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
——語出唐朝劉禹錫《天論·中》。上天能做的就是創造世界萬物;人類能做的就是治理萬物。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語出唐朝賈島《題詩後》。寫兩句詩用了三年的時間,一聲長吟不禁流下兩行熱淚。表現了作者對創作一絲不苟的態度和刻苦精神。
雄雞一聲天下白。
——語出唐朝李賀《致酒行》。雄雞一聲報曉,黑暗就過去了,光明就到來了。現在用來比喻對未來充滿信心。
杜詩韓集愁來讀,似請麻姑癢處抓。
——語出唐朝杜牧《讀韓杜集》。煩憂的時候,讀讀杜甫的詩,韓愈的文,就像是在大癢之時,請到了麻姑抓癢一樣愜意舒適。詩句用“麻姑搔癢”這一形象的比喻讚美了杜詩韓文的精美。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語出唐朝杜牧《阿房宮賦》。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白日無定影,清江無定波。
——語出唐朝聶夷中《勸酒二首》。太陽不會是靜止不動的,江水也不會是靜止不流的。比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出唐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不使用一個直接的詞語來形容,卻將事物的精神實質表達得透徹淋漓、美妙超逸。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
——語出唐朝盧延讓《苦吟》。為了用妥一個字,要反複吟誦,連胡須都撚斷了好幾根。極寫作者冥思苦想、斟詞酌句之艱苦情態。
辭必高然後為奇,意必深然後為工。
——語出唐朝孫樵《與友人論文書》。寫文章要言辭高妙,語出不俗,這樣才能稱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遠遼廣,這樣才能稱得上工巧。說明寫文章一定要言辭美好、意義深遠。
天若無霜雪,青鬆不如草。
——語出唐朝唐備《失題》。天上如果不下嚴霜冰雪,那麼青鬆可能都不如野草。比喻艱苦的環境可以磨煉人的意誌,顯現出一個人的堅貞品質。
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鍤鉤。
——語出唐朝李群玉《放魚》。要知道香甜的餌食下麵,就是鋒利的釣魚鉤啊。比喻在誘惑的背後就是陷阱。
一人向隅,滿堂不樂。
——語出唐朝嚴挺之《諫安福門醑宴疏》。一個人在角落裏不高興,滿屋子的人都會不高興。
馬取穩健,不擇毛色。
——語出唐朝李肇《國史補》。選馬要看它是否走得穩健,不看毛色是什麼樣的。比喻重視事物的本質,不看表象。
當局稱迷,旁觀必審。
——語出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行衝列傳》引《釋疑》。下棋的人常常迷惑,在旁邊觀看的人一定是明白的。常用來表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物極則反,數窮則變。
——語出北宋歐陽修《本論》。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就必然發生變化。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語出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描繪難以描繪的情景,要寫得生動得如同在眼前一樣;蘊涵的旨趣要深遠,要表現為弦外之音。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語出北宋蘇洵《辨奸論》。月亮的周圍出現了光環,就會刮風;房子的基石濕潤了,就會下雨。比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兆。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語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人的本性是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物不極則不返,惡不極則不亡。
——語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事物不發展到極限就不會走向反麵,罪惡不發展到極點就不會滅亡。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語出北宋司馬光《續詩話》。古人作詩,貴在意思在言語之外,讓讀者經過思考自己體會出來。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語出北宋王安石《元日》。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也將舊的桃符換上了新的。形容一派萬象更新的氣象,現在常用後句說明除舊布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萬物靜觀皆自得。
——語出北宋程顥《秋日偶成》詩。靜觀世上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語出北宋蘇軾《論項羽範增》。東西一定是先腐爛了,而後才會生蟲子。
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語出北宋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寫文章該寫的就盡情地寫下去,不該寫的就收筆不寫。
美必有惡,芬必有臭。
——語出北宋蘇軾《顏樂亭》。有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會有醜惡的事物,有芳香的東西就一定會有腐臭的東西。比喻事物總會有對立的一麵。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語出北宋蘇軾《琴》。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麼為什麼放在琴盒中它又發不出聲響呢?如果說琴聲是從指頭上發出來的,又為什麼不從指頭上傾聽呢?詩句雖很俏皮,卻極富哲理,比喻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結果。
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
——語出北宋蘇軾《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其韻》。泰山雖然大,卻不是最大的;秋毫雖然小,但也不是最小的。泰山和秋毫的大小,都是兩相比較而存在的。
小詩有味似連珠。
——語出北宋蘇軾《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並寄茶二十一片》。詩文雖然短小,但每一句都雋永有味,就像串聯的珠子,每一粒都晶瑩剔透。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語出北宋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王維創作的)詩中就像有畫一樣,景色如在眼前;(王維創作的)畫中就像有詩一樣,詩意盎然。亦即詩中有畫情,畫中有詩意。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語出北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楊玉環和趙飛燕,一個豐盈,一個纖瘦,各有其美,誰敢說她們不漂亮呢?比喻書法藝術不必偏重瘦硬。
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
