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二、藝術·哲理篇(3)(2 / 3)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語出南宋陸九淵《象山集·鵝湖和教授兄韻》。涓涓細流能積聚成大海,拳頭大的石頭能積聚成像泰山華山那樣的高山。比喻隻要不斷積累,少能成多,低能成高。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

——語出南宋戴複古《論詩十絕》。寫詩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切忌跟在別人身後模仿因襲。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語出南宋俞文豹《清夜錄》。靠近水的樓台最先欣賞到月色,朝陽的花和樹最容易感受陽光。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語出南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是擋不住河流的,它最終會滾滾向東流去。比喻事情的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曆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器大者聲必閎,誌高者意必遠。

——語出南宋範開《稼軒詞序》。大的樂器聲音必然宏大,誌向高的人詩文意境一定深遠。

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

——語出南宋範晞文《對床夜話》。這裏的“虛”是指思想感情,“實”是指景物形象。如果在文學創作中隻寫“虛”,一味地抒情,就會給人以空洞感;如果隻寫“實”,堆砌景物,又會缺乏生氣。所以這裏說的“以實為虛”就是將心情物化,通過有形的景物狀態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爾。

——語出南宋何汶《竹莊詩話》。詩詞文章不能憑空勉強寫作,遇到某種情境而產生的詩文,自然就是好作品。

捉賊捉贓,捉奸捉雙。

——語出南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捉拿盜賊必須拿到贓證,捉拿通奸之人必須捉拿到男女雙方。意思是,在處理問題時,必須用證據說話。

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語出南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金子的碎屑雖然珍貴,可是落到眼裏就會導致疾病。

眾盲摸象,各說異端。

——語出南宋普濟《五燈會元·羅漢琛禪師法嗣》。許多盲人摸大象,每個人摸到的地方不同,對大象樣子的描述也很不相同。比喻僅憑某一方麵的判斷,不能了解事物的整體。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語出南宋普濟《五燈會元·九頂清素禪師》。來向你說別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個搬弄是非的小人。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語出南宋盧梅坡《雪梅》。梅花沒有雪花那麼潔白,可是卻比雪花芬芳。比喻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語出南宋嶽珂《桯史·徐鉉入聘》。我自己的床鋪旁邊,怎麼能容許別人打鼾睡覺!比喻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不容許有威脅自己的力量存在。

含血噴人,先汙其口。

——語出南宋曉瑩《羅湖野錄·卷二》。嘴裏含著血噴人,首先就弄髒了自己的嘴巴。指捏造事實誣陷別人的人,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人間巧藝奪天工。

——語出元朝趙孟頫《贈放煙火者》。人間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勝過了天然。

呂端大事不糊塗。

——語出元朝脫脫《宋史·呂端傳》。呂端在大是大非麵前頭腦清醒。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語出元朝脫脫《宋史·嶽飛傳》。(擺兵布陣)方法的巧妙運用,全在用心思考機動靈活。後也指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所收到的奇妙效果並非偶然,而是作者有意為之,謂之“存乎一心”。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語出元朝郝經《陵川集·原古錄序》。沒有文章的宣傳,義理就不能發揚光大;但如果文章離開了義理,也就不稱其為文章了。

羊羹雖美,眾口難調。

——語出元朝鄧玉賓《中呂·粉蝶兒》。羊羹雖然很美昧,但是眾人口味要求不一樣,難以調和得讓大家都滿意。比喻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意見很難協調一致,也指做事很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兒不嫌母醜,犬不怨主貧。

——語出元朝徐田臣《殺狗記》第十六折。兒女不會嫌棄母親長得醜,狗不會抱怨主人家貧窮。

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

——語出元朝徐田臣《殺狗記》第十九折。一家人一條心,就會發家致富;一家人各懷心思,就會敗家致貧。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語出元朝李直夫《便宜行事虎頭牌》。妻子賢惠,丈夫就不會有什麼禍事;兒子孝順,父親的心裏就寬慰。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語出元朝劉君錫《龐居士誤放來生債》。行善的和行惡的,到頭來都會有報應。別看當下沒有報應,那是還沒到時候。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語出元朝無名氏《硃砂擔滴水浮漚記》。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隻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語出元朝元名氏《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梁園(比喻一切遊樂之地)雖然繁盛華麗,畢竟不是自己長久留戀的地方。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語出元朝無名氏雜劇《劉千病打獨角牛》。公開的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卻難於防備。

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語出明朝宋濂《元史·外夷傳》。鼎中遊動的魚,帷幕上築巢的燕子,死亡隻在早晚之間。比喻處於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發生禍患是遲早的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語出明朝劉基《賣柑者言》。陳柑外麵“玉質而金色”,而其中“幹若敗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裏麵卻是一團糟粕。

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

——語出明朝劉基《司馬季主論卜》。長期臥床的人總想起來,長期冬眠的動物總想出洞。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穀。

——語出明朝劉基《鬱離子》。激飛而下的瀑布下麵一定會有深潭,高高的山坡下麵一定會有深穀。

多能者鮮精,多慮者鮮決。

——語出明朝劉基《鬱離子》。具有多種本領的人很少有精通的,喜歡前思後想的人很少有快速作出決斷的。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語出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順應天時的人就很容易成功,違逆天時的人就很難成功。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語出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赤壁之戰,諸葛亮用火攻之計破曹,但條件必須是東南風起。其他一切準備就緒,隻差一個條件,就可成功了。

