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粵若稽古(1),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2)。觀陰陽(3)之開闔以命物(4),知存亡之門戶(5),籌策(6)萬類(7)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8)焉,而守司(9)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0),變化無窮,各有所歸(11),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12)。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13),校其伎巧(14)短長。
【注釋】
(1)粵若稽古:粵,語助詞,表莊重。若,沿著;順。稽,考察。意為按著一定的規律考察曆史。
(2)先:先知先覺,此意指尊者,指導者,先驅者。
(3)陰陽:《易經》上的用語,指創造宇宙空間萬物對應的兩種氣。陽意味春、光陰、君、男性,是積極的行動,陰意味著秋、夜、暗、臣、女性、消極的行動。
(4)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觀察陰陽變化來辨別事物。
(5)存亡之門戶:指生死之理。
(6)籌策:計算策劃。
(7)萬類:萬物。
(8)朕:指可以觀察到的事物發展征兆。
(9)守司:看守加以管理,以便救亡圖存。
(10)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規律,凡聖人的道理隻有一個。
(11)各有所歸:世間一切事物各有歸宿。
(12)或弛或張:弛張,《韓非子·解老》曰:“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
(13)度權量能:指揣度權衡,比較才能。
(14)校其伎巧:即技巧、技藝。
【譯文】
回顧古今曆史,可知聖人活在天地之間,就是作為普通大眾的先導。觀察陰陽兩類事物展露和閉合的變化,可以判斷事物,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謀劃萬事萬物從開始到終結的全部過程,通曉人類思維變化的規律,發現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存亡的關鍵。因此聖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從古至今,凡聖人的道理隻有一個。雖然事物的發展永無止境,但歸根結底都會有自己的歸宿,或者是陰或者是陽;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剛強;或者是開放或者是封閉;或者是鬆馳或者是緊張。所以聖人要有他慣有的行為準則,審查先後順序,度量其權謀和能力,比較技巧上的優劣。
【原文】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1),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2)。審定有無,以其實(3)虛,隨其嗜欲(4),以見其誌意;微排(5)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6),闔而捭之(7),以求其利(8)。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9)。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10)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11),以原(12)其同異。離合(13)有守(14),先從其誌。
【注釋】
(1)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別。
(2)以牧:用來掌握。牧,原意為放養牧禽,後引申為統治階級治民之術。
(3)實:指實情。
(4)嗜欲:喜歡,特殊的愛好。
(5)微排:微,稍微。排,排斥。
(6)指:意同宗旨。
(7)闔而捭之:先封閉,然後再打開。
(8)求其利:探討對方的善惡利害。
(9)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或開啟使其顯現,或封閉使之隱藏。
(10)誠:真誠。
(11)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假如對方所說的有可或不可的東西時,首先要確立自己的思慮計謀,進而以其目的判斷其是否適合。
(12)原:追根尋源。
(13)離合:離,離開,不一致。合,閉合。合攏與“開”相對。
(14)有守:確立自己的意思而加以信守。
【譯文】
至於人之間的賢良、不孝、智慧、愚蠢、勇敢、膽怯、仁義都是有差別的。因此可以敞開使用,也可以閉合不用;可以舉薦;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全都以無為之術來考察。審查對方的有無與虛實,可以通過他的興趣愛好和欲望來判斷他的誌向;開始先反對他的意見,當他全都敞開說的時候,再反複考察,探求他的真實意圖。最難能可貴的是正確掌握對方的宗旨,然後在閉合後再展露,來判斷其中的利害。或者展開心扉,或者關閉心扉。展開心扉,是因為和對方的意見一致;關閉心扉,是因為與對方有不同意見。判斷可行與不可行,就是要審定對方的計謀,弄清其中相同與相異的地方。對於與自己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都要加以信守,而在可行的情況下,要先順從對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