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絕不僅僅是一種名稱上的替換,因為,長期以來的“物質經濟”並沒有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描述經濟形態的詞彙,這說明,我們已經把“物質經濟”當成了經濟發展的必然,或者說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則同樣存在著在未來的經濟形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該有一個什麼樣的產業結構。在物質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是適應物質經濟的發展需要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就必然要求有一種符合知識經濟特點的新的產業結構,也就是說,要有支持知識經濟形態的物質實體或載體。
(一)有機產業結構的內涵
總的觀點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於中國來說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物質經濟的發展尚未成熟,客觀上要求繼續加大物質經濟的發展力度;另一方麵,由發達國家引導的世界總體經濟發展畢竟使得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不是海市蜃樓,而是伸手可及的現實,從而在客觀上又要求中國跟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流。這樣,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就麵臨著雙重任務,在物質經濟繼續發展的前提下,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或者說,物質經濟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構建必須同時進行,不可偏廢。因為知識經濟不是飛來石,它是經濟發展到後現代的產物,是建立在物質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經濟形態,它的發展不是拋棄物質經濟的發展,而是對傳統的物質經濟的生產進行全麵的知識化改造,從追求物質生產的數量和簡單的效益指標,轉變到追求生產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從對物質原材料的加工,轉變到對知識形態的原材料的加工。所以,對於中國,尤其重要的是在知識經濟呼之欲出的世紀末,不僅不能放鬆物質生產,恰恰相反,要大力發展物質生產,為知識經濟時代到來進行充分的物質準備。
經濟增長與發展可以用各種數量指標來表示,但是,如果說什麼是一國的國民經濟的話,構成一國國民經濟骨骼和主要標誌的是該國的產業結構。麵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何調整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如何建立符合知識經濟生產要求的產業結構,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工作中的兩大任務,前者是使物質經濟生產繼續高速推進,為知識經濟生產奠定基礎;後者是在物質經濟的現有基礎上與知識經濟接軌,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麵到來鋪設必要的通道。我們認為,有機產業結構是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新的產業結構,這種有機產業結構的宗旨就是在現實條件下,實現對物質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的產業結構的結合,從而逐漸從物質經濟的產業結構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過渡,這樣,既可以保證物質經濟增長與發展不受到傷害,又可以使21世紀全麵展開的知識經濟時代得以順利地在中國成長。
這種有機產業結構包含這樣幾個基本點:
第一,有機產業結構是一種動態產業結構,它強調的是產業結構構成以及部門之間是一種經常變動的關係,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如過去一個行業或部門幾十年一貫製那樣是違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動態原則的,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產業結構處於動態變動之中較為有利。這種動態性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1)基礎設施的可變化性或多樣性,這主要是指基礎設施建設的使用價值的多樣化和通用化,這樣有利於及時根據變化的經濟形勢進行快速調整;(2)技術創新的多元化和持續性,這主要是指在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要注重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的連續性和技術開發的深度相結合,以往出現的企業技術創新在經過一個階段後就處於停滯期,主要就是由於缺乏多元化和持續性而隻追求短期的改進造成的;(3)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和可分可合性,這主要是指隨著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知識含量的提高,許多產業之間的傳統界限已經在逐漸地減少,技術的通用度和設備的技術相關度加大,這樣就要求產業部門確立一種類似於組裝房屋一樣的結構,可以在變化的經濟運行中及時調整,這樣的調整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技術、設備、人員等資本浪費,並大大提高效率。
第二,有機產業結構是尋求產業部門之間有效協調的結構模式,從而實現產業組合的最佳效率。一般而言,現在流行的是三次產業分類法,當然也有的學者提出了四次產業分類法,就是在第一次產業農業和采掘業、第二次產業加工工業和建築業、第三次產業服務業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個第四次產業:信息業。無論在過去的物質經濟或工業文明時代三次產業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種分類大體上是涇渭分明的,這是工業化時代社會分工的成果之一,它使得各產業相對獨立出來,實現了專業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即使加入了一個第四次產業,用四次產業分類也無法準確地表現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因為,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資本的時代,知識資本的特性不在於其自身的價值,而在於它的運用,在於知識與物質資本的結合,這種結合可以幾倍、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上千倍地提高社會生產力。以信息業為例,信息產品的消費者是各個不同的產業的企業或部門,但是同時這些企業或部門又是信息的生產者。信息如果經過了收集、整理、加工之後沒有消費者,那麼這些信息就毫無用處,就是無效信息。信息產業除了郵電通信等信息傳輸企業和一些信息谘詢機構外,就沒有別的了。信息的流動性和滲透性,決定了信息必須和企業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否則就不能存在,更不用說獨立了。
現在又有一種說法叫“知識產業”,這也是值得商榷和進一步探討的。知識的生產不是單獨的,知識之所以有用仍然在於生產對它的需求程度,如果知識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種知識就是無用的知識,甚至不是知識,還是“信息產業”的提法較為科學合理。恩格斯曾經在他的名著《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162頁,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後來,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說:“如果像您所斷言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學狀況,那末科學狀況卻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所以,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資本為主的時代,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表現為知識的積極推動,但是,知識資本必須和物質資本相結合,物質資本是知識得以發揮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的前提和基礎,知識資本也隻有通過物質資本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