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與成功者之間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二者對待成功者的態度。失敗者將陌生人視為潛在的敵人或競爭對手,因此時刻加以防範。而成功者將陌生人視為潛在的貴人或合作夥伴,會主動發掘他們身上暗藏的機遇。人與人之間都是又陌生而熟悉的過程,抗拒陌生人的人永遠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裏,因此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維持著相對固定的狀態,而善於熱情接納陌生人的人卻能夠打開自己的圈子,豐富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工作帶來新的轉機。如果你聽見有人說:“陌生人,隻不過是你還沒有認識的朋友。”你還會抗拒陌生人嗎?
友善的開始是合作成功的一半
著名男高音真·皮爾斯同妻子度過了五十年的美好婚姻生活,當人們問道他婚後生活能如此幸福的秘訣時,他笑著說:“我和太太在結婚之初就訂下了協議,不論我們對對方如何地憤怒不滿,彼此都一直遵守著這項協議。這項協議就是:當一個人大吼的時候,另一個人就要安靜——因為當兩個人都怒目相對的時候,就沒有溝通可言了,有的隻是噪音和震動。”
與最親密的人相處尚且如此,與他人相處就更要客客氣氣了。與陌生人建立關係,打好根基很重要,如果你在見麵之初就與對方大吵一架,那麼第二次碰頭時,對方就會以這次吵架中你的惡意攻擊為由來反駁、打壓你。而第三次見麵時,你們又會對以往未了的爭端發生爭執。如此一來,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難以步入良好的合作軌道上。工作中難免會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就算你要堅持己見,也不要通過抬杠、反駁的方式來打壓對方,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後,即使你獲勝了,也會使對方對你產生敵意,不利於日後工作交流。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經斥責過一位因一點小事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人,絕不會在死人爭執上浪費一點時間。在處理與別人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需要作出讓步。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被它咬過的傷口。”
在爭論中也許你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想改變別人的主意,錯誤的方式會使你的一切努力變成徒勞。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良好的初次交流是日後和諧溝通的關鍵。正如偉大的科學家、外交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如果你總是爭辯、反駁,不惜與人發生正麵衝突,也許偶爾你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提起卡耐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人性的弱點》,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的交際高手就極力主張避免與人爭論,因為從心理學角度,這種爭論的結果沒有勝敗之分,即使是勝利的人,也會因為所爭論一事的勝利而導致一次勝敗的交際。當然,卡耐基在成為導師之前,也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犯過一些錯誤,但他善於在這些錯誤中總結出正確的處世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一個晚上,卡耐基在倫敦參加了一個由史密斯爵士舉辦的宴會。宴席中,坐在他身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個小幽默,還引用了一句話,大意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神”。他說這句話出自《聖經》。“什麼?《聖經》?!”卡耐基立刻意識到他講錯了。他100%確信,這句話不是出自《聖經》,而是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為了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感,他立即糾正了他。不料卻引起他的反唇相譏:“你說是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確確實實出自《聖經》。”
那天,卡耐基的老朋友加蒙先生也在場,他是研究莎士比亞著作的專家。可是,這時他卻在桌下用腳踢卡耐基,肯定地說:“戴爾,是你弄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是出自《聖經》。”
卡耐基覺得很沮喪,怎麼加蒙也會弄錯呢?在回家的路上,他問加蒙:“你不是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嗎?”
“是的,”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不過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一定要證明他錯了呢?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些麵子而非要跟他抬杠呢?要知道,最好永遠避免跟人家正麵衝突。”
後來,卡耐基在回憶這件事時說:“‘永遠避免跟人家正麵衝突!’說這句話的人已經逝去很多你那了,但是這個道理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也許當人們知道年輕時的卡耐基曾經是個很固執的辯論者時會大為吃驚,因為以他的交際手段怎麼會犯這種溝通中致命的錯誤呢?但是事實的確如此,卡耐基早年與很多人發生過爭論,但是後來他發現自己很少贏得過爭論的勝利。這一結果,使他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世界上隻有一種能夠在爭論中取得勝利的方法,那就是避免爭論。“要像躲避響尾蛇和地震那樣避免和別人發生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