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1.19(3 / 3)

第二階段,自然是常規簽約字數之外,30萬字之上。

上麵說過,當編輯無法下決心時,會繼續關注,等作品字數更多時再看看。不過,這個跟進關注,不是無休止的,如果編輯跟進到三四十萬字還下不了決心,那就成了笑話了。

到這個階段,如果申請簽約還失敗,其實就可以認定編輯是放棄了。

那麼,繼續寫下去,字數再多點,會不會增加成功概率呢?

當然還是會的。因為上文也同樣說了,商業價值不是決定簽約的唯一依據,還會有其它因素決定,比如作者的毅力。如果有人能堅持寫到百萬字,兩百萬字,這毅力不說感天動地,但感動編輯還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問題在於性價比。

在第一階段,字數的累積並不需要花費太大功夫。如果10萬字簽約失敗,那麼再寫到15萬,或者20萬字,字數直接翻了一倍,成功率大增,但實際也就多寫了5萬字10萬字而已。

但第二階段則不同。如果作品已有30萬字,那麼再寫10萬字,甚至20萬字,也沒讓人覺得增加了多少。尤其是,這是編輯已經放棄的情況下,是不再靠質量,而是靠字數砸人的時候,可以說,10萬20萬字,壓根就砸不起多大的水花。

而要直接寫到百萬字,要花費多大的心力?更何況,寫到百萬也隻是增加概率而已,並不代表百萬就是終點,就是勝利。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覺得在這個階段,想靠累積字數取勝,意義是不大的,至少不劃算。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常規字數範圍內還沒能簽約,我覺得就可以判定失敗了。

當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判斷失敗不代表就要立即停更,我更建議先尋找原因,想好修改或開新書的計劃,然後再停更不遲。

下麵,再說下已簽約作品的失敗判斷。

在幾年前,還是pc時代的時候,判斷失敗是很容易的,一般來說,隻要上完第一個小推薦,甚至隻要在推薦上待一天,就能從數據表現上看出結果了。

但到了現在,情況可以說完全不同了。

一方麵,現在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側的推薦一般都需要在較高字數時發力,新書期編輯不會給重要推薦,而小推薦效果並不明顯。

另一方麵,現在各類渠道可以說五花八門,尤其是閱文這種擁有渠道最多的公司,作品能上的平台甚至都很難數清楚數量。而不同的平台,用戶群體是有所區別的,在這裏表現不好,不代表換個平台依舊不好。

此外,隨著網絡文學行業的崛起,作品也在電子銷售之外,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電子成績不好,也並不代表書就一定失敗,沒幾個訂閱卻被影視公司看中的案例,雖然依舊罕見,但已經不是孤例了。

所以,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已經很難用一條兩條規則來說清楚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與責編多溝通,充分利用他的專業能力與經驗,進行判斷。

責編的判斷未必百分百準確,作者也未必要聽從他的意見,但至少,他的判斷參考價值很高,可以作為自己判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尤其是當自己難以判斷、難以抉擇的時候,不妨就聽取一下責編的建議,以此判斷作品是否已經失敗,決定後續的行動。

畢竟,簽約作品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於作品推薦。有了推薦,多多少少會有些成績,而如果沒推薦,有成績自然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