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現智能放大、腦機結合的信息技術革命
導致18世紀中葉的工業大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19世紀70年代以後,再次引起工業生產革命性變化的是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本世紀50年代以來,導致整個人類生活像屏幕上的畫麵、令人目不暇接變化的卻是從1947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中三位科學家製成的一支微不足道的晶體管開始的。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工程師基爾比將晶體管改造成集成電路之後,一場迅猛異常的微電子革命就開始了。集成電路從出現到今天隻有30多年時間,但發展速度之快卻十分驚人。1959年,每個矽片上隻有一個元件;1964年,增加到10個;1967年可在一個5毫米見方的矽片上集成27000個元件;1978年研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個以上。80年代末,特大規模集成電路也出現了,集成度達到1000萬個元件。30多年來,微電子技術領域,按18個月性能翻一番、價格略有下降的“摩爾定理”進行著的同時,微電子技術在全世界的擴大普及,以及對整個人類的經濟、生活所發生影響也按類似於“摩爾定理”的速度進行著。計算機從50年代開始在軍事、科學研究、商務中應用,60年代第三代計算機誕生促進了電子計算機的普及,90年代已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可以預見,21世紀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將使網絡應用普及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麵。
在前幾次的科技革命中,技術進步導致的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進行的,因而使人們有時間適應這種變化和對這種變化的意義進行評價和思考。而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的微電子技術革命對整個人類生活引起的變化,則是在人們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評價這種技術影響的社會意義時,甚至在理論界尚未討論清楚信息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將人們推到了一個已經變化了的信息網絡的世界中。現在美國已有70萬個私人網絡,日本有75萬個,歐洲有1.4萬個。全球135個國家共有1億多用戶進入INTERNET,並且還繼續以每月10%—15%的速度在增長。
信息技術不僅是將人類推向21世紀的跨世紀技術,也是將人類從一個經濟時代推向另一個時代的跨時代的技術。信息技術作為20世紀留給人類的最大遺產,對21世紀人類曆史的影響有這樣一些方麵:
——技術創新導致經濟形態的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同以往技術革命的根本不同點所在。從蒸汽機到電力和內燃機的前兩次技術革命,主要表現為在原經濟形態下的生產總量的擴張。技術的創新雖然也引起了工具創新、產品創新等一係列創新,但並沒有改變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形態。而本世紀50年代以後發生的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不僅僅是工具和產品的創新,而是導致了一種新經濟形態的出現——知識經濟。在以往的兩次技術革命中,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為物質產品生產率的提高和對自然資源需要量的巨增。信息技術的創新,所引起的則是以信息的生產、傳播、加工和儲存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產業的形成,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又形成了對知識這種無形資源的巨大需求。信息技術的創新使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知識這種無形資源成為可能。於是在原有的市場經濟框架內出現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工業經濟的新經濟形態,這就是最早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以知識資源占有、配置、生產、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知識經濟。
——全球化信息網絡的形成,從根本改變著世界經濟的增長方式。傳統工業經濟的增長,主要表現為以資本為核心的有形物質財富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的動力也主要來自於有形資本的推動。在信息技術創新下的經濟增長則表現為無形的技術、信息、知識的投入和增長。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了60%—80%。在現代經濟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開始帶動資本投入的轉變。1993年,全部經合組織國家的工商業的科技研究開發經費有2/3用在了高技術產業上。1992—1993年,北美和歐洲在信息產業方麵的資本投入已經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3—1995年,又以34%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始終是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但由信息技術創新引起的經濟增長與技術密集型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技術密集型的增長方式,是在原有自然資源型經濟不變的前提下提高技術含量,其目標仍然是如何提高物質產品的生產率。而信息技術創新引起的新增長方式,是在超越整個物質經濟的基礎上,以無形經濟資源推動有形物質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