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20世紀人類的四大創新:製度、管理、知識與信息(三)(2 / 3)

——信息技術的創新是一種多級放大、多維性的創新。傳統的技術對社會作用表現為一級放大的線性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則表現為多級放大的非線性作用。傳統的技術創新必須直接通過機器創新才能表現出來。可以說機器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工業經濟是一種“物”作用於另一種“物”的經濟,任何一種新技術要變成推動物質生產的現實的生產力,也隻有轉化為一種物化的工具時才成為可能。所以,機器創新也就成為技術功能放大的唯一途徑。在工業經濟社會中機器生產出的最終產品,主要是滿足人類吃、穿、住、行的物質生活需要,所以技術創新經過機器一級放大之後,生產出的消費品便不再具有創新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將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為內容的技術創新稱為一級放大的線性創新是公允的。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技術的創新並不直接表現為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創新,而是表現為對知識和信息加工、傳播、儲存功能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信息處理工具的創新,也可稱其為硬件創新;二是信息內容的創新,即知識本身的創新,或稱軟件的創新。技術創新變成信息產品和知識產品,這是技術創新的一級放大。這種產品不論是直接進入生活消費領域,還是進入生產、科研領域,它的使用還會引起進一步的創新,也就是說還會出現二級或三級放大。進入個人消費領域的信息或知識產品,它是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智力開發需求的產品,因而它的使用會引起智力開發和精神的發展,而智力的開發和精神發展又會引起新的創新。進入科研和生產領域的信息和知識產品,也同樣會再次引起物質生產係統的創新。

信息技術不僅具有多級放大的功能,而且信息技術對社會的作用還是多維性的。傳統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機器創新,而信息技術的創新可以直接作用於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創新與教育相結合,可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信息技術與管理相結合,可形成現代化信息管理或知識管理;信息技術與商務活動相結合,會形成虛擬商業活動;信息技術與行政管理、國防、文學藝術創作等相結合,都會引起一係列創新。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比工業經濟時代更迅速、更廣泛、更深刻,其根源就在於支撐知識信息時代的信息技術創新對社會的作用是一種多級放大,多維性的非線性創新。

——以開發智力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是一種全民參與創新的技術。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是一種綜合國力的競爭。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最關鍵的因素又是整個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現代社會中,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物質技術條件,就是要大力發展和運用信息技術。現代信息創新同傳統的技術相比,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現代技術創新開發的主要是人類的智力資源,所以現代技術並不排斥人,而恰恰是對人的創造性、主體性的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全民參加,其發展過程也是全民素質、創新力提高的過程。而傳統技術的創新主要開發的是自然資源。技術的進步在表現為人的體力勞動被替代的同時,也排斥著人的本身。蒸汽機和內燃機技術,是由少數人發明創造,再由少數擁有資本的資本家使用的技術。在這種技術支撐下的經濟社會,往往是在技術和資本壟斷下的社會財富分配兩極分化的社會。20世紀5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既是中產階層的白領工人形成的過程,也是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由資本壟斷向智力占有轉移的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的開發和利用將不再是少數精英的事,而是一個全民族素質和創新力提高的問題。在未來的時代導致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將不會再主要是資源化財產的所有權問題,而是智力開發的程度問題。

(四)將人類導向新時代的知識經濟

信息技術創新形成了對知識資源的大量需求,知識的信息化和商品化,又使知識的大規模生產和運用成為可能。知識在現代化生產中廣泛使用,不僅替代自然資源成為整個經濟活動的基礎,而且替代有形資本成為價值增殖的主導性因素。那麼在信息技術創新作用下的以知識資源為基礎、以知識價值增殖為主導因素的經濟活動就是產生於工業經濟又超越工業經濟的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同信息技術一樣是20世紀留給人類的最重要遺產之一,它是將人類從一個時代送入另一個新時代的世紀之舟。知識經濟作為20世紀的製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相互作用的結果,作為20世紀的人類一係列創新活動中最具綜合性、整體性的創新活動,其形成的影響和作用也將是綜合性和整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