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帶的起源】

據說,古時候住在深山老林裏的日爾曼人身披獸皮衣,為了不使獸皮從身上脫落下來,就用搓成的繩子紮在脖子上,後來逐漸演變成原始的“領帶”。到了十七世紀中葉,法國軍隊裏一個克羅德人兵團打了勝仗,凱旋回到巴黎時每個人都在頸上結了彩色圍巾,以示歡慶勝利,引起崇尚時髦的巴黎人特別是貴族的極大興趣,隨即爭相模仿。後來,有一天,一位大臣上朝,脖頸上係著一條白綢巾,並且在前麵打了一個漂亮的結。國王路易十四見了大為欣賞,並當即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誌,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打扮。經過不斷演變,到了1805年才形成現代的活結領帶。

【冠?巾?帽】

上古時代,冠是貴族服飾的標誌。夏代有了講究的禮服、禮冠製度,用來顯示貴族的身份。後來,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有資格戴冠的除了封建統治階級外,還有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在漢代,冠分十幾種之多,供不同身分的人和不同場合使用。 至於古代的老百姓,則是用巾包頭或結紮發髻。所謂巾,就是用絲或麻織成的布。後來,巾為統治階級采用。漢末,王公大臣用巾裹頭的風氣大盛。 自從統治階級用巾以後,巾的花樣逐漸繁多起來。南北朝時,北周武帝為了便於軍人戴用,用巾裁製成有四個角的東西,一戴就行。這東西叫“襆頭”,實際上它已是帽子了。唐代,又有人把四個角改成兩隻腳。有一種是兩腳向左右伸出去,叫“展腳襆頭”,是文官所戴。有一種是兩腳在腦後交叉的,叫“交腳襆頭”,是武官所戴。到後來就發展成為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紗帽”。由於戴帽子比紮頭巾省事,於是,巾就慢慢地被淘汰了,而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帽子。

【手套古稱“尉”】

手套在我國可以說古已有之。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就曾出土過3副,都是用絹綺縫成,做工精細。馬王堆手套都是直簡露指式,大拇指套分做單縫。整個手套長25厘米上下,寬近10厘米。這種樣式的手套在當代我國南方地區仍然廣為流行。古時的手套究竟叫什麼名稱,在文獻上很難查到根據。感謝馬王堆漢墓的安葬者,他們把漢代手套的名稱書寫在記錄死者隨葬品的“清單”(竹簡)上,這個名稱就是“尉”,又寫作“糸尉”。尉在古時又作熨鬥之熨,任何字典上都查不到它作手套名稱的蛛絲馬跡了。

【王為何戴高帽】

人類由蒙昧狀況進化到有政府組織的文明社會,是經由無數人的勞動和經驗,逐漸創造而累積發展起來的。自戰國諸子百家爭鳴而後,傳統的中國曆史,把開天辟地以來的人類曆程和創建的曆史大致分為三個階級。第一個段落約等於以漁獵采集為生的平等社會,隻有創物以提高生活水平。第二個段落起自黃帝的五帝時代,約等於以園藝農業為生的階級分立社會,開始有人為的政治製度。第三個階段是夏朝以後,建立王朝的多階層複雜的社會。它是真正進入國家組織的時代,社會對個人的規製強化,掌握政治組織最高權位的人叫“王”。 商代的甲骨文,王的較早字形是皇字的下半部。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橫。在一塊晚商的雕花骨版,發現刻有一個戴頭飾的貴族或神人的圖案,反映皇字取像的造形。其頭飾有像角狀彎曲的東西,在正中插有一支高翹的羽毛。羽毛上端有孔雀眼花紋及三簇分歧的末梢。王字應是少掉皇字上半的羽毛裝飾,為裝飾較簡單的帽子形。在文字上,高窄的三角形常被作為有結發的人所戴的穹頂帽子。現今有些人把撲克牌的A稱作帽子,是基於同樣的心理。也許是巧合,蘇末人的楔形文字,君王也作和甲骨文較晚的王字同形,三角形之上有二短橫。王權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所必須有的製度,為什麼古代的人會以帽子去表示?應也是值得探尋的。

