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飾是社會進步的產物。遠古時期,人們穴居森林,茹毛飲血,男女老幼均赤身裸體;後來為了護體和禦寒,人們在夏天始用樹葉草葛遮身防曬,冬天以禽獸羽皮裹體保暖。《禮記?王製》中對遠古人們的衣飾作了形象描繪。我國西南山區的苦聰人,幾十年前,仍有用芭蕉葉做圍裙的習俗,這就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遺俗。 據考古資料,我國先民大約在一二萬年前,已掌握用骨針縫製衣服的技術。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遺址中,出土了一些骨針。據分析,他們已懂得用骨針穿孔,用有韌性的植物纖維簡單縫綴獸皮。母係社會後期,針和紡輪已大量出現,原始的紡織已經產生。據了解,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紡輪,是河北武安遺址出土的陶紡輪,距今約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麻布一類織物殘片,可見當時的人們已開始使用植物纖維來紡線織布了。但這個時期的纖維布,布幅很窄,紗與紗之間的距離很疏朗,有的經緯線每平方厘米僅各有10根左右。當時,流行的織物有“披”、“套”等式樣。“披”又稱“單披服”,是一種遮背式或搭肩式的鬥篷。“套”又叫“貫頭服”,是在整塊織物上開個洞口,套在頭上的一種衣服。同時也出現了腰帶和腰裙。這些式樣的織物雖具創造性,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衣服。四五千年前,黃河、長江流域的母係氏族社會逐漸被父係氏族社會所取代,農業生產和紡織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距今4700年前的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麻布織品和絲織品。麻布的每根線的直徑不到半毫米,每平方厘米的織物經緯線已各有24根。開始養蠶和絲織物的出現是這個時期的突出成就,考古發現了許多這個時期的絹片、絲帶、絲線,這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絲織實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在穿著方麵有了很大的改善。 從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此時人們已有“上衣下裳”的習俗。遮上體者為衣,蔽下體者為裳,裳意為裙子。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就有“上衣下裳”習俗的喻示。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迷信和崇拜自然現象,反映在服飾上,多力求貼近自然。《易經?係辭下》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服裝剛一定型,古人們便從對天地的信仰中找到了色彩方麵的依托。“乾”為天,“坤”為地。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模仿天,服色用玄;地是黃色,故下裳服色用黃。據古人說法,黃帝、堯、舜等聖人,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主要是取法天地的緣故。天尊地卑、天上地下、天玄地黃,由此,上衣下裳的服飾也模仿之。但天地間不隻是天玄地黃,還有五光十色的萬物,因而與人們關係密切的物色也在服飾中有所表現。玄衣黃裳和模仿日月山川、鳥獸魚蟲之狀的服飾也在文明社會形成之前漸成習俗了。自夏以後,隨著新起文明國家的日趨強化,上衣下裳形製基本形成。衣冠服飾進而發展成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先秦服飾】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服飾意識及其功能日趨發展。商周之世,已經進入上衣下裳、束發右衽、頂冠躡履的華夏衣冠時代。 從考古出土文物看,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兩個碾玉童子,都是頭上束兩個丫角,身穿及膝束帶的上衣,下著長及腳麵的裳,腳穿平底鞋。西周初年的大盂鼎上的銘文中已有冕衣、市舄等記載。冕衣為周貴族之服,市舄即繡有黼黻圖紋的鞋子。周代帝王冕服,有大裘、袞冕、氅冕、毳冕、糸希冕、元冕等,並有日、月、星、山、龍等十二章紋。根據祭祀內容不同而選用。百官的冕服依級別高低而有差別。天子在最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場合穿十二章服,其他則視禮節輕重而有不同。公爵衣裳則用九章,侯伯用七至五章,其他官員依次遞減。王後之服有衣、瞉翟、閥翠、鞠衣、展衣、躍級等。無論是帝王百官,還是王後農婦,服飾均為“上衣下裳”形製。 