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有機產業結構: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國產業結構(一)(2 / 3)

所以,有機產業結構就是各產業部門之間通過信息的橋梁和知識的組合,實現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因為知識是中性的,信息會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具有相對的對稱性,這就給有機產業結構的建立提供了現實保證。

第三,有機產業結構不是對現有的產業結構的否定,而是對現有的產業結構的功能進行實質性創新,通過這種創新形成產業結構的自組織功能。現有的產業結構帶有明顯的工業文明的痕跡,帶有物質經濟時代的鮮明的烙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必然要求對這種傳統產業結構進行有機的調整。但是,有機產業結構的形成過程絕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產業結構的否定,傳統產業結構的問題從根本上說並不在於它的物質性,而在於功能的單一性,各產業部門內部也缺乏自我組織能力,所以,必須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功能上的實質性創新,通過這種創新使得各產業部門以及產業部門內部形成對於知識資本的充分吸收、消化和轉化、創新、再創造能力。

問題的全部集中在有機產業結構之所以強調產業結構的“有機”性,就是指要把對產業結構的認識提高到生態層次,也就是說,傳統的產業結構更多的是強調單純生產過程的聯係及其程度,而現代知識經濟時代的有機產業結構強調的是產業部門之間通過知識的創新而形成的新的產業聯係,這種聯係的中介是知識,而不僅僅是物質的生產,當然這種聯係要通過物質生產表現出來。傳統產業結構在經過幾次科技革命之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導致了一個並不令人欣慰的後果,就是產業結構的趨同化和功能的單一化以及產業內部缺乏秩序和理性。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在於過去的生產注重的是產品對於滿足生存以及增長的要求,而對於發展,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則重視不夠。所以,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縱深的發展,導致了知識經濟時代初露端倪,從而在客觀上把產業結構由傳統向有機產業結構的轉變提上議事日程。

第四,有機產業結構是物質經濟生產和知識經濟生產相結合的產業結構,是物質和精神生產的有機統一體,它把物質生產的產業結構與知識生產的產業結構融合在一起,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因此,有機產業結構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是麵向未來的產業結構。

在過去的發展模式序列中,物質生產是處於絕對的第一位置上的。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擺在麵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這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初期以及一定的發展期是首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的產業革命,實現了人腦的解放,發明成為了一種職業,這樣,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實現了分離,於是,物質生產是基礎,精神生產或知識生產是動力的格局逐漸形成。生產的分化導致了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嚴格意義上的生產已經被現實的生產所取代,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成為不同的製造部門。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發展,知識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強烈,甚至是成為了物質生產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變化了的情況下,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需要一種在更高的發展程度上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總體生產能夠在足夠的智力支持和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實現生產力的更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結合是使生產力跳躍、飛躍發展的必然。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還是手工生產和經驗的結合、在資本主義的積累期還是機器與一般的科學發明的結合的話,現在,則是實現自動化設備與現代知識的結合。這種結合的結果必然會對生產力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且會使生產力不僅呈幾何級數增長,甚至是呈現指數增長。所以,有機產業結構的概念本身,就是包含著在現代社會中已經獨立並發展成熟的物質生產部門和知識生產部門相結合的含義。有機產業結構成為從現代化向未來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有機產業結構與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經常進行的活動,從目前的情況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兩條思路:一種是自發調整,另一種是自覺調整。前者表現為產業結構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伴隨著科學技術因素的滲透,由各廠商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把資本從原產業中撤出而投向新興產業或者對原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後者表現為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幹預,政府通過行政的或經濟的手段,引導甚至強製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更新,或直接投資進行新興產業的建設。

這兩種思路在現代經濟國家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發達國家的自發調整多一些,發展中國家自覺調整多一些,但是發展中國家的自覺調整帶有被迫的性質。無論是何種方式,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是為了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提高競爭能力,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由於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科學技術處於領先地位以及市場經濟體製比較成熟,市場規則比較完善,在這樣的總體條件下,形成的是依據市場變化,歸根到底是生產要素的質量變化而進行的產業結構變動,通過部分的質變逐步達到全麵的結構升級。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生產力基礎較差,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市場體係發育不甚完善,市場機製的作用遠未得到發揮,但麵臨的是同一個市場的競爭,這樣為了能夠趕上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先進生產力發展,就必須進行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以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振興民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