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與服飾】

人的一生有不同階段,年齡的差別和增長帶來了生理上的差別。因此,服飾也形成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與老年等各種類型。幼兒期,穿開襠褲是普遍風俗,稍大一些,服裝樣式和色彩漸漸不同了。雲南哈尼族姑娘,10歲左右,頭上開始佩戴銀泡小帽,閃閃發亮,腰間結著兩頭繡有五彩花紋的箭頭形藍布帶,帶的箭頭花紋露在臀部,表示少女的天真無邪。十七八歲時,銀泡帽沿邊出現流蘇,腰間帶上新置一種名叫“批甲”的裝飾物遮蓋臀部,這象征姑娘已長大成人。達斡爾族姑娘小時,均留齊耳短發,成年後後梳,40歲盤發髻,越盤越高,50歲盤髻於頂,罩上黑紗網,以簪卡住。烏孜別克族青年婦女多穿連衣裙,色彩豔麗,頭戴花巾;老年婦女多穿黑色、深綠色或咖啡色短裝,紮白頭巾。布依族少女習慣戴銅質手鐲,成年後佩各類銀飾。 中國許多民族中,婚前和婚後服飾差別顯著。雲南德宏州的傣家婦女,婚前多穿淺緋色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則改對襟短衫,黑統裙。新疆哈薩克族未婚女子頭戴馬皮製成的圓形小帽,帽頂平行,上插貓頭鷹羽毛,胸佩串珠;婚後改蒙白頭巾,頭巾大而寬,一般要遮住頭、肩、腰部,直達臀部以下。白族已婚婦女的發式由盤辮改為挽髻,用絲網罩住,不戴花頭巾;綰以簪子或纏黑色包頭帕。

土族婦女婚否的標誌,為褲子的膝部所套包簡(又稱“貼彎”)的色彩,少女的“貼彎”為紅色;婚後的“貼彎”是黑色或藍色。 男子服飾隨著年齡的長大,差異也相當明顯。哈尼族男孩長到15歲時,要摘掉少年時戴的名為“吳厚”的圓帽,改紮名叫“吳普”的包頭巾,表示已成人,未婚成年男子包色彩鮮豔的紅色包頭巾,婚後則改為黑色包頭巾。廣西瑤族,男子未訂婚前須剃短發,將要結婚時才蓄發,結婚以後,男子用白布將梳好的長發包絞盤於頭上。裕固族青年男子穿褐子或氆氌製的長袍,係紅、藍色腰帶,戴圓筒平頂錦緞鑲邊的白氈帽、狐皮帽或禮帽,穿長統皮靴;老年時改穿矮領白褐子鑲黑邊的長袍,衣襟下開小衩,外套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環,腰帶上係腰刀、火鐮、火石、小佛像、酒壺、鼻煙壺和旱煙袋等,並留長辮。獨龍族男子服飾奇特,過去的相當一個時期裏,未成年男子通常隻在胯間係一條麻布,也有全身裸露的;成年後則用自製麻布遮身,且一年四季如此,有的則用藤索係於小腹,藤索上掛麻布條於胯間。 要言之,不同年齡的服飾變化,適應了不同年齡段人們社會角色和心理角色的需要。也是出於此種原因,服飾的設計、款式、顏色、衣料品種、質地的選用,都圍繞這樣的變化而確定。古今中外皆如此,中華民族服飾發展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職業與服飾】

服飾的職業特點,是服飾的社會習俗之一。不同的職業分工,對服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人們的穿著一般適應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活動。如漁家有漁家的穿戴,牧人有牧人的打扮,工匠有工匠的裝束等等。 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形成了文官與武官的分工,也相應地出現了文人服飾與武人服飾。文人服飾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考古發現,巫師、卜人等為了標明其職業特點或象征某種權威,其服飾式樣以寬博為尚。春秋戰國,文人多著儒服。漢時,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儒生一般都以穿儒服為雅。儒服的特點:方領,“被體深邃”,文質彬彬。凡穿上此種服飾,舉手投足都要嚴格地依“禮”行事。東漢末年,文服則崇尚“羽扇綸巾”,如諸葛亮的服裝。“綸巾”的盛行,源於對冕冠製度的厭棄。以巾束首的風氣,一直延續到魏晉時代。唐宋時,文人多戴“進賢冠”。武人服飾主要適應戰爭的需要。古人的戰袍,一般是夾的。天冷可以充棉絮,變成棉袍,白天穿在身上;紮營而宿時,則可成被子。從秦陵兵馬俑來看,古代的戰袍大約長至膝部,便於行軍作戰。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敵人兵器傷害,武職人員經常身披“盔甲”。秦陵兵馬俑的戰袍外即有套甲。由於東漢末年的戰亂,出現了保護人體各部位的掩膊、胸甲、護腋、腿裙、頸鎧和兜鍪的全身鎧甲。從秦漢至明末,朝廷內的武職人員以“貂蟬冠”作為自己身分標誌。此種冠,原是戰國時,北方少數民族武將的帽飾,由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它流傳到中原地區。秦漢時,朝廷把它定為皇帝侍從衛士的冠帽。傳到宋代,又稱“籠巾”。“貂蟬冠”的特點是“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另加黃金玉、銀飾、玉鼻。插貂尾可顯出一種外柔內剛的風采。這就是曆代帝王近衛武將的職業冠帽。 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宋代的工匠、商人、醫師、屠戶、廚師等各行各業的衣著服飾,各不相同,大都已形成其特殊的標記或式樣。

