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龍袍】
皇帝的冠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大朝、大祀時穿禮服,一般典禮、吉慶時穿吉服,皇帝大婚時所穿為吉服,即龍袍。現故宮《末代皇帝宮內生活展覽》展出了一件溥儀大婚時穿的龍袍。 據《大清會典》記載“皇帝龍袍,顏色明黃,領和袖端皆石青色,鑲有金邊,袍身有金龍九個,其中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金龍之間點綴十二章和五彩雲,下部為海水江崖,裾四開。”此龍袍基本同記載相符,但遠不及清王朝早期的龍袍製作精細,紋飾莊重。它的繡工粗糙,紋飾呆板,色彩單調,十二章已不像早期那樣似象非象,恰到好處了,其中之“藻”繡成幾朵花,完全脫離了它本身的形象。“宗彝”上兩個似虎的小獸也繡得麵目全非,海水用“三暈色”方法繡成,像紫、藍、月白、紅、桃紅、粉相配,沒有中間色過渡,極不協調。與早期“六暈色”效果相差甚遠。下部的江崖海水所占比例與《大清會典》所描述也不同。當時清王朝已被推翻,各派軍閥長期對峙,皇帝名存實亡,宮內財政緊缺,江南三織造由於清王朝的衰退,早已解散,大婚所需款數宮內又無力支出,隻得向北洋軍閥借款數十萬元。由於財政缺少,加之大婚匆忙,就連同展的皇後婉容大婚時的龍袍也是用光緒時期的衣料製作而成,難怪展現在大家麵前的溥儀大婚龍袍是一件粗糙蹩腳的,象征衰敗的龍袍。
【袍的來曆趣談】
“袍”在我國的服裝曆史上,可說是由來已久了。我國古代的服裝,上曰衣,下曰裳,男女通用。袍是上下相連的長衣,以其被體深邃,名曰“深衣”。《廣雅》釋衣服:“袍,苞也,內衣也”。袍在古代的貴人隻能做內衣用,不能以之見客行禮。我國出土的殷商陶俑和石人,皆穿袍服,可見距今3000多年前的虞舜時代或已有之。古人的禮服,原則上要分為上下兩截,即使是“通裁”的長袍,也是采上衣和下裳連縫而成的,而且攔腰須有束帶。這條腰帶後來於袍衫由常服演變為禮眼或官職時,就日益考究起來,用金鑲玉嵌。京劇《法門寺》劉瑾念白中有“腰橫玉帶紫蟒袍”,好有威風氣魄。腰帶成了做官的標誌。袍在我國,男女通用,本屬古已有之。不過自清入關,明末遺民堅持“男降女不降”,漢人婦女偏不願效“旗下人”之穿長袍,多著衫裙,以示反抗,並特稱旗人女袍為“旗袍”。民國以後,五旗共和,“旗袍”亦被製定為婦女禮服之一。
【旗袍源流】
旗袍最初本是我國滿族旗人婦女的上著服裝。後來,漢族的婦女也開始穿起來,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女式服裝。 據資料記載,最早穿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羨慕,並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讚揚。於是,旗袍竟成了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繡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式樣與清末的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2O年代末,因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 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 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樸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近年來,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揉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人們的麵前。
【百衲衣】
僧人常穿的法衣稱為“袈裟”,這是根據梵文音譯而來,縫製這種僧衣有嚴格的規定,一般都是用若幹條長方形布片縫成,並且隻準用類似黑色的布片。但是,我國又稱僧衣為“百衲衣”,因為漢族地區有的僧人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的布片,洗滌幹淨後,加以密縫拚綴而成衣,通稱為“衲衣”,也稱功德衣、無畏衣等。一般僧人常自稱“衲子”或”貧衲”,即由此而來。後來,根據這個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東西,都以百衲稱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清代的“黃馬褂”】
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製服,穿在袍外麵,長到腰,便於騎馬,袖到肘,便於射箭,所以叫馬褂。皇帝的隨從和護衛的“內大臣”和“侍衛”所穿的馬褂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做的,所以叫“黃馬褂”。這是天子近侍的服裝,這種服裝十分名貴,一般官吏以得到黃馬褂為榮耀。清統治者為了籠絡臣下,又用黃馬褂做賞賜品,所以當時有“賞穿黃馬褂”的說法。
【明朝用紙做護領】
造紙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用途很廣,印刷是其主要用途,還有包裝,裝飾等等都少不了紙。在我國明朝時,紙還有一個重要用途,作護領。 元朝滅亡,朱元璋坐了皇帝寶位,很快就完備了宮廷製度。當時宮中宮女很多。按規製,宮女衣服要整潔華麗,以前各朝宮女衣著統用綢緞,開支很大。明朝開國,朱元璋為了節省一點費用,便下令所有宮女一律用紙做衣服護領,一日一換,以保持衣服的清潔。這樣就免去宮中婦女日日換新衣的作法,一套衣服以紙護領, 可以穿較長的時間,省費不少。這種作法也由宮中傳到民間,民間也有許多人用紙做衣服的護領。當然,宮中用的紙是很高級的,一律由江西省玉山縣進貢。民間用紙則較粗糙了。 隨著生產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已有些國家把紙用到其他方麵,如手帕、雨傘,也有用紙做衣服等等。
【帽子的來曆】
