體會出人間真情,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固而深表悔恨,於是帶領三個弟弟自投監獄,以表改正錯誤的決心。後由於他們修心革麵,悔過自新,並能聆聽繼母的教訓,都成為了當時社會的良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間還有真情在,浪子回頭金不換。
知人不疑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冬天,討逆將軍孫策進攻揚州刺史劉繇設在牛渚的營寨,繳獲大批糧草和兵器。接著,又連克梅陵、湖熟、江乘,直逼劉繇據守的曲阿。正在這時,劉繇的同鄉太史慈(字子義)來到曲阿,有人勸劉繇任用太史慈為大將,劉繇沒有同意。他隻派太史慈去偵察敵情。一天,太史慈帶著一個騎兵外出,在神亭與孫策突然相遇。當時,孫策身邊有 13名騎兵,都是當年跟隨長沙太守孫堅南征北戰的將士。太史慈毫無懼色,與孫策交戰。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戰馬,奪得太史慈脖子後麵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兩人正打得難解難分時,兩軍的騎兵分別趕到,於是兩個人散開。
劉繇被孫策擊敗後,太史慈逃到蕪湖地區的山中,自稱丹陽太守。後來,孫策率軍討伐太史慈,將他生擒。太史慈被押上來,孫策上前為他解開繩索,握著他的手,滿懷深情地說:“子義還記得咱們在神亭相遇時的情景嗎?如果子義那時捉到我,會怎麼樣?”
太史慈搖搖頭,坦率地說:“不知道。”
孫策哈哈大笑,說:“如今我要和子義一同建功立業。聽說子義有膽有識,為人忠勇,隻可惜沒有遇上明主。我是子義的知己,子義用不著擔心前程。”
孫策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
正在這時,劉繇在豫章去世,他的部下還有1萬多人,打算推舉豫章太守華歆(字子魚)為首領,但華歆堅決不肯接受,這些人無所歸依。孫策聽說後,便派太史慈前去安撫。他對太史慈說:“現在劉州牧的兒子還在豫章,請子義代我前去慰問。他的部下願意來的就隨子義一同來,不願來的也加以安撫。子義順便觀察一下華子魚治理郡務的能力。子義需要帶多少兵馬,可以自行安排。”
太史慈感激地說:“我曾經犯下不赦之罪,將軍對我寬宏大量,恩重如山,我一定以死相報。現在雙方並沒有交戰,不宜多帶人馬,隨身帶幾十個人就夠了。”太史慈退下後,孫策左右的人擔心地說:“太史慈一定會向北逃走,不再回來。 ”孫策微微一笑,說:“子義舍棄我,還能去追隨誰?”臨別時,孫策在昌門為太史慈餞行。他握著太史慈的手腕,依依不舍地問:
“什麼時候再相見?”太史慈回答說:“不過60天。 ”太史慈走後,將領們仍然議論紛紛,認為派他去是放虎歸山。孫策解釋說:
“你們不要再議論,我已考慮周全。子義不是反複無常的人。他以道義為重,一諾千金,一旦視為知己,生死不會相負。你們不必憂慮。”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返,他向孫策稟報說:“華子魚果然盛名在外,但缺乏謀略,不擅長處理政務,僅能自保。”孫策聽後拍掌大笑,於是產生兼並豫章郡的想法。
功名在我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冬天,殄寇將軍孫策在江東創建基業。他任命廣陵人張紘為正議校尉,彭城人張昭(字子布)為長史,經常讓他們一個人留守,一個人跟隨自己出征。
孫策以老師和朋友的禮節對待張昭,行政與軍務大事全都委托他處理。張昭經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書信,信中把江東的政績都歸功於張昭。他想把書信藏起來,但又擔心別人說他有隱私,說出來又覺得不合適,為此進退兩難,惶恐不安。孫策知道後,高興地說:“從前管仲在齊國為相,大小事都由他做主,而齊桓公終於成為五霸之首。如今,張子布為人賢明,我能任用他,最後的功名還不都是屬於我嗎?”
張昭這才放下心,盡心竭力地輔佐孫策。
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花木蘭受中國人尊敬,其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有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自從晉朝南移以後,北方的文學活動就很少了。但是民間文學中仍然有不少好作品,像有名的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木蘭辭》。這首長詩描寫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木蘭姓花。她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一家五口人過著小康生活。木蘭沒上過學,跟著父親學習寫字、讀書,平日在家織布、做飯、洗衣、喂豬,樣樣都做得又快又好。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
有一天,木蘭正在家裏織布,突然,衙門裏的差役送來征兵的軍貼,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父親已經年過半百,怎能去從軍打仗?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怎麼辦?木蘭愁得連布也沒心思織,飯也吃不下了。她想,要是有個人能代替父親去從軍,那該多好啊。誰能代替父親呢?看來隻有自己。可是女子怎麼能從軍呢?招兵的怎麼會收留一個女孩子呢?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女扮男裝。
《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膾炙人口的一首敘事長詩。詩中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叫花木蘭的姑娘為了替父從軍女扮男裝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但敬佩花木蘭的勇氣,同時也被她的孝心所感動。這個故事說明北魏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婦女比較堅強,封建思想比較少,思想較為解放,因此知恩報雙親女扮男裝的不隻一例,令我們佩服!
