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二、藝術·哲理篇(3)(3 / 3)

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

——語出清朝石濤《畫語錄》。有經常必有權變,有法則必有變化。指文藝創作,不可拘泥於章法,要在掌握原則的情況下,做到融會貫通,才能自成一家。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語出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阿寶》。對書癡迷的人文章一定寫得好,對工藝癡迷的人技術一定很精良。意思是,隻要對什麼東西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就一定會達到精通的境界。

欲知後日因,當前作者是。

——語出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金生色》。想知道以後有什麼樣的遭遇,就看看當前的所作所為。從字麵上看,好像是因果報應的意思,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裏麵。也就是說,今天的所作所為,常常為日後的結果創造了條件。

天下之物,積則招妒,好則生魔。

——語出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書癡》。世上的東西,積累得多了容易招來妒忌,成為嗜好了就容易出亂子。

解人不為法縛,不死句下。

——語出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高序》。精通文辭意趣的人不會受章法所局限,不會被詞句卡死。

從來談詩,必摘古人佳句為證,最是小見。

——語出清朝薛雪《一瓢詩話》。曆來評論詩歌,一定選取古人詩歌中的好句子來作為例證的,是最沒見識的表現。意思是,論詩就要把詩的旨趣放在首位,尋章摘句的批評,隻是一種小見識。

凡人作詩文,當為知我者譏彈,不當為流俗人貌譽。

——語出清朝金埴《不下帶編·卷六》。一個人作的詩詞文章,應當被了解自己的人譏諷批評,而不應當被世俗之人胡亂讚譽。

文到高處,隻是樸淡意多。

——語出清朝劉大櫆《論文偶記》。寫文章到一定高度以後,就不會再重視詞句的華麗,隻是用淳樸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蘊。

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

——語出清朝袁守定《占畢叢談·談文》。在寫作時,有時突然得到巧妙的構思,或者精絕的詞句,這都是平時知識積累的結果。也就是說,靈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融會貫通的體現。

早榮亦早枯,易得還易失。

——語出清朝張廷玉《雜興》。發芽的草往往幹枯得也早,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也容易失去。

不知者不罪。

——語出清朝錢彩《說嶽全傳》第六十三回。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寫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謂意在筆先,然後著墨也。

——語出清朝沈德潛《說詩晬語》。畫竹子的人必須先在心裏有竹子的形象,在下筆之前先構思好,然後再著墨開始畫。這裏要說明的是寫文章、作畫必須有現實的生活做基礎,再就是構思的重要性。

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

——語出清朝沈德潛《說詩晬語》。有了最遠大的抱負,最淵博的知識,才能寫出第一流的詩文。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語出清朝鄭板橋《新竹》。新發的竹枝比老的竹枝高,這完全是靠著老的竹幹給它輸送營養作支持。比喻前輩對後人的幫助與扶持。也比喻後人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的。

作文勉強為,荊棘塞喉齒。乃興勃發處,煙雲拂滿紙。

——語出清朝鄭板橋《贈胡天遊弟》。寫不出來時勉強為之,就好比在喉嚨裏塞上了荊棘一樣。如果是在興致勃發的時候寫,文章就會如行雲流水,躍然紙上。

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

——語出清朝袁枚《續詩品》。寫詩作文如果不向古人借鑒,就沒有定式可以遵循。如果和古人一模一樣,又在什麼地方體現自己的風格呢?這裏強調的是,寫詩作文,學古而不泥古,既要學習前人,但也要有自己的風格。

疾行善步,兩不能全;暴長之物,其亡忽焉。

——語出清朝袁枚《續詩品·精思》。要想走得快同時又走得好是不可能的;突然長大的事物,死得也快。

不依古法但橫行,自有雲雷繞膝生。

——語出清朝袁枚《謁嶽王墓十五絕句》。為文作詩不必非要依照古法,隻要獨具匠心,就按照自己的風格和想法來寫,自然會有雷電雲雨繞膝而生。說明寫文章不要拘泥於古法,要敢於打破常規和傳統。

為人,不可以有我;作詩,不可以無我。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為人處世不可以自我為中心,而作詩則必須特立獨行,有自己的特色。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別人輕易就說出來的,我就少說;別人不易說出來的,我能用簡潔明了的話輕鬆地說出來,這樣的詩就避免了俗套。說明創作應獨辟蹊徑,不能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

文章當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不可寄人籬下。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做文章應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風格,不能一味模仿或人雲亦雲。

凡作詩文者,寧可如野馬,不可如疲驢。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寫詩作文應當像野馬奔馳一樣有生氣,充滿想象力,不可像疲累的驢子一樣呆板疲遝。

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偶記》。做人貴在正直、直來直去,而作詩作文章則貴在曲折有致、不直露。

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

——語出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卷五。詩歌適合自然而不適合工巧,但必須是符合詩歌創作規律的自然。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

——語出清朝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德》。不了解古人的時代背景,就不能隨便評論古人的文章。