——語出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在畫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構成要畫的竹子。成語“胸有成竹”即由此而來。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語出北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作詩與作畫的要求和規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風格。
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語出北宋陸佃《鶡冠子解·學問》。船行駛到河中心快翻時,一個葫蘆可以價值千金。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珍貴。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語出北宋陸佃《鶡冠子解·天則》。一片樹葉擋住眼睛,連前麵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兩顆豆子塞住雙耳,連天上的響雷也聽不見。比喻被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麵或本質的問題。
文章最忌隨人後。
——語出北宋黃庭堅《贈謝敬王博諭》。寫文章最忌諱的就是人雲亦雲,一味模仿,而寫不出自己的風格。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語出北宋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讚》。嬉戲、說笑、惱怒、謾罵,都可用來形成好文章。用來讚揚文章文筆靈活絕妙。
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
——語出北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胸中開闊像天朗氣清時的和風,雨過天晴後的明月。這句話比喻人胸襟開朗,心地坦率。
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語出北宋黃庭堅《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沒有自己的見解,隻知道跟著別人跑,那麼永遠都是落在別人後麵;隻有另辟蹊徑,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達到真正的高境界。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語出金朝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文章如果是根據自己的觀察,並且是發自內心的,那麼自然就會傳神生動;而閉門苦思,即使搜腸刮肚也不能寫得真實貼切。
縱橫自有淩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語出金朝元好問《論詩》。每個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淩雲大筆縱橫揮灑,如果隻是跟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那就實在太可憐了。說明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絕不能隻是一味地仿效別人。
文章以意為主,字語為之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使不從。
——語出金朝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詩話上》。文章應該以思想內容為主旨,而詞句隻是為主旨服務的。讓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辭稍有簡潔,那麼詞句就會聽從主旨的支配。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語出金朝王若虛《評東坡山穀四絕》。文章貴在能獨創新體,標新立異,一味地沿襲前人的風格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創作呢?
信手拈來世已驚,三江滾滾筆頭傾。
——語出金朝王若虛《論詩》。寫詩作文時能熟練地運用各種材料,不假細琢,寫起來就像滾滾的江水一樣,豪放灑脫。詩句常用來讚譽寫作者才思敏捷、揮灑自如。
詩文要縱,縱則奇。
——語出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詩文當得文人即可》。寫詩作文,感情、文字都要奔放,能做到這點,作品就富有靈氣。
登臨自有江山助,豈是心中不得平?
——語出南宋洪適《此韻蔡瞻明登巾山》。登上高山或者麵臨大海,大自然的秀麗景色都會促使你的文思湧動,怎麼能說隻有在心境愁苦、百般抑鬱的時候才能寫成文章呢?說明外界的客觀事物對創作有著推動作用。
文章最忌百家衣。
——語出南宋陸遊《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寫文章最忌諱的就是東拚西湊,而沒有自己的獨創。
巧婦安能作無麵湯餅。
——語出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如果沒有米和麵,即使再巧的婦人也做不出湯餅來。用來比喻缺乏必要的條件,人再能幹,也無法成功。
必有事實,乃有是文。
——語出南宋陸遊《上辛給事書》。一定有這種事實,才會有這種文章。說明文章要寫好,必須反映社會真實。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
——語出南宋陸遊《讀近人詩》。在詞句上過分雕琢本來就是文章的一大弊病,刻意追求奇險尤其會損害文章的精神和內容。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語出南宋陸遊《示子遹》。如果你真的想學詩的話,就要在作詩之外多下工夫。說明詩人應多觀察生活,參加實踐。
百鍛為字,千煉成句。
——語出南宋尤袤《全唐詩話》。比喻文學作品寫作認真,每一字每一句都經過了錘煉。
閉門覓句非詩法,隻是征行自有詩。
——語出南宋楊萬裏《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關上門在屋裏冥思苦想不是寫詩的辦法,隻有到外麵多旅行,就自然能夠有好詩。說明創作要多深入到生活當中。
水色本正白,積深自成綠。
——語出南宋楊萬裏《江水》。水本來是無色的,積蓄得深了就自然成了綠色。比喻書讀多了,境界自然就會提高。也指凡事隻要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會發生質變,有水到渠成的意思。
煉句爐槌豈可無?句成未必盡緣渠。
——語出南宋楊萬裏《晚寒題水仙花並潮山》。寫文章錘煉字句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怎麼能夠缺少呢?但僅靠這些,還不一定能寫出出色的作品來。槌:也作“捶”,錘煉意。
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
——語出南宋楊萬裏《和李天麟二首》。學習古人的詩作,不能被其束縛,做到不囿於俗見,不因襲他人,自然會富於獨創。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出南宋朱熹《觀書有感》。若問池塘裏的水為什麼這麼清澈?這是因為水的源頭是長流不斷的活水。用來比喻隻有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動人心弦的好作品。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語出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規律的。
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
——語出南宋薑夔《白石道人詩說》。如果詩的句子中沒有多餘的字,整首詩沒有長句子,這還不能算是很好的詩;如果句子耐人尋味,整首詩又讓人回味不盡才是好上加好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