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服宜情,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豔;見客宜莊服,遠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對雪宜麗服。這是國人關於穿的哲學與美學。這說明我們中國人老早就懂得,穿是美術的、是文化的,也是有靈感的。 當今的人談到中國式服裝,往往認為隻有旗袍、長袍、馬褂和水袖石榴裙之類,其實大謬不然。隻要看看一些圖繪和出土的陶俑,就會發現早在唐朝就有了足以與現代時裝比美的服裝,最有名的算是“霓裳羽衣”,即連當時一般婦女穿用的露出頸背的“闊領袍”,也是很摩登的。其實,直到明朝滅亡以前,我國的服裝都是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 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經濟環境乃至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服裝的個性化現象在我國已露端倪。越是個性化,就越要穿出我們中國的文化,穿出我們中國人的氣質,要創造出新時代條件下的中國服裝文化,而不能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燦爛的服裝文化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一味追求世界服裝潮流而沉浮。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服裝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不可能不在繼承中求發展。 有許多東西,我們司空見慣,但一般人很少想到它們的文化意義。服飾算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除了極少數原始部落的人以外,當今世界人人都要穿衣服,講究裝飾,這已經是天經地義,沒人感到奇怪的事了。倒是衣冠人群中如果突然出現一個赤身裸體者,一定會被人當作不正常的“神經病”的。這就是文化的表現。

說起來,有生之初,人都是赤身裸體的。後來漸漸發明了樹葉獸皮裹身,再漸漸演變而成為各種各樣的服飾,人類的文明程度亦相應提高。服飾由禦寒、遮羞而發展為主要是審美需要的裝飾,可以說是一次革命。它使極普通的服飾從實用攀上了美的台階。文明從此在這個領域展示了它無窮的魅力。綜觀數千年人類服飾的演變史,你就會知道,用“千變萬化”將會顯得何等的蒼白無力。其變化之多,之快,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 裝飾世界上大同小異的男女兩類人的服飾何以會有這樣無窮的變化?原因當然很多,但地域的民俗的差異是極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主要就是這種差異帶給了服飾變化的動力。

學林出版社的《中國曆代服飾》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事實:我國曆代服飾的變化與地域民情民俗有著密切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諸侯製法,各殊習俗”。服飾也不例外。各諸侯國的國君治國,都強調了明顯的服飾區別。據《墨子?公孟篇》記載:“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縫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發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齊桓晉文之類的稱雄一時的諸侯,竟靠特別的服飾來治國,可謂新鮮。恐怕就是用區別於人的本國的統一服飾來號召自己的臣民,達到齊心協力的目的。而老百姓相沿成習,也便成了一種力量。後來不僅異族統治者入主中華時,要強迫易置服飾,就是漢族統治者在改朝換代時,也會在服飾上提出不同的要求。這裏就有一個順應和改造民俗的問題在內。清代統治者為了推行滿式服飾,甚至不惜以殺伐手段來強加於人。像蒲鬆齡這樣的文人,盡管內心不願意,卻也隻能冒著被後人笑的風險“著世俗裝”。可見,民俗對服飾有製約的一麵,但也是可以改變的。

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服飾改革者趙武靈王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要把寬衣博帶的漢服改為緊身短衣的“胡服”,其中一個擔心就是怕世俗的譴責。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在改革之前對老臣肥義說:“我現在想要用胡服騎射來教老百姓,但世俗一定會非議我,怎麼辦?”肥義支持他說:“大王既然下定決心改變過去的習俗,就用不著顧慮天下人的非議。”這樣,他才堅定了改革的信念,說道:哪怕世界上的人都反對我,但胡地和我自己的中山國總會聽我的。結果,改革獲得了成功。 實際上,漢、“胡”在服飾方麵的交流不僅在國內從未間斷過,而且還逐漸走上了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這種交流的生動體現。而隨著交流加深和拓寬,服飾上的民俗文化意義日益增強,而政治的因素則逐漸削弱了。當清統治者被辛亥革命推翻之後,旗袍仍然存在並成為現代女性喜愛的服飾之一;而來自國外的“西服”,除了“文革”某一特定時期被當作“洋貨”而加以掃蕩外,恐怕也不會再有人斥之為“崇洋媚外”了吧。 普普通通的服飾,自從躍上了美的台階,其文化意義就變得不再普通了。如果您不僅僅是為了蔽體禦寒而穿衣服,您就應該思索一下其中的含義,並力求使自己的言行與之協調,少一些煞風景的東西。