炊飯與人
齊明帝蕭鸞能夠順利地廢黜齊鬱林王蕭昭業,得力於當時的衛尉蕭諶(字彥孚),因此,蕭鸞許諾把揚州刺史這個肥缺給蕭諶。然而,事後他卻讓蕭諶做領軍將軍和南徐州刺史。蕭諶內心頗為不滿,對人發牢騷說:“唉,眼瞅著飯做熟了,卻推給別人吃了。”話傳到蕭鸞耳朵裏,他不免對蕭諶產生忌恨。由於蕭諶的哥哥蕭誕和弟弟蕭誄正率兵抗擊北魏,他隻好隱忍不發。
南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六月二十五日,他請蕭諶和尚書令王晏等幾個人在華林園遊樂宴飲,他們喝得盡興,玩得痛快。酒宴結束後,眾人紛紛告辭。蕭鸞衝著蕭諶把手一招:“彥孚,你留一留。”
蕭諶見蕭鸞滿麵春風,心裏毫無警覺。他陪著蕭鸞聊了一會兒天,才起身走了。當他走到華林閣時,一群凶神惡煞般的衛兵蜂擁而上,把他捆了起來。“你們要幹什麼?”蕭諶拚命掙紮。
蕭鸞的侍從莫智明說:“蕭領軍,我們是奉旨行事,請原諒!”
“我沒罪!你們問問陛下,沒有我,陛下能有今天嗎?”
“說得一點兒不假,所以你們兄弟三人都封了爵位,有兩個還當上刺史。朝廷對你的報答無以複加,可你竟然心懷不滿,說什麼‘眼瞅著飯做熟了,卻推給別人吃了’。叛逆之心,昭然若揭。現在特賜你一死。”
說罷,就把蕭諶殺了。他的弟弟蕭誄也被處死。蕭鸞又派黃門侍郎蕭衍做司州別駕,率兵前往司州拘捕蕭諶的哥哥、司州刺史蕭誕,並就地正法。
木蘭辭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少年陸棻誦詩救父
陸葇(1630—1699),原名世枋,字次友、義山,號雅坪,浙江平湖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三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年 70歲。
明朝末年,清軍南下攻打平湖,平湖軍民奮勇抵抗,結果因寡不敵眾,城池被清軍攻陷,明軍很多將士陣亡,也有一部分兵士被清軍俘虜。這些被俘的明軍士兵被押解到一所寺院裏,由一隊全副武裝的清兵監押起來。寺院守衛很嚴,內外布滿崗哨,殺氣騰騰,平民百姓誰也不敢靠近。
第二天一早,寺院前來了個五六歲的孩子,哭著喊著要進寺院,說是要見他父親,守衛的士兵把他抓起來帶來見將軍。那位將軍樣子倒沒有士兵那樣凶,他見抓來的是一個小孩子,而且這個孩子眉清目秀挺可愛的,就和顏悅色地問他叫什麼名字,又問他為什麼要闖軍營,孩子說他叫陸棻,父親是守衛平湖城的明朝兵士,現在被監押在寺院裏,他是來探望父親的,還說他願以身代父在寺院裏被監管,隻求將軍能釋放他的父親。將軍見陸棻口齒伶俐,就問他讀過書沒有,陸棻說讀過。於是將軍提起筆來在自己手上寫了兩行詩,然後伸出手掌讓他看,還對他說:“這首詩你如果能讀下來我就放了你的父親。”陸棻毫不猶豫地朗誦道:“收兵四解降王縛,教子三升上將台。”朗誦完之後還解釋說這是宋朝人當時贈給曹武惠王的詩,稱讚他用兵如神而不亂殺無辜。陸棻解釋完後又對那位將軍說:“將軍你如果能不嗜殺俘虜,你也與曹武惠王一樣會受到百姓的讚揚。”將軍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當場釋放了他的父親,讓他們父子團聚。
後來戰事結束,將軍北歸時就把陸棻帶在身邊。他對陸棻像對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還請當地最有名望的學者做老師,以後又把他送到京師太學學習。陸葇沒有辜負這位將軍的期望,他讀書非常刻苦,終於在康熙六年考中了進士。
陸棻中了進士之後,被授予國史館編修的職務,並且參加編撰《明史》。有一次康熙皇帝玄燁在豐澤園考核朝中官員。他先是測試論文,之後又測試詩歌,結果兩場測試陸棻都取得了第一名,康熙皇帝非常高興,也當著各位大臣的麵誇獎陸棻是朝中諸臣的佼餃者。
陸葇在五六歲時便能誦詩救父,令人震驚。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不但詩文了得,還有一顆孝敬父母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因此他才敢於闖軍營,終於將父親救出,令人欽佩。
大行抄家之風的朱翊鈞
