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理不清的“糊塗賬”——天體演化之謎(3 / 3)

這不周山一斷,整個宇宙便發生了一場大變動:西北的天空失去支撐,傾斜下來,而那些原本拴係在北方天空的太陽、月亮、星星,也趁機掙脫了束縛,朝著傾斜的西天跑。這樣,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運行。而東南的大地,因為受到山崩的劇烈震動,則陷下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深坑。從此,地上的江河便不由自主地往那兒奔去。

這些神話雖然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和聰明才智,但“它們並不是現實之科學的反映”,因而,也就不能破譯天體演化之謎。一些有識之士早已洞察這一點,他們衝破神話的束縛,提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天體演化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道”生萬物說和“元氣”運動說。

“道”生萬物說。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最先提出來的。化在《老子》一書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名之日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這樣一種混然為一體的東西,它比天地更龜先,聽不見,也看不見。它不靠外力而存在,永遠周而複始地運行著。這渾然一體的東西,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應當稱呼它什麼為好,就叫它“道”,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叫做“大”。

這裏,老子否認了上帝、神創造天地萬物的宗教迷信,第一次提出“道”是構成世界的物質的總根源,從而使宇宙構成的研究,增添了一種全新的理論。

老子雖然提出了“道”生宇宙萬物的理論。但對宇宙形成的具體過程,卻沒有多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到西漢時,《淮南子》一書,進一步發展了“道”生萬物的思想,對世界起源作了更為詳盡的描述。它在《天文訓》一篇中說: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隻是混沌空洞的狀態,這叫做“大開始”,也就是最初的開始。在那空廓中,道形成了。有了道,空廓才生成宇宙,宇宙又生出氣。氣有一條分界線,那清而輕的,相互摩蕩,向上升為天;那濁而重的,逐漸凝固,向下成為地。因為清輕的氣容易聚合,重濁的氣難以凝固,所以,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的精氣結合而分為陰陽,陰陽的精氣分立而成為四時,四時的精氣散布出來。便成了萬物。陽的熱氣積聚久了,就產生出火,火的精氣變成了太陽;陰的涼氣積聚久了產生出水,水的精氣變成月亮。

很顯然。《淮南子》的宇宙理論,較老子的宇宙學說,又大大地進了一步。尤其是那氣分解為大地、四時、水火、萬物的宇宙構成論,更具進步性。因而,很為後人所看重。東漢著名的唯物論家王充,便直接了當提出:“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他還指出,“元氣”是無限的,而且是不生不滅的。

王充的“元氣"生萬物說,博得了楊泉和柳宗元的讚同。這一宇宙理論,經楊、柳二人的充實發展,更加完善。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前,幾乎成為我國天文學家公認的定論。

楊泉是三國時吳國人,他在《物理論》一書中,非常明確地用“元氣”來解釋天體和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他說:天是元氣構成的,天上的星全是元氣的英華部分,天上的銀河是水的精革部分。他還用人體的生理現象來打比方,以求生動形象地解釋自然界。他指出:世界萬物由氣而生,氣之產生萬物,跟人體的發育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外來的神秘力量。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但他對自然科學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在天體演化理論上,他繼承了王充、楊泉等的“元氣”生萬物學說,並利用當時的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使王、楊的理論得到了豐富發展。他說:天地、元氣、陰陽,都是客觀存在著的自然現象,它們和瓜果、癰痔、草木等一樣,都是“物”。而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物質性的元氣的自身運動,是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因而,人們求天、怨天都是不必要的。

基於這種觀點,他創作了一首《天問》的長詩,來回答屈原的《天問》。他說:

那開天辟地的故事啊,

全都是荒誕不經的傳說;

那些亂七八糟的神靈,

何必沒完沒了地宣傳?

黑暗和光明本來不斷地變化交替,

從渾沌中發展的隻是“元氣”,

哪裏是什麼有意識的行為?

陰陽的結合和變化,

也是元氣的作用;

元氣緩慢地吹動,

造成了寒冷的天氣。

就這樣如此反複地交替啊,

生成了四季,

生成了天地!

所謂“天有九重”,

並不是誰創造經營。

無非是陽氣積聚了一大團,

像車軲轆般地不停旋轉。

是元氣自身的發展變化創造了天地,

沒有誰為此付出勞苦,

沒有誰為此建過功績。

不管是“道”生萬物也好,還是“元氣”生宇宙也罷,都有其進步性。但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它們都不可能對宇宙的起源做出真正符合實際的說明。因而,曆史的重任便落在了後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