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席非常厲害,方流搜索了一下他的簡曆,發現他家以前在內戰的時候,是另一邊的。後來在70年代,舉家搬遷到了米國。
這老板老張,本人申請了米國的大學,去讀了數學。到了數學碩士畢業了,他堂兄正好在洛杉磯這裏買了一家小餐館,缺一個大堂經理。
本身這堂兄自己英文不咋樣,招呼華人還行,招呼老外是實在不行。但是大堂經理這職位,一定是要能招呼華人也能招呼老外!所以後來這老張在畢業之後,看著數學碩士的學位也不太好找工作,就先去堂兄那裏幫忙當大堂經理。
結果越做越喜歡,越做越出彩!做了幾年,自己和老爹攢了一些錢之後,再拿出了全家的積蓄,在一條老街上盤了家咖啡館,經過改建,開了一家名叫聚豐園的中餐館。父子倆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式菜館的麥當勞”。
而他老爹,本身年輕的時候在國內,也是給達官貴人做廚師的,而且做的還就是江南菜。
聚豐園開張的第一個月,程正昌隻做了一萬兩千塊錢生意,差得不行,就連周末時間,也隻做了幾百塊錢。禮拜一更不用說,隻有可憐的一兩百元錢。
可是幾十年後,這老張靠著做中餐連鎖,足足打拚出來了一個年銷售額差不多20億美元的飲食帝國!
方流對老張真的是很好奇,他覺得如果這老張真的肯指點他的話,他一定能成功……要求也不高,他不需要建立一個商業帝國,隻要能賺點小錢就行。
“中餐影響力確實比較大,但中餐館的國際排名卻並不高。英國著名美食雜誌《restaurant》前幾年全球50家餐館排名中,亞洲隻有3家入圍,日本一家,新加坡兩家,咱這邊餐館名落孫山。”見麵之後老張在方流麵前侃侃而談道。
“這是不是有文化隔閡的問題?”方流此時問道。“肯定會有這個因素,但同為亞洲國家,日本有8家餐館列入《米其林指南》,而英國本土卻隻有2家。當然了本來英國菜就爛,但是在另外一方麵,咱們中國沒有一家餐館被米其林選上,至少這說明,日本餐館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
“就拿你加州為例,我記得每年能擠進最佳餐館排名的中餐館基本還沒有過吧?而日本餐館就不一樣了,甚至韓國館子都時不時的能上一兩次榜呢。總之,我們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我們,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老張非常坦誠的說道。
“造成咱們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咱們之間差距比較大的原因吧,我個人是這麼看的。當然了隻是一己之見,不一定正確,我就這麼一說,賈總你們就這麼一聽。”
“我覺得這有很多原因。從技法上看,中餐沒有西餐的擺盤、日餐燒烤等花樣。雖然咱們中餐也有擺盤,但是人家西餐的擺盤那盤子很大菜可以很少,整個擺盤起來的畫麵感簡直就像是什麼抽象派的畫作一樣!不說別的。至少在第一眼看上去之後給人感覺就很藝術,就有噱頭!而咱們中餐擺盤呢?”
“最多就是一些蔬菜一些花朵。最多就是豆腐蘿卜的雕工,從觀賞性、噱頭以及所謂的藝術感上來說沒那麼強。甚至比如印度拋餅,幾年前風靡首都,因為大家沒見過這個做法,覺得新鮮,可它並沒提供什麼新口味。而咱中餐在這麼一個飛餅的噱頭上都沒有;從經營角度看。”
“中餐館多走低端路線,講究薄利多銷;從口味上看,西方主流美食界還沒有真正接受中餐;從服務上看,我們的差距非常明顯。一家好的餐館。不是菜品好就能成功的,服務才是關鍵。”
“服務?”聽到了這裏,方流突然愣了一下。他以前還一直以為經營餐館口味甚至環境和價格都是最重要的呢,怎麼服務反而是關鍵了?而且服務好不應該是什麼高檔餐館的標準呢?
而老張看到了方流迷惑的眼神,那直接不用問就往下解釋了。“中餐服務弱,確實是一個突出問題。以國內來說,像樣點的日餐館、韓餐館,都能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說明它們在服務上比較好地保留了其文化特色,可有多少中餐館能讓人過目不忘呢?你們倆想想看,國內有多少中餐館是你們去過之後過目不忘的?是覺得遠遠超過其他餐館的?沒有吧?”
說到了這裏,老張頓了頓,仿佛是在整理思路和詞語,“咱們國內中餐服務差呢,原因很複雜,但關鍵在人。中餐服務員工資比較低,很難留住人,像西餐館那樣,大學畢業生能幹上3至5年的情況,實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