1582年,深受明神宗朱翊鈞和皇太後重視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終於去世。朱翊鈞最初十分悲痛,他特意下詔罷朝數日以致哀,追贈張居正上柱國的榮銜,賜諡文忠公,並命四品京卿、錦衣衛堂宮、司禮太監等人護送其靈柩歸葬江陵。張居正身後的恩禮如此隆重,在大明曆代的臣僚中都是極罕見的。但是不久,朱翊鈞的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促使朱翊鈞對張居正態度改變的,便是曾被張居正設計陷害而被罷官回家的高拱。高拱臨死前,曾寫了一本《病榻遺言》,裏麵揭露了早年張居正和馮保等人的一些醜惡事情。這本書被輾轉呈到朱翊鈞的手裏,朱翊鈞看後大怒,首先就將馮保逐出宮去,查沒其財物。這次對馮保的查
抄,朱翊鈞得金銀100餘萬兩、珠寶無數,結結實實地嚐到了查抄的甜頭。
馮保被抄後,朱翊鈞下一步就將矛頭對準張居正了。這也是出於樹立自己的權威,達到總攬朝綱的原因,但還沒有找到借口。這時,恰有大臣彈劾張居正14條罪狀,朱翊鈞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於是在張居正死後一年,朱翊鈞下令追奪張居正的上柱國、太師榮銜,文忠公諡,並罷其兩子的官職,隨後對張家進行查抄。查抄的結果,卻隻得黃金 1萬餘兩、白銀十幾萬兩,算不上什麼巨富。欽差覺得不好向朱翊鈞交待,於是把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抓來拷問,張敬修受不住皮肉之苦,信口說還有30多萬兩銀子,分藏在別人家裏,結果那些人家也受牽連,被查抄。不久張敬修投河自盡,張家的慘狀也令朝野驚悸,於是大臣們上疏請求從寬處理,朱翊鈞才下詔留空宅一所、田 10頃,贍養張居正的母親。
吐魯番文書
吐魯番文收是從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古墓葬區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遺址出土的紙質寫本文書。該文書書寫主要是漢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鶻、吐蕃文等。大致屬於東晉十六國到元代(4—14世紀)這一曆史時期。
本地區古為車師前部,西漢置戊已校尉,建高昌、交河諸壁、壘,開置屯田。
東晉成帝鹹和二年(327),前涼張駿於此建高昌郡,曆經前秦、後涼、西涼、北涼,皆為涼州(或沙州)的屬郡。444年北魏滅北涼,北涼殘部西遷高昌,460年為柔然所滅,立闞氏為高昌王。嗣後,張、馬、麹諸氏相繼據此稱王。唐貞觀十四年(640),太宗滅立國 100餘年的麹氏,以其地置西州。9世紀中葉後,為回鶻所據。吐魯番文書主要為這一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諸方麵的原始資料。
當地居民的葬俗,如墓內置衣物疏、明器,稍後又置墓誌,大體和內地相同。入葬時,又將足以顯示死者生前地位的有關文書置於墓內,如因戰功所得《勳告》,記錄生前所做佛事的《功德疏》,各類契券、官府文書等。此外,還普遍利用廢舊官、私文書之類“故紙”,以製作附葬的鞋靴、冠帶之類。由於本地區氣候炎熱、幹燥,故能長期保存。
少年郎勇打虎救母
謝定住(生卒年不詳),明代大同廣昌(河北淶源縣)人。
謝定住 12歲時,父親外出經商,家裏隻有他和母親帶著一個吃奶的小弟弟。
一天過午,母親叫定住把小牛牽到後山坡上去吃草。他牽著小牛,走上了山坡,選了一塊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了下來。小牛貪婪地吃起草來,不時地搖著尾巴驅趕蚊蠅。定住撫摸著心愛的小牛,看它在老老實實地吃草,便把它放在那草地裏,自己跑下山去幫母親幹活。
太陽快落山了,小定住想起小牛來,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山坡,一看,小牛不見了。這下子小定住可傻了眼,急得兩眼直冒火星。這時母親因不放心也抱著弟弟來了。娘倆一商量,決定到山上去找。