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係鈴人。

——語出清朝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回。意思是要對症下藥,誰惹下的麻煩誰就了解事情的原委,就要靠誰來解決。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語出清朝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看到怪異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要冷靜對待,時間久了真相自會顯露出來。

黃金有疵,白玉有瑕。

——語出清朝孫星衍《孔子集語·公父文伯》。黃金會有一點兒小毛病,白玉也會有斑點。

劍雖利,不礪不斷;才雖美,不學不高。

——語出清朝孫星衍《孔子集語·持盈》。刀劍雖然鋒利,不經過磨礪,就不能砍斷東西;人雖然素質很高,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有很高的成就。

本源穢者,文不能淨;本源粗者,文不能細;本源小者,文不能大也。

——語出清朝惲敬《大雲山房文稿·言事》。(一個人的)心性是汙穢的,文章就不會純淨;心性是粗放的,文章就不會精細;心性是狹小的,文章就不會大氣。意思就是,一個人的心靈品質,決定著作品的風格。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也。

——語出清朝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即使是甜瓜它的把兒也是苦的,天下的東西沒有十全十美的。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語出清朝錢泳《履園叢話·考索》。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庸俗多事的人卻擾擾攘攘弄得動靜很大。

古人文章似不經意,而未落筆之先必經營慘淡。

——語出清朝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古人的文章好像是不經意寫出的,其實沒下筆之前一定經過苦心的安排和構思。

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

——語出清朝劉開《與阮芸台宮保論文書》。不把各家的風格融會貫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借鑒最高境界的作品,便無法開創獨特的領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語出清朝林則徐。大海能夠容納眾多江流的水,是因為它容量大;峭壁之所以能聳立千仞,是因為沒有貪欲就會剛強。

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

——語出清朝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天下都已經是秋天了,一屋之內便難以保持春天的氣息。比喻整體的形勢變化了,局部也要隨之改變。

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

——語出清朝魏源《默觚·學篇》。夏天到了最熱的時候,就不會再生出熱,而隻能生出寒冷;冬天到了最冷的時候,也不會再生出寒冷,而隻能生出熱。比喻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向其對立麵發展。

詩品出於人品。

——語出清朝劉熙載《藝概·詩概》。詩歌的品質好壞是由創作者的人品決定的。

詩質要如銅牆鐵壁,氣要如天風海濤。

——語出清朝劉熙載《藝概·詩概》。詩的內容質地要像銅牆鐵壁般厚實,而詩的氣勢要像天風海濤一樣磅礴。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語出清朝黃遵憲《雜感》。我寫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手寫我口中想說的話,古人的語意觀點怎麼能拘束我呢?

直窮絕頂高,始覺天地闊。

——語出清朝黃遵憲《遊箱根》。一直爬到最頂峰,才開始覺得天廣地闊。比喻學識和修養等到了一定境界,眼界才會開闊。

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當從心,巧言由來當禁。

——語出清朝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諭》。文章是用來表述真實情況的,一切華麗多餘的文字都應刪除;話語應當是發自內心的,所有不切實際的言辭都應被禁止。

為人重晚節,行文看結穴。

——語出清朝林紓《春覺齋論文·用收筆》。做人注重保持晚節,看文章要看結尾怎麼樣。文章的結尾很重要,好的結尾使人看了回味無窮,文章也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

——語出清朝劉開《與阮芸台宮保論文書》。不把各家的風格融會貫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借鑒最高境界的作品,便無法開創獨特的領域。

害馬去,群畜寧;稂莠鋤,嘉禾植。

——語出清朝羅安《珥筆民》。害群之馬離開了,剩下的牲畜才能安寧;雜草除去了,禾苗才能茁壯成長。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語出清朝頤瑣《黃繡球》。以前的人栽了樹木,後來的人用它來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自家有病自家知。

——語出清朝王有光《吳下諺聯》。自己身上的病痛自己知道。常用來比喻自己有什麼缺點或犯下了什麼過錯,自己知道。

要有茂林嘉卉,卻非先有這萌芽不可。

——語出《〈嵬名木刻集〉序》。若要有茂密的樹林和美麗的花卉,則非要有最初的萌芽不可。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語出清朝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平時一直聰明,但也有一時糊塗的時候。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語出《增廣賢文》。考慮當今的事情最好拿古代的事物作參考,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

一舉足則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

——嚴複。

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

——語出魯迅《記蘇聯版畫展覽會》。

刪夷枝葉的人,決定得不到花果。

——語出魯迅《“這也是生活”》。

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語出魯迅《〈思想·山水·人物〉題記》。

我們隻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不願在一世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語出郭沫若。《見郭沫若文集》。

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是戰鬥的音樂,最偉大的文學是戰鬥的詩歌。

——語出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

我們希望以集體的力量來糾正個人主義,以創造的工作來糾正空談與幻想。在共同努力創造學校上來學習共同努力創造新中國新世界。

——語出陶行知《育才十字訣》。

如果作家沒有那個活生生的思想,那個深刻的感受,那麼,作品的藝術生命就短,藝術生命長的作品,它總是打動人的靈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

——語出曹禺。見《曹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