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一、藝術·哲理篇(2)(1 / 3)

——語出東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千裏的大樹林,不可能沒有因病害而枯萎的樹木。比喻人一多就會什麼樣的人都有。

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藥;朽爛之材,不受雕鏤之飾。

——語出東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對於無法挽救的病人,就不再給他下苦口的藥;已經朽爛的木頭,就不能接受精美花紋的雕鏤了。比喻對於無可挽回的事物,應該實事求是,沒有必要白費工夫。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語出東晉葛洪《抱樸子·循本》。想要蓋高樓大廈,一定要加厚地基;想要使枝葉茂盛,一定要讓根部紮得更深。比喻要成就大事業,必須要打好基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語出東晉陶淵明《飲酒》。置身於大自然中,其中有不盡的妙趣真意;想要解說,卻忘記了該怎麼去說。詩句原意是讚譽作者的隱居生活,現長用來形容詩文蘊涵著不可言傳的意趣和神韻。

不有臭穢,則蒼蠅不飛。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陳蕃列傳》。比喻沒有客觀條件,就不會給壞人幹壞事的機會。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陳寵傳》。重是從輕開始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大是從小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指小問題積累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大問題。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陳寵傳》。大堤崩潰倒塌隻是因為螞蟻打的小洞,氣體泄漏隻是因為針尖紮的一個小窟窿。

壞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幹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丁鴻傳》。能劈開懸崖衝破岩石的滔滔大水,原來隻是涓涓的小溪;直衝雲霄、遮天蔽日的大樹,是從青翠的小苗長成的。

良醫不能救無命,強梁不能與天爭。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蘇竟傳》。再好的醫生也救不活必死的人,天要塌下來,再強大的梁也支撐不住。比喻事物發展到了該衰亡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挽救不了的。

柔能製剛,弱能製強。

——語出東晉範曄《後漢書·臧宮傳》。柔能克製剛,弱能克製強。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語出東晉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好時辰、好景致、好心情、高興事,這四種情形很難同時具備。

會心處不必在遠。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心靈(對事物的)感悟不一定到遠方去尋求。

覆巢之下,無複完卵。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翻了的鳥巢下麵,不會再有完好無損的鳥蛋。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從管子裏看豹子,每次隻能看到一塊斑點。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語出南朝·齊範縝《神滅論》。身體存在就有精神(靈魂);人死了,精神(靈魂)也就隨之消滅。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語出南朝·梁蕭統《蒙華林園戒詩》。處於高位時要時常考慮會被免職,在盛滿的時候要常考慮可能會溢出來。

蒿艾有火,不燒不燃;土中有水,不掘無泉。

——語出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篇》。蒿草和艾草易燃,但是如果不點燃它們,就不會燃燒;土裏有水,但如果不挖掘就不會有泉水。

登高使人意遐,臨深使人誌清。

——語出南朝·梁蕭繹《文選·李善注》。登到高處使人意念遐遠,臨近深淵使人神誌清醒。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

——語出南朝·梁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大廈已經燒起來了,不是用眼淚就可以澆滅的;黃河決堤了,也不是用手就能堵住的。比喻小補無益,無法挽回大勢。

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善於作文的人,即使寫上萬篇,其才思還有富餘,卻為用上一個恰當的字,常常感到難。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寫作時,文思憑空想象,意蘊容易奇特,但要用具體切實的語言表達出來,卻常常難以運用得巧妙。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裏。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這幾句是說在文學創作中聯想所發揮的作用。“寂然凝慮”和“悄然動容”是說在創作時人的麵部表情;“思接千載”和“視通萬裏”則是說聯想打開了時空的界限,千年前的事物和萬裏外的事物,都可以為我所用。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吟誦詠唱詩文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好像吐珠納玉般悅耳動聽。極言詩文語言的美妙和生動。

百節成體,共資榮衛;萬趣會文,不離辭情。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多個骨節構成人體,必須依靠血脈的貫通;多種意念構成文章,離不開辭與情兩個要素。

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瞻。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字句刪掉了,卻讓意思殘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煉;詞句擴充了,卻使得語句重複,是繁雜,不是豐富。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就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就可知道如何識別劍器。指知識在於經驗積累,做一個文學批評家也是這樣,必須多讀文學作品才能鑒賞。

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