母親抱著弟弟走在前頭,小定住拖著一根棍子緊跟在母親身後。越走山越險,草越茂,娘倆心越急。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從深草叢中跳出一隻老虎,張著血盆似的大嘴,向母親撲去。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不容小定住多想,他拿起棍子縱身一跳,從母親身旁穿過,猛向虎嘴戳去,正好刺進虎嘴。猛虎呼嘯著,晃著腦袋逃了。母親嚇呆了,小定住接過弟弟,扶著母親,趕忙往山下跑去。這時老虎又追了上來,母親為了保護定住和弟弟,奮不顧身地用身子去擋住老虎,老虎猛一縱身,咬住了母親的衣服領子。眼看老虎就要咬傷母親了,小定住一手抱緊弟弟,一手掄起棍子,使足了力氣,朝老虎打去,正好打在老虎的嘴巴上,老虎又鬆開母親跑走了。沒走上幾步,老虎又轉回來了,攔路趴在地上去咬母親的腳,母親奮力抵抗著。正巧路邊有堆石頭,小定住揀起一塊拳頭大的石頭,盡全力朝老虎的腦袋砸去,老虎疼得大吼了一聲,徑直向一個山溝裏逃去。小定住保護著母親和弟弟,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走進家門一看,小牛正趴在槽下倒嚼呢。原來它跑到了人家的莊稼地裏,被鄰家給趕回來了。看著小牛,母親真後悔不該到山裏去找牛,多險啊!
謝定住打虎救母的事跡從此傳開了。永樂 12年,皇帝召見了謝定住,並嘉獎了他,送給他家一塊“打虎救母”的匾。
別說小孩了,就是大人看見了老虎也心生恐懼,而 12歲的謝定住為了救母親與弟弟勇敢地去打老虎,並成功地將母親與弟弟救下,他的勇敢和犧牲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抗金將領宗澤
北宋滅亡以後,當初留在相州的康王趙構逃到了南京(今河南商丘)。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即位,這就是宋高宗。這個偏安的宋王朝,後來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曆史上稱為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後,迫於輿論的壓力,不得不把李綱召回朝廷,擔任宰相。而實際上他信任的卻是親信黃潛善和汪伯彥。李綱擔任宰相後,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還極力在宋高宗麵前推薦宗澤。宗澤是一位堅決抗金的將領。金兵第二次攻打東京的時候,宗澤領兵抗擊金兵,一連打了13次勝仗。有一次,他率領的宋軍被金軍包圍,金軍的兵力比宋軍多十倍。宗澤對將士們說:“今天進也是死,退也是死,我們一定要從死裏殺出一條生路來。”將士們受到他的激勵,以一當百,英勇衝殺,果然打退了金軍。
宋高宗對宗澤的勇敢早有耳聞,這次聽了李綱的推薦,就派宗澤去開封府做知府。
這時候,金兵雖然已經從開封撤出,但是開封城經過兩次大戰,城牆已經全部損壞了。金兵又經常在北麵活動,開封城裏人心惶惶,秩序混亂。
宗澤在軍民中很有威望。他一到開封,就殺了幾個搶劫犯,開封的秩序便漸漸安定了下來。
徐階除嚴嵩
1550年夏,北方韃靼部首領俺答率軍先後攻占了大同、薊鎮、古北口、通州、密雲,直抵北京城下。這時世宗才謊了神,急忙命兵部尚書丁汝夔組織防守,又下令各地軍隊前來勤王。可是前來勤王的軍隊在嚴嵩的指使下,堅守不出,任憑俺答縱兵大肆掠奪。俺答率軍殺掠了 8天,開始退軍。以後俺答又曾兩次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世宗仍是不敢派兵出征。
這時,從遼東經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來自日本的倭寇不斷進行侵擾。世宗對日益猖獗的倭患不僅不出兵征討,反而愚蠢地決定關閉官方向海外進行貿易的大門,實行海禁。但倭寇犯海日盛,有些地方官員還與之勾結起來,大肆劫掠當地人民的財物。直到 1552年,世宗才同意了內閣的意見,在沿海一帶設巡視大臣,對加強海防起到一些作用。之後又派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沿海軍務,委以平倭重任。張經到任後,積極籌劃軍事行動,準備一顯身手,結果遭到嚴嵩等人的陷害,被押到北京斬首。後來明軍裏出現了名將戚繼光與俞大猷、劉顯等軍事將領,在他們的精心組織下,明軍終於解決了倭患。倭寇一蹶不振,漸漸地退出了沿海一帶,南方趨於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