過去沒有在商代以前的遺址發現有裝飾羽毛或高聳形象的頭盔或帽子的圖案。近年在一些4000到4500年前的大汶口遺址的陶器發現羽冠的圖案。在一個4800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神人戴羽冠的紋飾,以及作為插羽毛的冠飾玉片。都與傳說的4700年前的黃帝時代相近。中國傳說創立冠冕之製的是黃帝。看來此傳說似有相當的可信度。 帽子的效用,我們可以想像,第一是增加美感。因此甲骨文的美字就作一人的頭上裝飾高聳彎曲的羽毛狀。自舊石器晚期以來,人們就曉得借用他種東西來裝扮自己。到了貧富有差距,階級有區別的時代,人們就以罕見、難得的飾物以表現其高人一等的身分。因此帽子也很自然會演變為地位的表征之一。中國雲南發現一處少數民族的崖畫。所畫的人物,身子越大,其頭上的羽毛裝飾也越豐盛。絕大多數身子小的人,就沒有任何頭飾。充分表現頭飾在社會中所代表權威的作用。 頭戴高聳的帽子就非常不利於日常事務的操作。除非是慶會等有限的特別時機,一般的勞動者不會去戴它。經常穿戴它的必是有閑的統治階段。中國還傳說黃帝創製衣服。強調其佩戴玉佩於帶上的時機是戰後,以表示不戰的決心,顯示優閑的統治者形象。不利於勞動的帽子應也有類似的作用。 雖然黃帝的時代已有帽子的創製,但卻到了有國家組織的多階層社會的時代,才以帽子代表最高的統治者。帽子應該除表示階級權威、優閑形象、示人不戰的政治策略之外,可能還有應付新形勢的更為重要的新作用。試為猜測、推敲一二。

競爭是自然界為求生存所不能不采取的手段。在尋找必要的生活物資時,如果雙方的利益不平衡而又不能回避時,為了保全自己,就隻有通過各種可能的方法,以達到壓製對方的目的,武力一向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徑。尤其是到了經營定居的農業社會,不但有必要組織武力以保護自己辛勞耕耘的成果不被侵擾、掠奪,甚至為了取得肥沃的土地,占有溫暖的地域,控製充分的水源,以保證糧食的生產,也得組織大規模的武力以從事經濟性的掠奪或占有。 所以戰爭是進化到農業社會時所必經的過程,其規模由小而大。小規模的衝突不必有人指揮戰鬥。但是一旦衝突成為大規模時,有成千上萬的人參與,就需要有人作全盤性的統籌指揮,才能獲得最佳的戰鬥效果。指揮者如希望他的指示及時被部下知曉,以應付戰場即時的形勢,他就有必要讓部下容易見到他所號令指示的措施。而同族人的身材大都相差不多,如果沒有特別顯眼的標誌,就很難在人群中辨認其人。一般說,指揮者隻有站在較高的地點、穿著特殊的服飾,其舉動才較易被人注意到。 高聳的帽子不利於行動,本來是優閑的形象,不戰的象征,原本不應在戰場出現的。但是,如果指揮者在戰場找不到人人可見的高地來傳達命令,戴上高聳的帽子也可以達到增高身長,大有鶴立雞群的效用。很可能就因此,在戰爭時以頭戴高聳頭飾為指揮官的形象。商代甲骨文的令字,就作一個跪坐的人頭戴三角形帽子之狀。 古時部族的行動不離旗幟,以旗幟表示部族的駐紮所在,並指示部族的聚散進退。故封邦建國時,往往以旗幟和土地、人民一起授給邦君。商湯克夏、周武王克商時,他們手裏都拿著斧鉞與旗幟。馬車在使用的初期並無衝鋒陷陣之能,而商代的指揮者還是選擇站在易於傾覆的車上,車上樹有指揮的大旗。很可能就是為了可機動地指揮軍隊,常處於可移動的居高位置,易於被部下看到,這與高聳的帽子具有同樣的作用。 古代的軍事領袖就是政治上的掌權者。戴高帽本是慶會以外,為指揮作戰的臨時設施,它慢慢演變為象征權威的常服,同時它也被改良成保護頭部的盔胄。甲骨文的免字就作一人戴頭盔之狀。戴頭盔本是武士的殊榮,作戰的裝備。後來非武士成員掌權後也可戴冠,於是再進一步改變為行禮時戴的各種冠冕了。

【後妃宮女的衣著】

因皇後不同於皇帝有登基、受朝賀、祭天地等大禮活動,她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後宮燕居,所以皇後服裝的種類比皇帝少。皇帝的禮服是謁祖廟和親蠶禮服。 東漢皇後的禮服是深衣,上呈微紅的黑色,下呈黑色。頭上飾以假結、步搖、簪珥。假結是用來使頭發聳起的襯物。步搖是一端別在發上另一端垂懸的金屬發飾。珥是耳環,垂以珍珠。東漢皇後行禮時頭飾複雜而華麗,難以詳考。 唐代皇後受冊、助祭、參加朝會時服衤韋衣。其衣深青色,上有踂翟(一種小而鮮豔的鳥)圖案。衣領上有黑白相間的花紋,袖口、衣邊用紅色的羅為緣飾。腰服大帶,帶與衣色相同。蔽膝隨裳的顏色,上繪翟為圖案,青襪,舄加金飾,白玉雙佩。皇後親蠶時服鞠衣,用黃羅製成,形製如同衤韋衣,但無踂翟圖案。平日宴見賓客則服鈿釵禮衣,顏色不限。皇後服衤韋衣時,頭上也要盛妝,插十二支花,兩鬢做寬;服日常的鈿釵禮衣時,頭上隻戴鈿釵。宋代皇後禮服略同於唐代。

