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有效使用人脈資源(2)(1 / 3)

首先,確定上司的目標。其實,上司的目標就是你要完成的目標,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了解做它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確定方向。隻有了解了上司的目標,才不會曲解他的意思。

其次,支持上司的決定。要知道上司做出每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你要用行動全力支持他,忠實地執行他的決定,而不是找一些理由推脫。沒有一個上司會欣賞一個和自己講條件,推三阻四的員工。

最後,幫助上司解決問題。上司也不是萬能的,他也會遇見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候,你就要動用自己的關係來幫助他解決問題,讓他知道你是個能夠帶來良好結果的員工。

當然,不要忘記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避開上司的槍口,不要犯他的忌諱。

人都是有情緒的,即使是一些平時看來沉穩老練的上司也會有情緒化的時候,這時候,作為下屬,你要善於察言觀色,不要不小心撞槍口上,成為上司的眼中釘。

當年,曹操派人修建了一坐花園,待裝修完畢後他親自去花園察看。主要負責的工匠們都在一旁忐忑地等待曹操的意見,可是曹操一句話也沒說,隻是在門上寫了個“活”字就離開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問楊修。楊修解釋道:“‘門’字裏加個‘活’,就是‘闊’字,意思是這門太大了,你們把門該小點就是了。”工匠們立刻照做,終於使曹操滿意。後來曹操問:“是誰悟出我的意思的?”大家一起用讚許的口吻回答說是楊修,曹操表麵上非常高興地誇讚了楊修一番,但內心對楊修卻一股醋意。

後來,曹操與劉備交戰,一時間陷入了不利的境地。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喝雞湯,看到碗裏殘餘的雞肋,頓時心生感慨。恰巧此時有人進來請示夜間的軍號,曹操隨口就說了一句:“雞肋。”這個人沒領會曹操的意思,但又不敢問,於是私下裏問楊修。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什麼肉,丟了它吧,它卻還是有些肉味的。意思是我們現在進退兩難,進攻而不能獲勝,退回去又遭人恥笑,所以還不如早點班師回朝。”這人聽後點點頭,轉身便命令大家收拾東西撤退。

曹操發現軍隊裏這種情況後,頓時驚慌不已,仔細打聽才知道是楊修誤讀了他的意思,並散布謠言,使軍心大亂,所以一怒之下將楊修斬首。

楊修的學識和才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的自作聰明讓曹操很反感,特別是他的幾句話使軍隊上下亂成一片,這對於心情沮喪的曹操來說簡直是滔天罪過,因此楊修的死隻能說是他咎由自取了。

長期在上司身邊做事,聰明的都會與上司形成一種默契,通過他的一舉一動看出他的想法。但是要掌握好分寸,即使你看出了他的一些想法,你也不能無所顧忌地道破,更不要隻顧自我表現,“不知死活”地擊中他的痛處,否則受傷最大的還是你,楊修的下場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借他人的質疑堅定自己的立場

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但是現實中不可能因為話不投機而與人斷絕往來,這是不裏知道。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因此用語言所表達的目的難免會形成衝突。這時候,明智的人會轉變談話方式,在交談中將對方的抨擊和疑慮反彈回去,同時穩固自己的立場,消除尷尬局麵,更使對方消除繼續糾纏不休的念頭。

“文化革命”期間,江蘇省射陽縣的一群年輕的紅衛兵到北京上訪,周總理親自接待了他們。這些紅衛兵有一個非常荒唐的要求,他們要求把射陽縣的名字換掉,理由是“射陽”二字有含沙射影的意味,意指箭射紅太陽。麵對這樣的可笑理由,周總理哈哈大笑起來。紅衛兵們不理解總理為什麼會發笑,幾隻眼睛同時疑惑地盯著總理。總理和藹地說:“射陽兩個字很好嘛,我覺得不用改了。你們這些小將看問題的時候為什麼不從積極方麵去看呢?總這麼消極可不好啊,我覺得‘射陽’兩字很好,因為在我看來,射陽不是箭射紅太陽,而是紅太陽光芒四射的意思。”周總理生怕這些年輕人聽不明白,又重複了一遍對射陽的解釋:“射陽就是紅太陽光芒四射,你們說對不對?”說罷,總理又哈哈地大笑起來。聽到總理的解釋,紅衛兵代表也都笑了起來,因為他們對總理的講話感同身受。在文革那個特殊背景下,如果周總理從“射陽”的曆史淵源去解釋的話,肯定會與紅衛兵們話不投機,畢竟他們年輕氣盛,怎麼可能聽得進去那麼古老的解釋呢?周總理便賦予“射陽”二字新的含義,它還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紅衛兵們當然會心悅誠服,而周總理正是運用了一定的說話策略避免了有可能產生的話不投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