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用鍾表計時,古時候沒有鍾表,人們用什麼計時呢?
請別為古人擔心,他們也自有獨特的計時儀器:
日晷。這是一種利用太陽的射影來測報時間的計時器。
說起這日晷,來源還滿有意思的,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咱們的老祖宗在和大自然的相處中,偶然發現,隨著太陽的移動,樹影的位置和長短也在變化著,而且變化得很有規律: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離地麵很近,這時的樹影朝西,而且顯得特別長;中午,太陽在正空中高懸,這時的樹影朝北,而且顯得非常短;傍晚,太陽向西方緩緩落下,待它離地麵不高的位置時,樹影朝東,而且也是長長的。
這個規律的發現,讓老祖宗們大大高興了一陣子,他們說:“這回可找到測報時間的方法了!”於是,他們找了些石塊,把名塊放在樹旁,當樹影移動到某塊石頭上時,就知道是什麼時刻了。
這種方法試用了一段時間後,老祖宗們便不滿意了:“樹影投到地上黑糊糊一大片,實在不好把握具體的時間。這樣吧,弄個木棍替代樹木,豈不是更好?”
這一天,老祖宗們砍了一根直木棍,把它直插在地上,用它來代替樹木。還甭說,這木棍真比樹木好用,它的影子又細又長,投在地麵的石頭上,界線清楚極了,測的時間也比過去準確了許多。
這便是原始的日晷。
這原始的日晷又用了若幹年,老祖宗的後人們,還是咱們的老祖宗又覺得計時的“儀器”太不方便了。他們抱怨說:“這古人可真笨,又是木棍又是石頭的,用起來太麻煩了,而且又麼粗糙簡陋。瞧我們的!”
就這樣,一種小巧靈便的日晷便誕生了。
這種日晷有一個底盤,底盤的邊緣刻劃標誌時間的線條,有的是鑽的小孔,這劃著線條或鑽著小孔的底盤叫針盤;針盤中安放著一個豎著的指針。在陽光下,指針便映出投影,而且會隨著太陽的不同位置有規律地變化著。人們隻要看指針的影子投落在針盤的哪個線條或小孔上,就能知道準確的時間了。
現存中國最早的日晷,是1897年在內蒙的托克托城出土的一個石製日晷,收藏在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內。據專家考證,這石製日晷是西漢時期的製品。
日晷雖然使用方便,指示的時間也很精確,但它卻受到陽光這一條件的限製。沒有陽光的時候,例如.晚上或陰天,日晷就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了。
漏壺。是以漏壺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時刻的記時器。
漏壺一般由銅製成,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遠,至少在夏、商時期就已開始使用了。
早期的漏壺叫“沉箭壺”。它是這樣製作的:在壺的底部鑽一個小孔,壺的中間豎著一根標有刻度的箭杆。使用時,把壺裏裝滿水。隨著壺裏的水慢慢地從小孔裏往下滴漏,壺裏的水平麵也逐漸地下降,箭杆露出水麵的部分則越來越長。古人就用箭杆露出水麵的長度來計算時間,水麵上箭杆土的刻度就表示時間數字。
沉箭壺的製作方法不難,但缺點卻很明顯。壺裏的水位高時,壓力大,水漏得快;水位低時,壓力小,水漏得很慢。這漏速不均勻,記時便不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