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詩歌有固定的體裁,但思想卻沒有固定的規矩。隨個人的性情來適應,很難有能將各種體裁都做得好的。
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說到歡樂,字字句句都帶著歡笑;談到悲傷,字裏行間都帶著哭泣。說明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應是一致的。
吃文為患,生於好詭。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文章讀起來不順暢,是喜歡怪異造成的。意思是文章貴在達意,沒必要用奇字怪句標新立異。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文學作品如果隻追求辭采華麗而缺少思想感情,讓人讀起來一定會心生厭煩。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辯騷》。采擇奇偉的內容而不失掉其真實的精髓,賞鑒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實。比喻學習古代作品應注意保持其真切純正的東西,而不是隻注重內容奇巧和辭藻華麗。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一想到登山,情思裏就充滿了山的秀麗景色;一想到觀海,情思裏便騰湧起海麵的萬裏波濤。劉勰在這裏說的是寫作初構思時,感情和想象所起的作用。
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語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寫文章應遵從“三易”的原則:一是內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沒有生僻難認的字,三是讀起來要朗朗上口。
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語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有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想買驢,結果寫了三頁紙也沒有出現一個“驢”字。現常用來諷刺文章文辭繁冗、不得要領、蒼白空洞。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語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居住在山中的人不相信有大樹那樣大的魚,居住在海邊的人不相信有大魚那樣大的樹。比喻受環境條件限製,人的認知也會相應受到局限。
愛毛反裘,甚無謂也。
——語出北齊魏收《魏書·高祖紀》。為了愛護皮毛,就反著穿裘衣,這樣做實在沒有意義。
枯朽生於英華,英華歸於枯朽。
——語出北齊劉晝《劉子·言苑》。枯朽都是來自於繁華,繁華也會最終歸於枯朽。原意指人最終都會衰老死亡。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語出北齊杜弼《檄梁文》。城門失火,大家就會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魚就死了。比喻受連累跟著遭殃。
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語出隋朝王通《中說·事君》。大廈將要傾倒的時候,不是一根木頭能支撐得住的。比喻情勢危急的時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扭轉的。現作“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山之妙在峰回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
——語出唐朝張錫《幽夢續影》。峰回路轉才能顯出山的妙處,風起波湧才能顯出水的妙處。比喻文章寫作切忌平淡,有起承轉合才見妙處;也可用以比喻人生經曆了曲折坎坷,才能顯出生活的意義。
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
——語出唐朝房玄齡《晉書·孝湣帝紀》。房子的地基寬廣就很難傾倒,樹木的根部深就很難拔起。
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語出唐朝房玄齡《晉書·王鑒傳》。好戰的軍隊容易衝動,被弓箭驚嚇的鳥難以安定。
理雖萬變,可以一觀;來事雖懸,易以往卜。
——語出唐朝李延壽《北史·太武五王傳》。事物的道理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未來的事情雖然懸而未決,可以用過去的事情作為參考來預測。
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凶相反而相襲。
——語出唐朝王勃《平台秘略論十首·規諷九》。悲哀和歡樂不相同但也相距不遠,吉祥和災禍相反但也會相隨。
薰蕕不同器,梟鸞不比翼。
——語出唐朝劉知幾《史通·品藻》。香草、臭草不放在同一個器皿中,貓頭鷹和鳳凰不並翅飛翔。比喻誌趣不同的人不能共事。
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
——語出唐朝劉知幾《史通·采撰》。溫暖的狐皮襖需要許多狐腋下的皮毛才縫製而成,高樓大廈需要許多材料才能構建而成。比喻做成一件大事需要很多人的力量。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語出唐朝張說《起義堂頌》。源頭水充足水流就長遠,樹根紮得深樹葉就茂盛。
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
——語出唐朝吳兢《貞觀政要·征伐》。前進之中有後退的含義,生存之中有滅亡的天數,得到了還有喪失的可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語出唐朝李白《經亂離後天恩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文章應該像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毫無雕飾做作。
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語出唐朝李白《與韓荊州書》。一天之內就能寫出一萬字的文章,靠在戰馬前動筆,當即就可以完成。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語出唐朝李白《日出入行》。草返青不需要感謝東風,樹木落葉沒必要埋怨東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語出唐朝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我為人性情古怪,偏好題詩作句,如果詩句不能打動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罷休。表現了作者對創作嚴肅認真的態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語出唐朝杜甫《偶題》。著書立說是流傳千古的大事,寫得好與不好,隻有作者自己的心裏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