春秋戰國時服飾的最大變化,在於深衣和胡服的出現。深衣,就是將過去不相連的上衣下裳連綴在一起。寬大、廣袖“被體深邃”,故名深衣。它類似後世常服,為晚上或休息時穿。深衣“短毋見膚,長毋被土”,文質彬彬,在外交頻繁的戰國時廣為流行。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和湖北雲夢出土的男女木俑上可以看到這種服飾。深衣的製作對後代影響很大。漢代貴婦的禮服、唐代的袍下加騪、元代的腰線襖子、明代的曳衤散等,都是這種服飾的變形和發展。上衣下裳和深衣便於乘車作戰和外交,但不便於在山區騎馬射箭。隨著戰國七雄爭霸烽火的燃起,緊身窄袖、短衣長褲、束革帶、穿草靴的胡服開始流行,這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趙武靈王鑒於形勢所需,大力推行“胡服騎射”,進行服飾改革。“胡服騎射”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上衣下裳習俗,形成上著衣、下著褲的新服飾習俗。對於中華民族服飾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關於先秦服飾的色彩,大體是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衣料則有蠶絲、裘等不同品種。先秦鞋的品種也很多、有舄、屨、述鳥、鞋、靴等。履為鞋的總稱。在周代,男子戴冠帽,有冕、弁、冠三種。冕地位最高,弁也是較尊貴的帽子。另有巾帽的頭飾,其形式不同,反映了人們地位和身分的不同。總之,先秦的衣冠服飾為後世服飾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無論是帝王百官的服飾,還是平民庶人的常服,都肇端於此。
【漢代服飾】
秦、漢統一全國,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鼓勵和促進了農業和養蠶業的發展,從而也為絲織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而紮實的基礎。漢代絲織品質好、量多、色美,皆源於此。漢代進一步發展了先秦的彩錦和刺繡技術,並創出了提花羅紗、絨圈錦、印花絹等織錦技術很高的絲織品。這類織物都有精美的花紋。西漢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還推出過一種名叫“織成”的織錦,直接用彩絲織成各種圖案,是一種很名貴的織品。在漢代,刺繡技術也已發展起來。刺繡品比錦更珍貴,它完全是由精巧的手工製成。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很多這樣的刺繡品,色彩鮮豔,保存完好。 西漢太平盛世時,人們的服飾也變得豐富多彩了,不僅質地精良,式樣、品種也更加新穎。就日常服飾而言,長袍在深衣基礎上更新,出現禪衣、雦簷、袍等多種式樣。短衣也有了用作內衣的衫,用作外衣的襦、襲等。無論何種服飾,衣的領、袖、襟邊都繪有精美華麗的紋飾。由於絲織業的發達,服飾原料大多以絲綢為主。甚至奴婢也有以繡衣、絲履著裝的。潔白精致的平紋“紈”則成了皇帝給皇親國戚和寵臣們的賜品,官宦子弟也由此爭著紈絝,“糸丸絝子弟”之稱也由此出現。到了東漢,權貴之家的家奴頗多身著繡衣,足登麂皮履,身佩金銀飾物者,主人衣著如何更可想而知了。 漢時,活著的貴族衣著華美,死後的服飾也十分豪華。西漢初年,貴族喪葬,除了穿著錦繡外,還要做玉套罩在頭上與手腳上。後來,發展為身穿金縷玉衣。漢景帝之子劉勝與妻竇綰死後,合葬一墓。他們均身穿金縷玉衣,所用玉為精心加工的碧綠、黃灰的角閃玉,並用含金量為90%的金絲連綴而成。劉勝的玉衣,耗費2489塊玉片、1100克金絲,竇綰的玉衣用2160塊玉片、700克金絲。金縷玉衣是漢代服飾豪華講究的最好注釋。
【魏晉風度和士人著裝】
魏晉時期,相當一部分文人在魏晉玄學思想影響下,崇尚虛無,蔑視禮法,生活縱情任性。“竹林七賢”是其中最突出者。 所謂“竹林七賢”,即山濤、嵇康、阮籍、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七人。他們形跡放蕩,衣著任意,無所顧忌。劉伶曾對進入他房間的人說,“我以天地為房屋,以居室為衣褲,你們為何進入到我的衣褲中?”對“竹林七賢”的衣著服飾,後人有不少藝術描繪。在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刻像上,“七賢”個個身著寬暢的衣衫,袒肩露胸。有披頭散發者,有梳成丫髻者,有頭裹幅中者,不一而足。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畫了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地毯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幅,通穿寬博衫子。身旁各立侍者一人,也穿寬袖衣衫。經考證,畫中四個士人分別為山濤、王戎、劉伶、阮籍。 此種衣著逐漸成為風尚,影響了南朝服飾的發展。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寬衫大袖,峨冠博帶為時尚。