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別具一格的計時器——日晷·漏壺·盂漏(2 / 2)

於是,聰明的古人又發明了“浮箭壺”。這浮箭壺的製作有些複雜:在不同高度上放置三個漏壺,然後在它們的下麵再放一個接水壺,有刻度的箭杆便放在這個接水壺中。使用時,最上麵的漏壺裏的水先滴入中間壺裏,中間壺裏的水又滴入下麵的壺裏,而下麵壺裏的水則滴入接水壺中。隨著接水壺內水平麵的升高,箭杆便逐漸上升,人們看箭杆上的刻度,就能知道具體的時間了。

漏壺的製造,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我國在世界上是頭一份。西方的水地鍾和漏壺的功用一樣,它是雅典法庭用來限製發言人的發言時間的。公元前159年傳到羅馬,現在雅典還存有這種遺製。但它的製造比我國的漏壺晚得多,據說它是公元前400年柏拉圖時代的產物。當然,它的使用也不如咱們的漏壺普遍。

機械計時器。我國最早的機械計時器,隸屬於天文儀器。例如,唐朝梁令瓚等人發明的“開元水運渾天儀”,北宋蘇頌等人製造的“水運儀象台”等,都包含有“機械計時器”。在這些機械計時器中,已采用了頗為複雜的齒輪係統。尤其是蘇頌水運儀象台中報時裝置

裏的機械擒縱器,與現代鍾表裏的關鍵機件——錨狀擒縱器,作用非常相似。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便認為它“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蘇頌的報時裝置雖然很是先進,但它仍是天文儀器的一部分。第一個把機械計時器從天文儀器中分離

出來的,是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他製造的“七寶燈漏”,以水做動力,采用了齒輪係統和凸輪機構,能自動報時,還飾有可以按時自動跳躍的動物模型。其工藝水平大大超越了前人。這架“七寶燈漏”陳設在皇宮的大明殿內,頗受當朝皇上忽必烈的賞識。

郭守敬之後,到明代初年,能工巧匠詹希元又創造發明了“五輪沙漏”機械計時器。顧名思義,五輪沙漏以流沙為動力,來驅動齒輪運轉。這種計時器不受氣候影響,克服了水漏的不足,但由於沙粒本身很難均勻,因而不如流水那樣能均勻地流動,準確性較水漏要差一點。

在我國古代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除了前麵我們介紹的日晷、漏壺等計時儀器外,民間還流傳有許多簡單而實用的計時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盂漏”和“更香”。

盂漏,據說是唐朝的一個和尚發明的。製造使用原理很簡單:在一個銅盂的底部穿一個小洞,把它放在水麵上,水從洞中湧入盂裏,盂裏的水滿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沉下去。於是,取出盂,倒掉水,再重複使用。銅盂的大小重量是有一定規格的,一般一個時辰沉浮一次。

更香,其實就是在我們平常用的香做出刻度,來計量時間。為了使更香的實用性更大,人們把香做得很長,並盤旋成各種形狀,有的能連續燃燒十幾天。有趣的是,有人還用更香做“鬧鍾”。他們在更香的某時某刻的地方懸掛一個小金屬球,當香燒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金屬球便會掉到接在下麵的金屬盤子裏。那清脆的響聲便提醒人們到了某時某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