特別是僧、道服飾,因受宗教職業的影響,形成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服飾規範。佛教僧侶的服飾,根據佛教的製度,其衣分為:用5條布縫製的安陀會(內衣),7條布縫製的鬱多羅(外衣),9-25條布縫製的僧伽黎(大衣)。另有方袍與袈裟。方袍式樣與一般人所著相似,惟其作方形、博袖。袈裟又名覆膊、掩衣等,是一種覆左膊而掩右腋的服式。它是由許多塊碎布補綴而成,因而又稱“衲衣”,“衲衣”又是僧侶服飾的通稱。藏傳佛教僧侶的服飾又有自己的特色。道家著衣為頭戴冠巾,身著道袍,然後在道袍之外束環裙,即下裳。再把鶴氅、罡衣等罩在外麵,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印象。道士平時穿履,做法事時穿舄、均為赤色。戴冠、穿衣裳、著朱舄的道家服飾顯然是一種保留先秦衣冠製度的服式。僧道服飾嚴格地受教規製約,因而千百年來幾無變化。

【地位與服飾】

服飾常成為人們的社會地位與所屬的階層、階級的標記。服飾初生,並無此功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製度的變化,服飾便逐漸地被寓入體現穿者身分、貴賤和地位高低的內容。事實上,在原始社會,部落酋長和氏族成員之間的服飾就已有了區分。進入階級社會後,區分更加鮮明。因而人的社會地位常能從衣料、色彩、飾紋、佩飾之中體現出來。 中國傳統服飾中,帽子及帽飾是一種身分和地位的象征。周代貴族男子一般戴冕、弁、冠,而平民百姓則隻能戴巾幘。以襆頭為例,唐代皇帝的襆頭腳向上微曲,而臣子的襆頭向下略垂。宋時朝臣則多戴展腳襆頭。在明代,皇帝戴折腳向上的烏紗帽,大臣為平施兩腳的烏紗帽。清代頂戴花翎是“功名”與“前程”的象征。“花翎”實際是孔雀翎,戴帽時,將花翎插在用翠綠玻璃製成的圓形翎眼內,係於頂上。清廷曾規定,皇親宗室一律不得戴花翎,貝子以下允許戴。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戴單眼,六品以下隻能戴無眼的藍翎。

古代對服飾的衣料也有嚴格規定。周代時,狐裘是王公貴族的專用品,而下層人士穿羊羔皮。漢高祖曾下詔禁止商人穿錦繡等絲織品,平民百姓隻能穿本色的麻布衣,不準百姓穿其他彩色的服飾。似此穿著的等級差別,曆代不絕。服飾中的色彩,也由天子統一擬定。如黃色,隋文帝登位,舉國同慶,皇帝黃袍加身,而天下同樂的仕宦百姓,無一敢以黃色服飾著身,否則將犯滔天大罪,遭夷滅九族的慘禍。唐代官員所著服飾顏色代表了森嚴的級別。如紫色為三品,深緋色為四品,淺緋色為五品,深綠色為六七品,青色為八品或九品。此外,服飾的圖案及飾紋也是官員品級的標誌。明朝官服,文官飾禽,武官飾獸。文武諸官服,又有具體飾物,獅子用於武官一二品,虎豹用於武官三四品,五品為熊,六七品為彪,八九品為犀牛、海馬。官服中佩飾物也有等級之別。玉飾是官服中較早的飾物,統治者以玉的質地優劣來體現佩戴者身分。有所謂“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世子佩瑜玉,士佩鐅玫”之分。秦漢官吏有佩印綬製度。人們可根據綬的長短、顏色、織工的精細程度,對佩帶者的身分一目了然。印有玉、金、銀、銅之別,綬有青、紫、墨、黃之分。印和綬的頒發,通常是組合在一起的,兩者中級別越高者的組合,標誌職位也越高。漢初丞相佩“金印紫綬”,以下是“銀印青綬”、“銅印墨綬”等,由此可知,“佩”金印紫綬”是地位最高的官員。