“凡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裙之長,可分為二。”從深層分析,由於魏晉時門閥士族勢力強大,地位穩固,且在思想意識、生活態度和衣著服飾上都傾向於接受玄學影響。當時士大夫文人的審美情趣,對士人著裝有一定影響,於是士族子弟競相仿效士人著裝,斜簪散髻,寬衣博帶者不知凡幾,他們品評人物超脫儒家名教旨意,不重文飾,而重人的風姿、風采、風度、風韻。《世說新語》評嵇康“岩岩若孤鬆之獨立”,王羲之”飄若遊雲,矯若驚龍”。某大臣有女待嫁,派人去大臣王導家相婿。王導讓兒子一個個穿戴整齊,與來人相見。而王羲之袒胸露膊,衣冠不整地端坐於床上。來人回報。某大臣說,此即吾婿也。諸如此類,著眼點都透過人的形貌落在他的內在氣質上,對衣冠服飾,幾乎是忽略不計的。在儒家的審美觀看來,“粗”、“野”者,非“文質彬彬”,絕對不可取。隻有信奉老莊思想的玄學士人,才對此備加讚賞。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是此種思想對服飾審美的解釋。此種流風餘韻,對後世影響是深遠的。
【胡氣十足的唐服】
“唐人大有胡氣”,主要是講唐服受西北少數民族服飾影響很大,而這種曆史現象的出現是有緣由的。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政治、軍事上非常對立,但在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麵,仍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唐建立後,與海內外各民族的交往頻繁,且有不少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遷居內地,與漢人雜居,雙方文化交往十分密切,尤其是服飾文化。唐朝廷對此采取兼容並蓄政策。唐太宗說過:“自古以來,都是以漢人為貴,夷狄為賤,我認為他們都一樣。” 從唐代文物和典籍可見,唐裝的胡服色彩十分濃烈。所謂“胡服”,從服飾結構看,特點是窄袖、緊身、翻領,頭戴貂帽,腳著靴。從唐代鄭仁泰墓中的男武騎俑、騎獵俑、騎樂俑,以及章懷太子墓《訓豹圖》中的人物畫像中,都可窺見唐裝中胡服的色彩。唐初,時人以著胡服為尚,或著短衣衤誇褶,或著窄袖袍衫。百官士人也以其為常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朝廷曾下令,文武百官朔望日可穿衤誇褶入朝。
天寶年間又有規定,京官六品以下朝參時,都可以著衤誇褶,並定為準式。唐代的一些皇帝也親著胡服,如唐太宗的常服即為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既美觀瀟灑,又便於戎事。在唐代,不僅男子服飾有胡氣,女子服飾亦然。唐初,宮人外出騎馬,多著從西域少數民族傳來的隤,狀如帳篷,從頭遮到腳。唐高宗永徽以後,女子中流行一種源自吐穀渾的長裙繒帽和仿效於吐火羅長裙帽四周垂網的帷帽,略短些。唐玄宗開元時,騎馬宮人都戴胡帽,後漸流行於民間。天寶初年流行襟袖窄小的女服。許多唐詩中都有描寫。韓翭的“長長漢殿眉,窄窄楚宮衣”,白居易的“小頭鞋履窄衣裳”,李賀的“秀襟小袖調鸚鵡”的詩句,都是當時女子服飾的一種真實寫照。唐代繪畫中也有不少對此類女服的描繪。閻立本的《步輦圖》、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等壁畫中的宮女、侍女,都是“繡帽珠綢綴,香袖窄裁”的女服裝束。由於襟袖窄小的服裝能充分顯示女性體態之美,入宮女子大多愛穿這種服飾。安史之亂後,西域少數民族服飾進一步傳入中原。元和年間(806~820),長安宮人和士庶婦人流行“回鶻裝”,其特點略似男子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調為主,材料多為織錦。著此裝時常把頭發挽成椎形髻,時稱“回鶻裝”。 唐代婦女服飾亦受西北少數民族服飾影響頗深,最重要的表現為女著男裝,而男裝又多為胡服。天寶時,官民均穿緊身胡服進行社交活動。士大夫的妻子也著男子的胡服在街上行走。唐高宗時,太平公主曾著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歌舞於帝前。唐代不少壁畫中也可見此現象。李爽墓(建於 668年)壁畫中,有一吹蕭女使,身著小袖袍、黑腰帶、條紋小口褲,手執長蕭,楚楚動人。其他壁畫中也可見此類情景:女子們都戴襆頭,著圓領袖缺衤誇衫,足登烏皮六縫靴,腰係寬大革帶等,與男子形象無異。 總之,胡氣十足的唐代服飾,是各民族服飾充分交流、彼此融合的結晶。唐代服飾是中國服飾史上最自由發展的階段。
【民族與服飾】
