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渾圓的大雞蛋——渾天說(1 / 1)

渾天說,是中國古代另一種宇宙理論。渾天,是指天是渾圓的,有人把它比作大鳥卵,有人把它比作大雞蛋,還有人把它比作大彈丸。

這種宇宙理論是戰國時萌芽的。公元前4世紀,思想家慎到便說:天,不是半球形的,而像彈丸一樣,是整球形的。不過,他沒有談到地的形狀。最早猜測大地為圓形的,是跟顛倒差不多同時的惠施。惠施曾說:球形的大地,體積雖然有限,但一直朝南走,可以周而複始,無窮無盡。惠施不僅認為地是球形的,天也是球形的。

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漢武帝時,四川有位名叫洛下閎的民間天文學家,製作了一個圓球形狀的渾天儀,用來演示天象。洛下閎的的渾天儀盡管還很簡單,但它卻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渾天儀。據說,洛下閎渾天儀剛做好那會兒,許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麼用處,然而,當洛下閎把渾天儀放在地下室裏演示的時候,人們都驚奇地發現,這渾天儀上標示的星宿能跟實際天象相吻合。於是,洛下閎名聲大振,渾天儀也廣為人知。

洛下閎之後,鮮於妄人、耿中丞、張衡等人,又發展了渾天說的理論。尤其是張衡,對渾天學說作了全麵的總結,從而使渾天說最終成為一種很有影響的宇宙結構體係。張衡在他所著的《渾天儀圖注》中闡述他的觀點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複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繞地下。……天轉如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日渾天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渾天的模式可以比作是一個大雞蛋。天像彈丸那樣圓,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孤零零地居於天裏麵。乏大而地小。天表麵以下有水,天包著地,好比蛋殼裹著蛋黃一樣。天地秉氣而立,載水而行。整個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其中有一半,也就是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在地的上麵,另一半在地的下麵。天的轉動就像車輪的運轉似的,周而複始,不停地旋轉。因為天是球形的,所以稱為渾天,也就是球天。

張衡不僅在理論上對渾天說作了係統的說明,還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製作了“水運渾天儀”。來形象地表述他的渾天思想。

很顯然,以張衡為代表的這種“渾天說”宇宙理論,較“蓋天說”的宇宙理論,有了長足的進步。它認識到地球是圓球形的,而且根據這一理論,還可以解釋日食、月食等現象,還能預知日食、月食的日期、時刻。正是由於渾天說的這些進步性,自它萌芽以後,便很快地被天文學家們所接受,成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宇宙理論,從漢代到明代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在天文學界占著統治地位。有趣的是,有些原本主張“蓋天說’飛寺人,在了解了“渾天說”的理論之後,竟也成了“渾天說”的支持者。著名文學家揚雄,就經曆了這一過程。

揚雄最初是相信“蓋天說”的。他根據蓋天說理論畫了一幅天體運行圖。結合晝夜變化和四季更替,標上度數。揚雄對他的創作很滿意。以為他的體係是比較完善的宇宙模式。可以為後代樹立起一種永恒的法則,讓人們永遠遵循著。因而,運行圖畫好後,他就很得意地把這幅圖拿給他的朋友桓譚看。

桓譚曾做過朝廷掌管漏刻的官,有機會接觸到宮中保存的渾天儀,對渾天說持相信的態度。所以,他一看到揚雄的天體運行圖,便中肯地指出蓋天說的不足。但卻沒能說服揚雄。直到後來的一天,揚雄才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

這一天,揚雄和桓譚都在皇宮門外等待皇帝的召見。他們倆坐在白虎殿的東廂房前走廊下曬太陽,還邊曬邊聊著天。聊著聊著,話題便轉到宇宙理論上來了。揚雄滔滔不絕地說他的蓋天理論,桓譚卻仍然不同意他的觀點。兩個人爭論了半天,誰都不肯放棄自己的主張。

過了一會兒,日光移走了,兩人曬不著太陽了。見此情景,桓譚對揚雄道:“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影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桓譚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如果像圓蓋那樣旋轉,日頭隨著向西行走,那麼,這時光應當還照著這廊下,然後才慢慢向東移去。可是現在卻不是這樣,而跟渾天家的說法相應。

這“現場說法”還真有說服力,揚雄終於明白了渾天說的道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後來,他不僅銷毀了自己所畫的天體運行圖,還宣傳渾天說的主張。說渾天理論極其精密,能完全與天象相吻合,而蓋天說則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

應該說,渾天說遠比蓋天說更接近宇宙結構的真實,但它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比如,它把地球看作是天地的中心,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渾天說的一些說法,也解釋不通。就拿“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句話來說吧,那附著在天體內壁,隨天球繞地球旋轉的日月星辰,當它們運轉到地平線以下之後,又怎樣從水裏通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