【古代服飾的演變】

我國古代各個曆史時期的服飾都有其不同的風貌,這是同當時的經濟基礎、生活環境、社會風俗與審美觀念密不可分的。服飾常常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征。 北京周口店發現過舊石器時代(距今18000餘年)山頂洞人所用的骨針,說明從這個時候起,居住在我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已經知道縫製衣服。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出現過穿衣服的人物圖案。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商代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有關服飾的資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人像上,可以看到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穿裙裳,腰間束帶,裹腿,著翹尖鞋的奴隸主,和免冠、著圓領衣,手上戴枷的奴隸的形象。從這些材料看來,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這時已經形成。

西周時代,貴族們仍然把上衣和下裳分開,在金文和《尚書》、《詩經》等古文獻中可以看到玄衣、袞衣、黃裳、繡裳等名目。此外他們在腰間常束寬寬的紳帶,腹前有時還係著一條象圍裙一樣的。 春秋戰國時代在服裝方麵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現,深衣將過去不相連的衣和裳連屬在一起,“被體深邃”,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這種服裝在戰國時廣泛流行。 胡服則指我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遊牧時騎馬的需要,多穿短衣、長褲和靴。這種服製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引進以裝備軍隊而加以改革的。伴隨著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起初帶著外來語的名字,叫“鮮卑”、”犀毗”或“私虴頭”等,後來才通稱為帶鉤。帶鉤是束結革帶用的。這種帶也叫“鉤絡帶”,它結紮起來要比過去的紳帶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歡迎。帶鉤的製作自戰國以至兩漢都很盛行,所以式樣繁多,有些製作也很精美。成為一種優秀的工藝品。

由於西漢時的深衣是將下襟纏在身上,這樣既欠便利又費布帛,所以到了東漢時,一種直裾的雦瞉就流行開來了。在東漢時的畫像石上,我們看到的官員和士人,大都穿著這類衣飾,雦瞉的再發展一步,就是唐、宋時代的交領袍。 除了衣製之外,漢代服裝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冠製。冠本來是加在發髻上的一個罩子,很小,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古時曾有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的規定;但在漢代,“卑賤執事”的人,都隻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幘有點象一頂便帽,有平頂的,叫“平上幘”;有尾狀頂的,叫“介幘”。到了王莽時,據說他自己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麵襯著幘。但冠和幘並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形有點象個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冠前有“梁”,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身分的高低。武弁大冠又叫“惠文冠”,惠即;指薄麻布。它起初是在平上幘上麵紮一條麻布手巾,後來這條麻巾改用漆紗製作,看上去象在幘上罩了一個漆紗籠,所以又叫“籠冠”。 不過,進賢冠前麵的梁雖然起著區別尊卑的作用,但因梁數通常隻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別,所以不能區分得很嚴格。作為官階在服裝上的標誌,漢代主要通過綬來達到這個靋的。綬本是係在官印上的絛帶,漢代官員將印裝在腰間的靋囊裏,綬垂在外邊。依官階的大小,綬的顏色和織法都不相同,所以其身分可以一望而知。

漢代的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掠,在肩背間綰一個髻,象是拖著一把錘子,所以漢代人把它叫“椎髻”。以“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故事著稱的梁鴻的妻子孟光,《後漢書》就說她“為椎髻,著布衣”。在漢代的陶俑當中,這種發式很普遍。在畫像石中還可以看到漢代婦女戴巾幗、華勝(首飾)的形象。腰鼓形的耳王當這時也出現了,不過這時的耳王當的戴法和後世不同,它是在耳垂上的眼裏直接橫插進去,露其前後兩端在耳外。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的大轉變時期。這時由於大量少數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群眾的服裝受到胡服的強烈影響,將胡服的褊窄緊身和圓領、開衩等特點都吸收了過來,最後形成了唐代的“缺鈚袍”、“四衤癸衫”等袍服。但另一方麵,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又醉心“漢化”,十分羨慕漢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帶的“威儀”,北魏的孝文帝元宏就是其代表人物。於是,寬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類遂在“法服”(禮服)中保存了下來。到了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圓領袍、裹襆頭,穿長豄靴,是為“常服”。舊式的冠服,皇帝和官僚們也隻在大祭祀和大朝會的時候穿一穿。自南北朝後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是並存,但是前者使用的範圍始終很小。