民族服飾是民族特性的生動體現。不同的民族由於所處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不同,審美心理定勢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服飾風俗相差甚遠。屬於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裝比較統一,裝飾物以金銀、珠玉、綠鬆石為主。滿族服裝莊重華麗,對中國服裝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眾所周知的旗袍,便是由滿族旗袍演繹發展而來,深受東西方女士們的青睞。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對其服飾和民族個性形成有巨大影響。蒙古族服裝寬袍闊帶,色彩明亮濃鬱,顯示出該民族熱情、剽悍、豪放的性格。特色鮮明的蒙古族服飾對中國西北部和東北部民族服飾有很大影響。藏族居住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肅、雲南等地區。各地區藏族服飾的共同特點是寬袍長袖,頭飾十分講究。藏族頭飾種類極為豐富、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之特點。青海省和四川省藏族的頭飾最為奇麗。常見的藏族服裝,上身穿綢布長袖短褂,外著寬大斜襟右衽長袍。男子係腰帶,婦女係色彩瑰麗的圍裙。男女均著氆氌靴或牛皮靴。藏袍可分為長袖袍、無袖袍綢緞袍、皮板袍、氆氌袍、布袍等。這些結構寬鬆的袍子適合於高原氣候晝夜溫差變化大的特點,既能防寒,又能散熱。
如果說屬於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裝在豐富中趨於統一,那麼屬於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的服裝樣式則是多樣化的。過去中國南方各兄弟民族絕大部分居住於西南和中南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山地的自然阻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民族之間和各民族支係之間的交流,由此服飾也紛呈多變,風格迥異。苗族有100多個支係,其服裝也便有100多種。苗裝以刺繡多、銀飾多而著名。頭戴巍峨羽冠、肩披華貴坎肩是苗族青年男子最迷人、最風光的服飾。貴州瑤族的狗尾衫也很奇特,其前襟長至膝下,兩端精心縫製猶若狗尾,穿著時兩襟在胸前交叉,係結於腰後,“狗尾”自然下垂。這種服式與瑤族崇拜“盤瓠”(犬)有關,史稱盤瓠“其毛五彩、狗頭人身”,南蠻及其後裔均模仿盤瓠的色彩及形狀製作衣服。服飾最簡練的是獨龍族。傳統的獨龍族服裝是一塊獨龍毯,披掛於身即為衣。高山族也曾有類似的著衣方式。服飾最飄逸的是朝鮮族。我國的朝鮮族雖然生活於北方,但卻是稻作農業民族,生活習俗與南方民族相似。朝鮮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稱。無論男女皆喜歡白色服飾。女子的短衣長裙,用絲綢或軟麵料做成,走路時長裙飄飄,頗為迷人。服飾最秀麗的是傣族。西雙版納傣族姑娘上穿緊身窄袖短衣,下著長及腳麵的彩色花筒裙。挽髻於腦後,插鮮花和木梳於上。修長的衣裙和西雙版納女子的天生麗質,使人目睹後無不讚歎傣族少女的秀頎。中國民族眾多,文化曆史悠久,各民族在長期共存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
【性別與服飾】
人類服飾的產生之初,男女之別並不明顯,僅是滿足保暖、防曬、遮羞的需要。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觀念的變化,服飾材料來源多了,製作形式也日趨豐富。人類社會史上,隨著男女社會和經濟地位的變遷,服飾的性別差異也日趨明顯。在中國古代社會,婦女的地位不高。這在服飾上也有所體現。古禮俗認為:男為天,屬陽;女為地,屬陰。根據男女陽陰之別,周代王室的服飾製度為:天子之服九種,祭服六、常服三;王後之服六種,祭服三、常服三。王後沒有祭天地、山川、社稷三種祭服。王後常服也有與王不同的。王後著“黃色衤韋衣”,表示親躬養蠶;著“白色展衣”,為王後陪王宴請賓客時的服飾;“黑色躍衣”則是王後深居閑處時的便服。後來,卿、士的夫人,都是這種看法。曆代服飾的發展,既依據男女禮儀之別,又依據分工之別。早先,古代男女都上著衣,下著裳,後來由於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內,男子便逐漸淘汰了裳,改著褲,便於戶外生產、狩獵、騎馬作戰。女子則保持穿裳,後來發展為裙。自古以來,中國各族婦女大都喜歡束腰,這符合女性生理特點。另外,古代婦女也有一些獨特的人體裝飾,如女子戴金、銀指環,表示有無身孕;塗擦胭脂,標誌經期與否。 總之,女性有一種陰柔之美,其婀娜多姿的身材,往往樂意借助於外在華麗服飾、風情萬種的佩飾來裝點,以增強女性形體之美。陰柔之美與美豔服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男性之美則為一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美,依靠內在力量,不求助於外在的襯托。男性服飾大都較為簡單,講究實用,質料以結實為上乘,款式變化小,色彩單調。因此,相當多的中國民族服飾,女性服飾色彩斑斕,飾物豐富;男子服飾則相對簡單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