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差原理”與中國創新資源的再發現
創新資源的形成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存在著具有位差的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攜帶著不同信息的事物。二是存在著允許具有位差的事物和攜帶著的不同信息之間自由流動碰撞或契合的條件。由此可見,所謂的創新就是同一時空共存的具有位差或不同信息事物之間在自由活動、碰撞中形成新事物、新結構,或導致信息、能量增殖的進程。
所謂創新資源,就是存在於不同事物之間或不同信息之間的能導致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的位差能(或差異),這種位差越大,其儲存的位差能越大。位差消失,位差能也隨之消失。
開放之所以成為啟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就在於儲存於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位差能在開放之後得以釋放。改革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推動力,就在於在改革中出現的市場經濟體製,不僅使在計劃經濟體製內被抑製的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製之間的位差得以顯化,而且還創造了使原先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不能流動的人、財、物在不同位差的流動中增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是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積累的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政府推動和短缺經濟形成的推動作用的原理也是如此。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從90年代開始趨向緩慢,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可以找到許多原因,但從創新資源的原理來看時,經濟增長趨向緩慢的原因在於推動中國第一輪經濟增長的創新資源的利用率正在遞減。目前我國采取的擴大內需、增加公共投資牽動經濟增長的辦法對於短缺經濟造成的巨大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位差消失之後,重建一種新的位差,刺激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高增長是有效的。但是,要創造一個支撐中國在一個較長周期內持續增長的條件,僅有這種臨時性的經濟政策還不夠。當代中國應當找到能夠帶動全局性持續性發展的創新資源。我認為,對中國目前出現的低增長,應將其看成是中國經濟從一輪增長周期到另一輪新增長周期之間必然出現的階段來看待,不必驚慌失措。除采取一些臨時經濟政策以免使經濟增長出現大幅度下跌外,要將更大的精力放在培育和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創新資源上來。
從位差原理看當代中國可開發利用的創新資源時,主要有這樣幾個層次的創新資源:
第一個層次的創新資源存在於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以資本總量擴張為主的物質生產的迅速增長,與駕馭管理這個龐大的物質係統,使其在高層次上增殖、運轉所需要的文化、知識技術與管理的位差之中。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中國。高度的政治化嚴重壓抑了中國國民對物質消費的正常需求。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一被長期壓抑並積存起來的物質需求的釋放,成了中國改革頭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屬於低層的滿足溫飽型的物質需求的釋放,一方麵推動中國經濟在低水平上迅速擴張的同時,也擠占了使中國經濟向高科技、高知識含量發展的空間。目前在中國留下的經過20年發展形成的這個龐大的物質生產係統是一個缺乏足夠技術與管理的沒有後續力的生產係統。特別是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這種短缺性顯得更加突出。目前在中國出現的知識經濟熱,恰恰是這種短缺的強烈反應。
有形的資本與無形的知識、文化、技術、管理短缺形成位差,是中國走向21世紀,走向中國特色的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創新資源、或創新動力所在。對這一創新資源的啟動和利用,將會把中國推向一個文化創新、知識創新、科技與管理創新的新發展時期。中國經濟的第一輪增長是以有形資本擴張為主的增長,那麼中國經濟的第二輪增長,將是以無形資源的創新和積累帶動有形資本發展的增長,同時也是中國國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型向豐裕型、發展型轉變的時期。
第二個層次的創新資源存在於對教育的強烈需求與教育供給短缺的位差之中。
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中國國民的需求升級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長基本上是同步的。這也是中國20年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之一。形成這種需求升級與有支付能力需求均衡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在溫飽型範圍內出現的需求升級隻需要較低的支付能力就可以滿足。如人們需要的食品、衣服以及比較高檔的耐用消費品冰箱、彩電等隻需要適度的收入就可滿足。按照需求升級的程序,在溫飽需求相對滿足之後,住房、私家轎車、旅遊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所以從90年代開始,一些經濟學家就提出了將房地產、汽車產業作為中國支柱產業予以重點投資的觀點。有的企業家也紛紛開始向房地產和汽車業投資。但是出乎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家所料,到目前為止,不僅對房地產和轎車消費未出現熱點,而且一般性的生活消費也出現了疲軟。針對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升級乏力,不少經濟學家又圍繞著如何刺激需求提出了種種措施。
目前中國居民出現的消費需求升級乏力的原因並不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缺乏需求衝動、或消費偏好不定位的問題,而是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尚未達到滿足消費需求升級的程度。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不是急功近利地去刺激需求,而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來培育和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中國居民的目前的購買力,尚不足以支撐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家期求的房地產熱和轎車熱。在一些國家一般住房的市場價格是年收入的6倍,而目前中國人住房市場價格是年收入的11倍。在這樣一種收入水平下,無論如何刺激需求,房地產在近期內也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首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由於他們所占比例很小,他們的高消費不足以支撐規模很大的一項產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表明,從溫飽型消費到豐裕型消費(我國叫小康)將伴隨一個中產階層的出現。在目前中國的收入階層中,缺少的正是這樣一個占人口相當比例的中產收入階層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