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有效使用人脈資源(1)(1 / 3)

一個人用盡十分力氣,不如十個人每人用一分力氣。對普通人而言,人脈是一種靜態的資源,是憑借興趣愛好搭建起來的人際網絡;而聰明的人把人脈當成動態的資源,是根據利益鏈串聯而成的人際橋梁,體現為人脈轉變為現實利益的能力。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是一種能力,能夠有效利用人脈資源則是一種智慧。曹植一首《七步詩》流傳千古,但是才高八鬥的他最終也隻是帶著“相煎何太急”的遺憾離開人世。在才智方麵,曹丕固然不如曹植,但是他卻能讓那些有話語權的人,特別是曹操身邊的人擁護他,並最終幫他奪得太子的寶位。這對兄弟的截然不同命運根源於兩個字:人脈。縱有滿腹詩書氣,不能培植自己攀爬的根基,不能發展自己的勢力,不能利用手中的關係生存發展,又怎麼能成就大事?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就大事的人,首先必然是能有效使用人脈資源的人。

成功=選對人+用對人

羅斯福說:“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使用人際資源。”

用人之道博大精深,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也好,辛勤耕耘的小人物也罷,每天都在與人打交道,因此都要麵對如何使用人脈的問題。高高在上的當權者不一定是學識過人的人,但一定是善於用人的人,甚至很多微不足道的職位中都不乏一些馭人高手。事業是伴隨終生的,因此不論是闖關的入門者還是通關的勝利者都要參透使用人脈資源的本事。特別是作為領導者,必須練就揣摩任性、把握人心、正確選人、用人的本事,盡量做到人盡其用,將整體運作效率提升到最大。

去過寺廟的人應該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看到的是笑臉迎客的彌陀佛,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將帶給人截然不同感受和心情的兩個角色安排在一個寺廟裏呢?相傳在很久以前,彌陀佛與韋陀並不在同一個廟裏,他們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非常熱情,樂於助人,所以前來的人非常多,但是他有個缺點,就是大大咧咧,丟三拉四,不能妥善管理賬務,所以不管人氣多麼旺廟裏都會入不敷出。而細心嚴肅的韋陀雖然在管理賬務方麵是不可多得的能手,但是他每天板著個臉,太過嚴肅,最終弄得廟裏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居然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經過仔細考慮後,決定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共事,由彌樂佛負責公關,每天笑迎八方客,於是廟內香火旺盛。而鐵麵無私的韋陀負責在財務上嚴格把關。兩人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工作中,不應該有嚴格的人才和庸才之分,人才是擺在正確位置的棋子,而庸才則是放錯位置的棋子。領導也好,常人也罷,都要仔細研究手中的人脈,特別是關鍵人員,要把握其優缺點,如果能找到優勢互補的組合就最好不過了,可以有效搭配使用,例如上個故事中將彌勒佛與韋陀配為搭檔,就是取長補短,促進優勢充分發揮的典型案例。當然,用對人的前提還是選對人,找對了人往往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西漢初年,劉邦當上皇帝後,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冊封次子如意為趙王。後來,見劉盈天性懦弱,才華平庸,而如意卻才華橫溢,辦事果斷,他有意廢掉劉盈立如意為太子。

劉盈的母親呂後聽到這個消息非常著急,找到開國大臣張良商量對策。

張良告訴呂後要想使皇帝改變主意,必須請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和夏黃公4位著名學者。他們長期隱居在商山,不願意做官,劉邦曾請他們出山做官,卻遭到了拒絕。於是,太子千方百計地請到了商城四皓。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吃飯的時候,看見太子背後4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問後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

四皓上前謝罪說:“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人誌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起來做太子的賓客。”

劉邦本來就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知道太子雖然自己沒什麼才能,但卻有一些實力相當的人在背後輔助,這點非常難得,於是打消了改立趙王的念頭。

後來劉盈繼位,曆史上稱為惠帝。

若不是張良的建議以及商山四皓的相助,劉邦嚴重羸弱無能的劉盈就算再神通廣大也不能挽回局勢,而他成功地使張良為自己出謀劃策,又請出連劉邦都請不動的關鍵人物,使得劉邦不得不從大局考慮,打消另立太子的想法。

對的人會帶來驚喜連連,反之,錯的人就是噩夢的編織者。也許你是一個非常善於交往並且朋友遍布大江南北的人,但是在事關重大的時刻,你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選對人會助你起死回生,而用錯人卻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