常服,在唐代出現了幾個前所未有的特點。首先說襆頭,它本是一條頭巾,係自漢代的辢頭、幅巾等演變而來,裹襆頭時兩個巾角朝前係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係一結,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頭巾的質地一般用黑色紗、羅,所以後麵垂著的巾角也是軟的,稱“軟腳襆頭”。以後將軟腳中加銅、鐵絲撐起來,就成為“硬腳襆頭”。硬腳後來又做出不同形狀,翹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了“翹腳襆頭”,“展腳襆頭”等多種名目。再說腰帶,漢代雖然在革帶上裝豪華的帶鉤,其花樣雖多,卻並沒有一定的製度。唐代則不然,唐代的革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係結,另在帶身上裝帶。帶是一種方形的飾片,依官僚品階的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鐵等質料製做,使腰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一項標誌。另外,隋代開始出現的“品色衣”,至唐代乃形成製度,成為此後我國官服製度上的一大特色。雖然宋、明各代的具體規定不同,但都把官品和服色聯係了起來。在唐代,皇帝的服色為柘黃,官僚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差。平民百姓多穿白衣。士兵在漢代衣赤,隋代衣黃,唐代則衣皂。 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衫子的下擺裹在裙腰裏麵,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唐代前期,中原一帶的婦女還特別喜歡穿西域裝,著翻領小袖上衣,條紋褲,線鞋,戴一頂卷簷胡帽。唐代貴族婦女的麵部化妝也很繁複,額上塗“額黃”,眉間貼“花鈿”,鬢畔畫“斜紅”,兩頰點“妝靨”,再加上“朱粉”、“口脂”、“眉黛”等。與唐詩中的描寫:“眉間翠鈿深”、“當麵施圓靨”等詩句,完全相符。

宋代服飾大體沿襲唐製。但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代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之必須臨時係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了。這時襆頭的樣式是不同身分的重要標誌。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分低的公差、仆役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漸不戴帔帛,而且多著小袖對襟式上衣,蓋在下裙之外。唐代貴婦戴花衩(當時叫“花樹”),宋代改用花冠。傳安陽宋韓琦墓所出金絲編織的花冠,製作工細,和故宮舊藏的《曆代帝後圖》中宋代皇後所戴的鳳冠極為相似。

另外,纏足的陋習出現於五代末,至北宋中晚期在貴族婦女當中已較普遍。這種做法摧殘了婦女身心的健康,在南宋肖照的《中興禎應圖》中描繪的北宋末期的貴族婦女,已經都是一副纖弱的病態,纏足的惡果在這時已能很清楚地看出來了。 元代,蒙古貴族統治了中國。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桃式,餘發分編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絨錦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官服用龍蟒緞衣,以龍爪分等級。便服仍采用唐宋式樣。外出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平民婦女或女婢,梳頂心髻,穿黑褐色袍。

明代服飾,材料更加豐富,明代官服製度,皇帝穿龍袍,大臣依等級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紋飾的寬大袍服,袍上胸背綴有象征等級不同而紋飾各異的補子,頭蓄發綰NFEE7,戴由襆頭演變而來的烏紗帽,腰有玉帶。明代統治者為了表示自己天下的鞏固,有所謂“四方平定中”和“六合一統帽”分別為讀書人和小商販、市民所用。元代的笠子帽、宋代的巾子仍有保留。勞動人民穿短衣,頭裹巾子,有的則戴網巾。婦女發髻多垂於腦後。南方婦女有雲肩、比甲、遮眉勒。大量的明代文物中,保存著豐富的服飾形象材料。 清朝建立以後,官服有詳細的規定。官員的禮帽分夏天戴的涼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頂珠隨品級不同,顏色和質料各異。有軍功的人,皇帝還賞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戴在帽頂上垂向後方。蟒袍,也因品級而有所不同。一、二、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八、九品五蟒。

蟒袍外邊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等作外褂,前後開衩,胸背各綴比明代官服略小的方形補子。補子上依品級織繡不同的鳥獸圖案,文官鳥形,武官獸形。五品以上及內廷官員胸前掛朝珠,大禮時有披領。還係有金玉板作物的帶,著靴。文武官員的夫人,服飾多依其丈夫的品級而異。 清代男子剃發梳辮,著長衫。馬褂初為營兵之服,康熙以後日趨普遍。還有不帶袖子的坎肩。有套褲。帽有瓜皮小帽、氈帽、風帽、涼帽等。一般女子服飾,滿族有上下連裳的旗袍,喜罩馬甲,梳有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還穿有高眼在足心的花盆底鞋。漢族婦女以南北而不同,南方多係裙,北方紮褲腳。衣有對襟、大襟、琵琶襟。裙有鳳尾裙、百折裙等。婦女發式極多,少女有劉海、梳單辮或雙丫髻,中年婦女多梳長髻,老年腦後梳纂。清後期,京師婦女衣服鑲滾邊極多。清代還在服飾上保留了不少明代服飾的特點,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