明代皇後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服禮服,戴鳳冠。其冠的圓框飾以翡翠,冠上是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十二樹,兩鬢上飾十二鈿。後又更定冠上的一龍口銜大珠一顆,冠上有翠蓋,冠沿垂珠結,冠上加珠翠雲四十片及繁密的大小珠花,鬢上飾金龍、翠雲。禮服一為衤韋衣,一為翟衣。衤韋衣深青色,繪翟,翟為赤質,五色十二等。亞紋領,袖口衣邊用紅羅為飾。大帶與衣同色並加飾,青襪青舄。翟衣深青色,上織翟紋十二等,間織小輪花。領、袖口、衣邊均為紅色。服禮服時配玉革帶、綬、玉癿,裝飾複雜而精致。 明代皇後的常服,在製度上也規定得十分考究,大致為鳳冠,霞帔、玉帶。清代皇後冠服並無嚴格的禮服與常服之分。皇後有朝冠、吉服冠。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朱緯。冠上的飾物為鳳、珍珠、貓睛石、金翟。皇後的朝褂有三種,朝袍有三種,還有龍褂兩種,龍袍三種。朝褂為石青色,繡龍、萬福萬壽文或八寶平水。朝袍為明黃色,領分冬夏加綠,冬用貂綠或海龍綠,夏用片金綠,袍上繡龍、五色雲和八寶平水。龍褂石青色,龍袍明黃色。服朝服時掛朝珠之盤,即東珠一盤,珊瑚兩盤。

後宮皇後以下各有名分的嬪妃都有規定的服飾等次,她們都屬於內官,在製度上占一席之地。 中國古人十分講究女性的修飾,“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婦女修飾容貌之事被提升為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戰國策》的作者又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修飾容貌不僅以情感為動機,也被理義所認定和推動。其實愛美是人特別是女子的天性,也是本能。即使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婦女,稍有些錢就要買一包胭脂,而貴族婦女每日對鏡梳妝是她們最樂意的必修課,至於皇宮中的女子,當然是最有條件打扮的。 古人對奇裝異服的愛好遠遠超過今人對他們的估計。上至君主也不乏對奇裝異服的閑情。戰國時的君主居然充當過服裝潮流的帶動者,例如鄒君喜歡冠係長纓,不久,身邊的人以及百姓都係上了長纓;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裳,結果全國人都爭相服紫,導致紫裝漲價,有人想用五件素衣換一件紫衣而不可得;楚文王喜歡戴獬冠,轉眼間楚國上下紛紛效仿。以上事情令君主們十分為難甚至惱火,他們隻願獨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漢唐以來,百姓不敢再效仿皇帝的服裝式樣和顏色,但皇帝卻禁不住拿來民間的式樣自己用,象朱元璋這樣勇略俱全的皇帝也經不住民間異服的誘惑。朱元璋六十四歲時微行到神樂觀,見路上有人頭裹網巾,覺得這種式樣頗好,第二天他就下令地方官推行網巾。之後,朱元璋在後宮也享用上了網巾。

女性求美求異的意識更濃。幾乎每代都有流行發式和麵妝的起落,潮流的源頭多是宮中和京城中。東漢桓帝時,京城洛陽流行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所謂愁眉即細而彎的眉;啼妝是在下眼瞼薄施胭脂,似剛哭過;墮馬髻是發髻倒在一邊;折腰步是腿和身體不在一條線上;齲齒笑則是象牙痛般的笑。這種流行妝起自於當朝外戚梁冀的夫人,後來風行全國。古代文人對於女子趨從流行妝很注意,他們發現女人們在仿效中還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則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廣眉,則四方眉長半額;城中流行寬袖,則四方幾乎將一正布全披在身上。婦女們對宮中式樣的興趣極濃,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細腰,宮女們競相節食,傳播開來,傾國的婦女都麵呈饑色;唐僖宗避難在成都,因為時值非常時期,宮女們為了緊急應變而簡化了髻的打法,隻在頭頂係根絲,發式與囚徒相似,故稱囚髻,未料到成都的婦女們也隨之打上了囚髻。這種流行意識恐怕古今皆同,沒有什麼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