古代官員與儒生、主人與奴仆服飾差異也很大。《儒林外史》中,未及第的範進,頭戴破氈帽,身穿麻布直裰;而張舉人則頭戴烏紗帽,身著葵花色圓領袍服,金帶、皂靴。《紅樓夢》中王熙風的服飾:穿著桃紅灑花襖,身披石青刻絲灰鼠披風,下著洋縐銀鼠皮裙。而身為奴仆的鴛鴦穿著則是:水紅綾子襖兒,青緞子坎肩,下麵露著玉色綢襪和大紅繡鞋。兩種身分,兩種服飾,涇渭分明。但同為奴仆,其地位不同,穿著也不同。襲人是寶玉的大丫環,能穿裙子,而鴛鴦則不能。

【古代官服上的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大約在周代已經形成,後延用到明清。 十二章紋就是十二種圖案,它們是:“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烏鴉。“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星”即天上的星宿。“山”即群山,其圖案為群山形。“龍”為龍形。“華蟲”即是鳥類。“宗彝”即宗廟彝器,作尊形。“藻”即水藻,為水草形。“火”即火焰,為火焰形。“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這十二種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外貌);宗彝,取其忠孝;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 十二章紋之製自東漢確立後,各朝各代都把它作為封建的輿服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前後綿延近200年,文獻記載得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實物卻很少。了解十二章紋,對於我們閱讀古籍、考察中國古代典章製度的沿革,有所幫助。

【朝服、公服、祭服】

中國的禮法,對服飾有具體的規定,不同的場合應穿不同的服飾。古代京官,除了家常穿用的衣服以外,至少還要備三種服飾:朝服、公服、祭服。《紅樓夢》十六回寫到賈政生辰時,夏太監宣旨,召賈政進宮見駕。賈政慌忙更衣入朝。賈政過生日,穿著豪華富麗,但仍為常服,去覲見皇帝,必須換上朝服。曆代朝服,形製和顏色都不一樣,一代有一代的規定。古代皇帝和官員一般都以冕服為朝服。他們頭戴垂旒的冕,身穿繪有章紋的衣裳,下穿舄。君臣、官品之別,主要在於垂旒、章紋的多少和舄的質地的區別上。中古以後臣下不得戴冕。“朝服而服”,曆來如此。除非皇帝恩準,否則穿錯了就有“不敬”之罪。漢武帝時的江充,皇帝準備召見他,他提出穿常服見皇上,武帝點頭應允。武安侯田蟲分,沒有皇帝的恩準,著直裾長單衣的常服進宮,被漢武帝以“不敬”之罪免爵。皇帝受百官朝見,也要換上朝服,隨便不得。魏明帝召見楊阜時,頭戴“繡帽”,穿一件“縹綾半袖”的常服。楊阜不滿,說:“這從禮上來說,算什麼朝服?”明帝從此不穿朝服不見楊阜。當然也有的皇帝在服飾禮節上比較寬容。南朝宋文帝著常服,在宮中讀書,諸王與文帝相見,免了君臣大禮,頗有人情味。但大臣們出了齋閣進入太極殿,一定要在四廂換朝服。

