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善用“人情”的交際藝術(2)(1 / 3)

然而很多人都不喜歡欠人情,認為欠人情就涉及到還人情的問題,這會給自己造成負擔。的確,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還是少求人為妙,但是有些自己處理起來很棘手,而對於別人卻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不妨就麻煩一下他人。欠債還債,欠人情補人情,這話不假,但是也要辯證地看待。如果你隻是在無足輕重的小事上求助他人,那麼他人或許很樂意幫忙,因為這樣他們也能豐富自己的人情往來。相反,如果你明知道對方很容易辦到卻死死不肯開口,反而會讓對方產生一種距離感,認為你是不屑於求助他。而談到還人情,大可以放心,因為每個人在找他人辦事的時候心裏都會做出一番衡量:我以前幫過他什麼忙,這樣的請求算不算合理。如果對方要求你辦的事遠遠超出了曾經為你辦的事的難度,那麼可以說,是他欠了你一個大人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理德曼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與搭檔去很多家庭拜訪,拜訪的主要對象是各家的家庭主婦(這些家庭主婦大多數他們的親戚朋友或熟人),他們稱自己為“安全駕駛委員會”做事,正在開展一項公益活動,希望得到她們的支持和援助,請她們在請願書上簽名,幾乎所有人都樂於配合這項工作。

當然,請人幫忙也要適度,如果提出的請求讓別人感到為難,那麼非但不利於聯絡感情,反而不利於關係的增進。裏德曼幾周後的第二輪試驗就驗證了這個道理。

幾個星期過去了,裏德曼和搭檔再次來到拜訪過的那些家庭,這次他們的要求不是在公益性的請願書上簽個名那麼簡單,而是要求這些主婦們在自己家的門前立一塊並不美觀的牌子,牌子上寫著“謹慎駕駛”。然而,這次有90%的人都表現出為難,她們隻是說先考慮一下,沒有當麵答應,隻有少數人表示可以接受,但可以看出她們隻是礙於情麵才勉強接受的。

人情擁有一定的彈性,如果索取過度,則人情就會出現出緊繃甚至斷裂的現象。李同在一家雜誌社工作,新接手編了一份雜誌。由於雜誌的財源並不豐裕,不僅編寫人手少,稿費也不高。他不願意因為稿費不高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李同開始運用人情向一些作家邀稿。這些作家和他都有些交情,但其中的一位在寫了數篇後坦白地對他說:“我是以朋友的立場寫稿,但你這樣做是在透支人情。”

正如感情需要一定的投資,人情也需要投資。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給人好處”或幫助別人的經驗,而且很多人也樂於幫助別人,因為隻有幫助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你從來就不給人好處,那麼,你的人際情薄必定空空如也。但是,給人好處或幫助別人是有學問的,還人情也是也有限度的,一切都應控製在彈性的承受範圍內。還人情的前提是你通過正確的渠道來滿足對方的要求,如果對方以曾經幫助過你為由而要求你利用手中的職權行個便利甚至做一些違法違規的事情,那麼這樣的人情是對你不利的,還是少用為妙。

林女士是一位醫生,幾年前,她曾經為了給自己孩子轉學的事請求在教委的老同學幫忙。時候,林女士給了送了一些禮錢給這位老同學,可是對方沒有收。林女士很感激,因此和這位同學的聯係也就加深了。可是,沒多久,林女士的煩惱就來了,那位教委的老同學經常帶著親朋好友來醫院找林女士幫忙,有些事根本不能辦,像嬰兒性別鑒定,高價病房算低價等,著實給林女士出了不少難題。無奈之下,林女士隻能漸漸疏遠這位同學,再後來兩人就索性斷絕了來往。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特別是在工作中,很多人靠幫別人忙來要求對方利用職務便利提供“非常”幫助。依靠人情辦事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一限度反而令人尷尬。同樣,人情儲蓄也不能即存即取。如果你急於找後賬,急於在這筆人情債中得到回報,就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你就會在找這筆後賬中既丟掉了人情,丟掉了麵子,也丟掉了做人的本分和進退的分寸。人情來往有一定的度,適度的情誼才是受歡迎的,如果超越了一方能接受的度,則反而會加劇彼此間的排斥。因此,一定要掌握好人情的彈性。

不傷人情的拒絕法

沒有無所不能的人,就算再神通廣大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凡是有求必應。但總有一些人,認為你高高在上,三頭六臂,於是大事小事都找你幫忙,也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一旦幫助了你就會覺得自己有恩與你,於是在內心產生一種優越感,然後以討債的態度來要求你替他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