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20世紀人類的四大創新:製度、管理、知識與信息(三)(3 / 3)

——知識經濟擴展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農業經濟時代,人類生活在以土地為唯一生存資源的一維經濟活動空間中,低下的生產力隻能提供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物質資料。宗教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作為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的虛幻空間是對這種狹窄的、一維生存空間的補充而存在。工業經濟時代,人類生存在一個二維的以自然資源利用為主的經濟活動空間中。在這個二維的生存空間中,通過工業化生產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滿足了人類生存需求的同時,對土地之下的岩層中的多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還生產出了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的物質產品。

工業經濟時代人類的生存空間,同農業經濟時代相比,得到了巨大的拓展。現代工業經濟發展遇到了農業經濟時代所沒有遇到的人類生存時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在環境汙染、自然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盡管人類努力利用有效的配置以達到對“稀缺”資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但是這些理論和設想都在實踐中顯得捉襟見肘。在20世紀末,新的曙光出現了,人類在信息技術中開辟了一個新的經濟活動空間,這就是以知識為資源基礎的由全球信息網絡構成的“虛擬經濟”空間,現在國外叫賽博空間。這一個新空間的出現,不僅使調適、解決工業經濟時代形成的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成為可能,而且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由二維向多維擴展成為可能。

——知識經濟使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具體地講,知識經濟主要在以下三方麵為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創造了條件:

一是以知識資源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對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所形成的對自然資源的替代作用,為抑製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創造了條件。

二是在信息技術創新推動下的高新技術的發展,為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創造了技術條件。

三是知識經濟發展創造出大量的滿足人類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的產品,引起了人類精神需求的增長,會有利於抑製人類不健康的過度的物質消費,為物質消費向健康、節約、合理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創造了條件。

——知識經濟將會促進世界經濟向著更加一體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微電子技術、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整個經濟和社會處於一場革命之中。網絡化、多媒體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任何用戶都可以借助配有調製解調器(MODEM)的個人計算機和電話線,從一個網絡進入另一個網絡,從一個國家的計算機接通另一個國家的計算機,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共享。信息高速公路的這種功能,在進一步促進世界一體化的同時,也為經濟活動更加分散化、多元化、個性化創造了條件。在信息技術創新推動下的未來世界的一體化,將主要表現為信息產業、知識經濟、“虛擬經濟”的一體化。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越是信息、知識資源共享的世界化,那麼辦公室、商場、工廠越會走向小型化、分散化和個性化。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高度統一與迅速分散、多元相互促進、相互聯係的時代。

製度、管理、信息與知識,這是20世紀留給人類的並將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生重大影響作用的珍貴遺產。這四大遺產有這樣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它們並不是某種具體的物質性的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和資源;二是它們都是人類在不同的層麵上的主體意識覺醒之後從自在走向自為的結果;三是都表現為從不同側麵對單個人或群體人、自然人和社會人潛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製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主要是從宏觀到微觀,從經濟生活到政治生活等多極時空中,對人的社會性、群體性潛在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信息創新和知識創新則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單個人或自然人智力的開發和運用;四是在這四大遺產中都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價值觀和新理念。如在現代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設計中包含著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等理念;在管理製度中包含著對人全麵理解的尊重;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創新中,包括了使人全麵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技術和物質條件。

目前國內出現了知識經濟熱。但不少文章 和書籍,對知識經濟的理解過於偏狹。就知識經濟談知識經濟,將知識經濟簡單地理解為單純高技術的創新。這顯然是以工業經濟時代的狹隘思維方式來理解21世紀的知識經濟。知識經濟作為與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新經濟形態、是在20世紀高度發展的工業經濟中演化出來,因此,知識經濟是20世紀一係列政治、經濟、文化創新的結果。對知識的理解,應當從製度、管理、文化、技術等多維麵去認識,隻有這樣才能完全地理解知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