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天會塌地會陷嗎——宣夜說(1 / 1)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宇宙理論中,除了“蓋天說”和“渾天說”外。還有“宣夜說”。這“宣夜"二字是什麼意思呢?清代天文學家鄒伯奇說:“宣勞午夜,斯為談天家之宣夜乎?”原來,“宣夜”是說天文學家們觀測星辰常常搞到深更半夜還不睡覺。由此可知,宣夜說,就是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日月星辰的實踐中所得出的一種理論。

“宣夜說”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但直到東漢的郤萌,才對它作了係統的總結和明確的表述。宣夜說認為,天是沒有固定形質的,日月星辰都是自由自在地飄浮在無邊無際的氣之中,而日月星辰本身,也是一種氣的積聚。關於這一點,《晉書·天文誌》有段記載,說得挺明白、挺詳細。書中說:“宣夜學派的著作都已散失掉了,但東漢的秘書郎郤葫,在他的著作中還記有先前那些學者們所傳授的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天是沒有固定形質的。當我們抬頭仰望時,隻見它無限高遠,無邊無際。因為人的眼睛視力有限,所以,遠遠望去,天空呈深藍色。這就像我們遠眺黃山,黃山顯出的都是青色一樣;也像我們俯瞰萬丈深穀,深穀顯出的都是黝黑一樣。其實,青色並不是黃山的本色,黝黑也不是深穀的原色。

“日月星辰自然地浮動在虛空中。它們或行或止,全是氣的作用。因此,日月及五星等七個發光體,時隱時現,或進或退,隱現無常,進退不同,都是由於它們不是固定在任何基礎上的,所以,它們的運動才變化多端。

“然而,在各種變化的天體中,極星的位置總是固定不動的,北鬥七星從來不像其他星體那樣,沉沒於西方地平線下。七個發光體都朝東方移動,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則運行十三度。它們的速度都是由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這表明,它們都沒有附著在任何物體上。因為若是它們都固定在天體上的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自古以來,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天文學家們,無不認為天是一個帶有硬殼的東西。中國的女媧補天神話,便是這種認識的反映。希臘亞裏士多德一托勒密體係,也是以一個綴滿恒星的“天球”作為宇宙的疆界。就連波蘭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雖然否定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體係,但也保留著一個綴滿恒星的硬殼作為宇宙的範圍。而宣夜說,卻打破了這種關於天體有形質的觀念,向人們展示了宇宙無限論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理論。難怪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讚譽道:

“這種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的確都毫不遜色。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同心水晶球概念,曾束縛歐洲天文思想一千多年。中國這種在無限的空間飄浮著稀疏的天體的看法,要比歐洲的水晶球概念先進得多。”

然而,這種進步的宇宙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如果不是郤萌,這種宇宙理論不知還要沉寂多少年,甚至還可能湮沒於世。郤萌以後,“宣夜說"理論又得到了發展,並有了很大的突破。三國著名的宣夜說學者楊泉,在他的名著《物理論》中,便進一步闡述道:天,是由元氣組成的,沒有其他的物質。地有形狀而天沒有形狀。這就像煙跟灰一樣,灰在下有形,煙在上無形。

在“宣夜說”發展的過程中,還流傳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就是“杞人憂天”:說是有個杞國人,總是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進去。為此,他茶不思、飯不想,就連睡覺也不安心,終日無所事事。他的朋友害怕他憂慮成疾,就去勸他說:“天,是氣體積聚而成的,沒有哪一個地方沒有氣。我們呼吸運動,無不同氣打交道。每日每時又都生活在天中,為什麼要擔心天要塌地要陷呢?”

杞國人聽了這話,更害怕了,忙問道:“天如果真的是氣體構成的,日月星辰不就要掉下來嗎?”

朋友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構成的,隻是它們能發光罷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打傷什麼的。”

杞國人又問:“那麼地會塌陷嗎?”

朋友回答道:“地,是土塊積合起來的,四麵八方都充塞得嚴嚴實實,可以說是無處不有。你每天都在地麵上活動,為什麼還要擔心它塌陷呢?”

杞國人聽了這話,不再憂天了,心情愉快起來。而他的朋友,見勸說奏效,也很高興。

“宣夜說”在人類天文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但由於當時社會曆史條件的局限性,它也有許多缺憾,比如,宣夜說學者還不能認識到天體的運動是由萬有引力及電磁力等因素所決定的,而把它歸之於無的“氣”的作用。盡管如此,它仍然不失為一種具有科學價值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