詩貴情思而輕事實。

——語出明朝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詩歌的創作貴在抒發情思而不著重寫實。

帆海者不知山,駕陸者不知水。

——語出明朝何景明《贈楊靜之南歸序》。航海的人不了解山,陸地上行走的人不了解海。比喻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某事物沒有實踐經驗,就不能認識該事物。

狐白雖美,炎夏必置;舟車之用,易地則棄。

——語出明朝王廷陳《矯誌篇》。白色狐皮的衣服雖然華美,但到了夏天也隻能擱置起來;船、車在水上、陸上都分別有用,但是二者換了地方就派不上用場。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

——語出明朝謝榛《四溟詩話》。詩歌作品有的可以解釋,有的不可解釋,有的不必解釋,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隻要具有美感就行),不一定非要找出它們的形跡出來。

賦詩要有英雄氣象,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

——語出明朝謝榛《四溟詩話》。做詩人要有陽剛正直的英雄之氣,要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做別人不肯做的事。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語出明朝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五回。有風吹起的時候水才會起浪,沒有潮汐的時候海水自然是平靜的。比喻事情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

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

——語出明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寫作樂府詩也要講究方法,開頭要像鳳凰頭那樣美麗,中間要像豬肚子那樣豐滿充實,結束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樣有力。寫文章亦當如此。

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

——語出明朝呂坤《呻吟語·倫理》。相反的事物又相互促進,相反的意見又互相補充。

久積之水,必多蛙蛆;久仆之木,必多蛀蠹。

——語出明朝莊元臣《叔苴子·外篇》。積聚了太久的水,一定會生出很多青蛙蛆蟲;仆倒了太久的樹木,一定會生出很多蛀蟲。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語出明朝莊元巨《叔苴子·內篇》。進入山中遇到問題就得向樵夫請教,到了湖海遇到問題就得向漁夫請教。因為樵夫對山中的情況熟悉,漁夫對水裏的情況了解。表示遇到哪方麵的問題就要向哪方麵的內行請教。

持螢燭象,得首失尾。

——語出明朝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拿著螢火蟲去照大象,照見頭就照不見尾。比喻目光短淺,就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詩不改不工。

——語出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簽》。指文章不經過反複修改,就不能完美。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才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語出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一十六回。高樓大廈如此宏偉,不是一棵樹的枝幹建成的;大海如此遼闊,不是一條河的流入就可以彙成的。

得便宜處失便宜。

——語出明朝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貪得好處的地方,也往往就是遭受損失的地方。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語出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比喻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比改變江山的麵貌還難。

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語出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平日裏沒有做什麼壞事,世界上就不會有恨你的人。

驟長之木,必無堅理;早熟之禾,必無嘉實。

——語出明朝徐禎稷《恥言》。很快就長高的樹木,木質肯定不結實;提早成熟的莊稼,果實一定不飽滿。比喻事物自有其發展的曆程,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語出明朝朱舜水《答奧村庸禮問》。種了什麼樣的莊稼,就會收獲什麼樣的果實。用來比喻有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

清風朗月,可以引遠思;流水行雲,可以滌煩想。

——語出明朝祁彪佳《祁彪佳集·李止甫畫大士引》。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意趣。

衡無心,輕重自見;鏡無心,妍媸自見。

——語出明朝彭汝讓《木幾冗談》。衡器沒有私心,但可以稱出輕重;鏡子沒有思想,卻可以照出美醜。

蓋作文不在辭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語出明朝王文祿《詩的》。一般說來寫文章不在辭句的工巧,而在於品性感情的方正。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語出明朝居頂《續傳燈錄》卷二十九。曾經被蛇咬過後,看見跟蛇一樣的井蠅也害怕。比喻一旦受過傷害,就對類似的事物或事件也十分懼怕。

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語出清朝李漁《閑情偶寄·詞采第二》。善於描寫景物的,妙在能讓讀者為景物所觸動而生發感情。意思是作者不能為寫景而寫景,要景中帶情,化情為景。

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

——語出清朝李漁《閑情偶記·大收煞》。作品的開頭非常重要,好的開頭醒目提神,讓人一見難忘,欲罷不能。

句工隻在一字之間。

——語出清朝錢秉鐙《田間文集·陳官儀詩說》。一個字就能決定句子的精妙與否。

宿草不除,新荑不發。

——語出清朝王夫之《讀通鑒論·梁武帝》。老的草不除掉,新的草就不會長出來。比喻舊的勢力不鏟除,新的勢力就無法發展壯大。

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

——語出清朝汪琬《江天一傳》。一個文人不樹立好的品德,一定寫不出好文章。

作詩者,亦必先有詩之基焉。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語出清朝葉燮《原詩·內篇》。作詩的人,應該先有詩的根基。詩的根基,就是一個人的胸襟懷抱。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胸襟懷抱決定了他所作詩的優劣。一個雞腸小肚之人,恐怕很難寫出大氣磅礴之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