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地球是茫茫宇宙空間中的一個球體。一旦這一科學常識,很早很早的古人卻不知道。他們眼望浩瀚的天空,腳踏廣闊的大地,構想著天地的關係,宇宙的結構。他們發現,頭上的天,是圓穹形的;腳下的地,是平坦狀的。憑著這種直觀感覺,他們認為,藍天像一個大圓蓋,或者說像一個大帳篷。籠罩在棋盤般的大地上。他們甚至還臆測出,這“大棋盤”每邊長八十一萬裏,天和地之間的距離為八萬裏。這種“天圓地方”的看法,便是古老的“蓋天說”,也是我國最早的宇宙結構學說。它的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奴隸製社會的周代,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流行於南北朝時代的那首《敕勒歌》,還反映出周人的這種觀念: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人的認識水平逐漸地提高了起來。他們慢慢地感覺到,這“天圓地方”有些不大切合實際。因為天若是一個大圓蓋,地是一個正方形的大棋盤,那天蓋地時,四角怎麼合攏呢?孔子的弟子曾參,就提出過這一疑問:“誠如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於是,在公元前6世紀,人們修正了最初的“天圓地方”說法,改為:天和地不相交接,天像一把特大的傘,懸罩在大地的上空,周圍有8根巨大的柱子,支撐著它。在柱子的頂端和傘的邊緣,有無數條繩子,連接著它們的樞紐。這一修改,天地的樣子便成了一個有八根柱子的圓頂涼亭。
這種修改後的宇宙圖式,也難以讓人信服,戰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詩作《天問》中,便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
斡維焉係
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
東南何虧
意思是說:
這天蓋的傘柄,
到底插在何處?
那扯著天篷的繩子,
又究竟拴在哪裏?
而天的中樞,‘
又架設在什麼地方?
八方的八根擎天大柱,
又在哪裏插立?
東南方是海水所在。
擎天柱豈能留存?
看來,大地是平麵的假設,是難以描繪出正確的
宇宙模式的。因此,又有人提出“天像蓋笠,地法覆盤”的觀點,並描述說:“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債,三光隱映,以為晝夜。”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天像一頂頭戴的鬥笠,地像一個倒扣的盤子。北極是天的最高點,四麵傾斜而下。天穹上的日月星辰交替出沒,形成晝夜。
那麼,這天地間相距有多遠呢?史書《周髀算經》給出了量:天穹的中央比四周高出六萬裏,大地的中央比四周也高出六萬裏,天地之間則相距八萬裏。天的最低處和地的最高處,相距兩萬裏。
這裏雖然有了數量的概念,但這些數字卻是虛構的,並不是科學的真實。
蓋天說形成於周代,到西漢時還很流行。盡管後來的天文觀測事實否定了這種看法,但它卻反映了古人認識宇宙結構的一個階段水平,在描述天體視運動方麵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
我們在一開頭說過,很早很早的古人不知道地球是茫茫宇宙空間中的一個球體,可是誰能說這一科學常識不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