【曆代服色雜談】

我國曆史上,最早使用的顏色是黑、白、土紅和赭石色,而紅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到奴隸製社會,青、赤、白、黑、黃,被認為是代表東、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在封建時代,黃色標誌著神聖、權威、莊嚴,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彩,任何庶人都不許穿黃衣服。我國夏代流行黑色,殷代流行白色,周代流行紅色,並給這種顏色以正統地位。 春秋時,齊國風行紫色,齊桓公穿上紫袍,於是紫色紡織品價格猛漲十倍。而一向認為朱紅色是正統的孔子,卻討厭紫色。理由是它奪去了周代以來朱紅的正統地位。 秦始皇以為自己是水德得天下,提倡穿和用黑色。而漢高祖是從南方起兵取得勝利,是火德興邦,又提倡穿紅。隋代則以白地配青色,綠色,顯得沉著、文靜。唐代社會興盛,用色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到宋代,又喜歡青、綠等冷色調,向素雅方向轉化。元代,大量喜用金、銀色。明代則品藍、寶藍、金色等濃重色彩。清代則好以仿唐、仿宋為時髦。但又有不同,用色更複雜豔麗。

【古代的“衣”和“裳”】

古代的服裝有遠古與近古兩個截然不同的形式。上古式主要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穿著一樣。至於襪子,在古代是兼作裹腿用的,腳上則穿鞋。鞋襪都用帶子係住,所以走路並無不便。即使是武士穿的銷甲,也是同樣。從商代到戰國以後,騎馬的風氣漸漸流行,形式才略有改變。首先是武士,穿裙子騎馬,當然是不便的,於是,便在裙子中間開一口子。但一般的生活習慣還沒有完全改變,例如古代席地而坐的習慣一直保留到元朝的末年。因為是席地而坐,所以仍以穿裙為便。於此同時,北方因受外族影響,通常是穿長袍和靴子,而且他們也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不太高的凳子上的。 隋唐時代,全國統一,生活習慣也漸趨一致,上衣下裳的古老形式不合時代要求,因此,裙子隻供婦女穿用,而男子則多穿袍靴。但在正式朝賀或祭祀的大典上,仍歸是上衣下裳,作為朝服。一直到清朝,朝服還是有裙子的。

【古代服飾的風采】

古書《身章撮要》上說:“衣服身之章(裝飾)也。”古代先民以鳥羽獸皮為衣,到了黃帝嫘祖之世,才懂得用絲麻製衣。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深衣式”服裝,男女均穿上衣下裙。到了秦代,男人服飾尚黑,衣著多是繞襟盤旋而下,腰帶邊沿織著裝飾物;女服衣袖緊下,長裙飄逸,配上銀錠式後垂發髻,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漢朝,男人身著短衣帔肩,冠巾束著頭發,並不遮額頭,有時穿窄袖寬領的拂地長衣,再配下垂腰帶,顯出精悍而又瀟灑的風度;女人則糯裙合一,襯出體態的窈窕和輕盈。晉代,男人一般戴“帽頭”,後轉戴尖頂氈帽,服裝多襲漢朝;女人追求“上儉下豐”,即上身緊小,下身寬肥的服飾打扮,頭上已不梳秦女銀錠式後垂發髻,而是戴假發髻,平時可以卸下。唐朝社會經濟繁榮,服飾造型也發展到一個高峰。服飾講究袒(胸)、長(裙)、寬(衣)、窄(袖),其名目繁多,色彩絢麗,而且對製服的規定也極為詳盡。唐代後期風行“胡服”。 到了宋朝,男子朝服大袖寬衫,官服仍是唐代圓領服式,不同之處是,宋代圓領內須有襯領;女子盛行來自契丹的“吊塾服”,又稱“解馬裝”,上穿宋式對襟加領抹花邊旋襖,下著長統襪褲而不著裙,頭戴以羅帛製的花冠。宋服突破了隋唐服裝隻有紅、藍、紫、綠四色的框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元朝時期承襲了曆代服式的長處,又吸取一些少數民族服式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元領和元領衫等,便是當時最有代表性的款式。元代,男女貴族多著四合如意雲肩,每年朝廷還要舉行盛大的萬人“隻孫騭”(騭同“宴”),交流當時一種高級服裝——“隻孫服”的製作技藝。到了清朝,女衣的領子一般有一寸高,上綴一或二個紐扣,衣上顯眼的地方,普遍繡有花卉、蝴蝶之類的圖案,便裝外麵多罩柳葉小雲肩。清朝後期的旗袍,可以說是中國服裝的一個驕傲。特別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受新思想浪潮衝擊,旗袍款式進一步更新,顯出含蓄、莊重、雍容華貴而又落落大方的新式旗袍,襯托出端莊優雅的東方女性美。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著旗袍、典雅嫻淑的中國女性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從草鞋山紡織品的經緯紗分析,當時的居民已開始用原始織機織布,否則是達不到這樣高的工藝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