人們開始使用帽子並不是為了保暖與防護,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帽子在我國很早就發明了,成語“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把頭頂全部蓋住,它隻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領下打結固定。古代的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的開始。在漢朝,冠分10多種,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冕”出現得比“冠”更早。這種“冕”前低後高,表示恭敬,前麵用絲線垂麵,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這種“冕”是帝王專用的,皇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勞動人民則戴頭巾。據載:“巾佩帽。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可見,頭巾本來是勞動時擦汗的布,後被當著帽子裹在頭上。 我國各個民族的帽子、頭巾,更是五彩繽紛,維吾爾族的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族的織錦氈帽、裕固族的喇叭型紅纓帽、阿昌族的高筒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都已成為識別這些民族的標誌。 帽子還同一定的禮節相關,現在人們脫帽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帽是無禮的舉動。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張旭酒醉後竟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失體統的。
【頂戴、花翎的由來】
清代是滿族入主中原,因此官服形製和曆代不同。由於等級觀念森嚴,對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別官位大小,絕對不許濫用。所謂“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從色澤上分,一、二品都是紅色的,三、四品都是藍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則為金色。在同色之中,各品的頂戴又有區別:一、二品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有亮藍和暗藍之分。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具體戴的東西是:一品戴珊瑚;二品戴起花珊瑚;三品戴籃寶石或藍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色或藍色涅玻璃;五品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戴碎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頂;八品戴起花金頂;九品戴鏤花金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軍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二種。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六品以下的官員隻賞給藍翎,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翹,雙眼花翎賞給大官,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勳的上臣。
【烏紗帽】
南朝宋、齊時,天子戴白紗帽,百姓戴雜色紗帽。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明代始把紗帽定為文武官員的禮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公的製服是戴烏紗帽,穿團領衫,束腰帶。有功名但未授官的狀元、進士和“致仕”的官員,也可戴烏紗帽,因而烏紗帽變成了專門的官帽。“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明清後妃的鳳冠】
在十三陵定陵地下宮殿博物館中,陳列有兩頂鳳冠,一是萬曆皇帝原配孝端皇後的,另一是光宗生母孝清皇後的。冠上都有雕鑄的金質龍鳳,孝端皇後的鳳冠是十二龍九鳳,孝清皇後的是六龍三鳳。冠頂、冠翅、垂掛都由珍珠寶石綴成。每頂冠上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一頂鳳冠值數百萬金,抵得上千萬窮人數年的口糧。 古代後妃的鳳冠上,一般都是龍踞於上,鳳位於下。因龍是皇帝的化身,鳳代表皇後,但清朝慈禧太後的鳳冠,都是鳳踞於上,龍屈於下,以表示她位在皇帝之上。
【裙子小史】
大約紡織技術發明之日,裙子便已出現。根據民族學的材料推測,早在原始社會時,人們便將一塊方布,圍住下身,這或許即是裙子的初型。此如我國南方的傣族、黎族、壯族的筒裙。 根據文獻記載,裙子的出現也是很早的。如《西京雜記》和《外傳》言及趙飛燕被立為皇後後,十分講究穿裙子。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同遊太液池。在鼓樂聲中,飛燕還給皇帝翩翩起舞。恰好這時大風突起,她象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卻被弄了不少皺紋。說也怪,有了皺紋的裙子卻反比先前沒皺紋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尤,這便是“留仙裙”。 魏晉時代,男女也大體皆穿裙。《魏誌?管寧傳》記載,管寧經常著布襦布裙布褲。晉時,裙子的花色品種較多,如絳紗複裙、丹碧紗紋雙裙和紫碧紗紋繡纓雙裙等。 唐代以後,裙子漸成了婦女專用的裝飾,且往往成了婦女的代名詞,如呼之為“裙衩”。在異常繁榮的唐詩中也常常可見到“裙”,如“黃陵女兒茜裙新”,“白妝素麵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紅裙妒殺石榴花”,“血色羅裙翻酒汙”等。說明當時裙子流行的廣泛程度,以及裙料的瑰麗多彩。至於款式,則大約較為單一,從“裙拖六幅瀟湘水”、“一尺風鬟六幅裙”等看,大約那時的裙子用六幅拚成的。 元代後期,婦女們以素淡為裙子的流行色。 明朝,又以褶襇長裙為主,盛行紅色。 滿族入關後,旗袍一時成為時髦。但漢族婦女仍將裙子作為禮服,每遇婚喪喜慶,或親朋拜謁,即使平時隻穿短襖長褲的人,也要在褲子外麵套條長裙,以免認為失禮或不夠隆重。 終清一代,由於紡織技術的進步,使裙子的品種增加不少,如當時有鳳尾裙、百褶裙、月華裙、魚鱗百褶裙、丁當響裙等。 北伐戰爭期間,年輕姑娘又喜穿短裙。 如今,漢族的老年婦女穿裙子的很少了。但每到夏季,女孩子和青、中年婦女便穿上各式各樣的裙子,猶如百花鬥妍爭奇,把人間裝點得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