所謂公服,即百官處理日常公務時所穿之服,又叫官服。地方官在衙門裏坐公堂,也要穿公服。公服是官員執行公務時的“製服”,再熱也必須穿。南朝宋時有個叫劉襲的鄖州刺史。在州衙門辦事時,因為太熱,公服也不穿了。此事被史家載入史冊,評之為“庸鄙”。同樣,冬天也不能因為冷,在公服外麵罩加別的衣服,而隻能在裏麵多穿些。朝服與公服的區別,主要在於繁簡不同。朝服要戴冠,一般是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貂蟬冠,法官戴獬豸冠。其中進賢冠就有7個等級。 祭服是古代又一種有特色的服裝,穿著於祭祀活動之時。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天子每年都要祭天地、山川、四方、五祀,諸侯則在地方舉行類似活動,也包括祭山川、祭五祀等。此外,大夫也要祭五祀。為示隆重,祭祀時要穿特定的祭服。從史料看,秦漢以來的祭服,在形製上變化不太大,大體都為冕服。至於穿什麼樣的冕服,根據具體祭祀內容、穿著對象而定。關於皇帝的祭服,《東京夢華錄》中有所記載,如宋徽宗郊祀時所穿祭服為“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袞龍服、中單、朱舄,純玉佩”。宋時祭服有以下幾等:親王、中書門下等祭服為九旒冕,三公祭服為冕無額花,九卿奉祀服七旒冕,四五品祭服為五旒冕,六品以下無劍、佩、綬等。總之,朝服、公服、祭服製度是一種與古代官職製度緊密相聯的著裝製度,是封建等級製度的集中反映。曆代的朝服、公服、祭服滲透著濃烈的尊卑等級觀念。

【龍袍的奧秘】

中國帝王服裝繡織龍的圖案,迄今為止已有近三千年曆史。早在周代,就出現了龍頭朝上的“升龍”和龍頭朝下的“降龍”衣服,不過這時龍是繡在衣上,因而這種衣服不叫龍袍,而稱“龍衣”。秦漢以後。帝王平日雖穿的是上下相連的袍衫,可上麵並無龍紋,僅用黃色作為標識。直到元明時期,才出現了龍紋。 將“龍袍”作為一種專用名稱正式確定下來,並列入冠服製度,是清代的事情。清代龍袍的顏色以明黃為主,袍上繡有金龍和彩雲,龍雲之間,還分布著“十二章”圖紋。按清代禮儀。皇帝的龍袍屬於一種“吉服”,隻能在一般的慶典活動時穿。遇有重大朝會,皇帝不是穿龍袍,而是比龍袍更高一等的朝服。 據史籍記載,當時的龍袍皆繡有9條龍,然實物及圖像上往往隻能見到8條龍,即胸前、背後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左右兩肩各一。看來似缺一條。有人說,這條龍就是皇帝自己。其實。這條龍是被繡在一般不易被看見的裏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皇帝是“九五之尊”,必須繡9條龍,但9又是一個奇數,在服裝上很難做到均衡對稱,所以將一條龍繡在裏襟。這樣,每件龍袍的龍紋仍為9條,而在正麵或背麵看時,所見又都是5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與“九五”之數正相符合。

【古代的鳳冠】

古代士族男子年滿20歲行冠禮,女子15而行笄禮。女子戴冠則始於漢代。 漢代規定女子要戴冠,但一般也隻定在祭祀時,為表明其高貴的身分和地位才戴。漢代的太皇太後、皇太後去宗廟時,戴的冠上裝飾著許多首飾,最名貴的是鳳凰,所以女冠就通稱鳳冠。它的本名則是“步搖”。鳳冠一直用到清代,式樣一變再變,已不像以前一步一搖的樣子,所以步搖之名也漸漸被人淡忘了。 起初隻有皇族女子戴冠,後來才輪到貴族和命婦,以及後宮宮女等,到宋仁宗皇皊元年(1049),一般婦人也戴起冠來了。曆史上的女子戴皇帝的“通天冠”的,隻有武則天一個人。

鳳冠的種類很多,漢代的鳳冠上配的首飾還比較簡單,晉代以後的鳳冠上的首飾越來越多,越複雜。到清代,更是琳琅滿目,多得難以計數,因而戴起來很費事,上重下輕,戴在頭上會晃動。必須用簪和笄把鳳冠與頭發別在一起。 下麵是見於古書記載的一些古代鳳冠:九星靈芝夜光冠,傳說是女仙上元夫人所戴。太真晨嬰冠,傳說西王母所戴。鳳冠,漢代皇族婦女所戴。鳳凰冠,晉代皇族婦女所戴。金蓮花冠,前蜀的後宮婦女所戴。蓮花冠,五代時,後宮婦女所戴。輕金冠,唐敬宗寶曆二年,浙江進貢的舞女所戴。九龍花釵冠,宋仁宗明道元年,禮官規定皇太後入宗廟祭祀時所戴。婦人冠,宋代婦女所戴。垂肩冠,宋仁宗時代最流行的冠,後被下令禁止。犀冠,金代皇後平時所戴。龍鳳冠,明代皇後所戴。珠翠慶雲冠,明代皇妃、貴嬪所戴。冬朝冠。夏朝冠,清代皇後冬、夏上朝時所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