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不同凡響的氣象觀測儀器——測風儀·雨量器·濕度計(1 / 2)

現代最先進的氣象預報工具是“氣象衛星”。它可以準確地對大範圍的天氣形勢進行分析、預報。那麼,古代是依靠什麼工具來預報氣象的呢?

同學們知道,咱們中國古代氣象成就卓著。這原因之一,便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較早地發明創造了許多觀測氣象的儀器。用這些儀器,古人不僅可以測風、測雨,還可以測濕度。

殷商的時候,每當帝王和奴隸主外出狩獵或巡遊之前,人們總會看到在宮門或宮寨前,有人舉著個上麵飄著帶狀旗子的木杆,站在那裏觀望。說出來同學們可能不信,這個人手裏舉著的東西,便是咱們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工具——“測風儀”。別看這測風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但在那年頭能創造發明出它來,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哩。靠著這“測風儀”,殷商的人們知道風從哪個方向來,從而決定該到那兒狩獵。

這旗子測風儀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古人又發明創造出一種測風儀,稱為“統”。這種測風儀,就是把雞毛綁在高木杆頂上,來測風向。雞毛的重量最初是五兩至八兩不等,後來都用五兩。因為這,“統”又稱“五兩”。這種名為“統”的測風儀,產生的年代也很早,有人說在殷商後期就已開始使用,自此以後便廣為流行。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根據的。《淮南子·齊俗訓》曾談到,鯇見到風,一刻也不能平靜,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在為《淮南子》作注時說:統,是測風的儀器,楚國人稱它為“五兩”。唐朝的大詩人們,在他們的中,也多次提到“五兩”測風儀。

王維在《送宇文太守赴宣城》一詩中說:何處寄相思?南風吹五兩。

劉禹錫在《淮陰行》中也寫道:好日起檣竿,烏風驚五兩。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帶狀旗子”也好,“雞毛鯇”也罷,都不能稱為“儀器”,它們隻不過是一種簡易的測風工具。因為儀器,是科學技術上用於實驗、觀測、計量、檢驗、繪圖等的比較精密的器具或裝置。但漢代創造發明的“相風鳥”,則可以稱得上是測風儀器了。相風鳥,有的用木刻,有的用銅製。東漢時,在長安(今西安)西北郊國家設立的天象觀測台——靈台上,便裝有銅製的相風鳥。

上麵我們所說的“帶狀旗子”、“纜”和“相風鳥”,主要都是用來觀測風向的。那麼,對於風的性質和風的等級,古人是否也注意到了呢?回答是肯定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便把向上吹的風,叫“飆風”、“扶搖風”,把向下吹的風,稱“頹風”、“焚輪風”。西漢時,還對風力的大小作了一些劃分:董仲舒《雨苞對》中說:“太平之世,飆不鳴條。”所謂不鳴條,就是風力不大,沒到吹樹枝發聲的程度。但在這時候,還沒有對風的等級做出完整的劃分。到了唐朝,則定出了八個風力等級。這從唐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所著的《乙巳占·占風遠近法》中可以得知。書中說:“凡風動,初遲後疾,其來遠;初急後緩,其發近。凡風動葉十星,鳴條百裏,搖枝二.百裏,墮葉三百裏,折小枝四百裏,折大枝五百裏。一雲:折木飛砂石千裏,或雲伐木施千裏;又雲:折木千裏,拔木樹及根五千裏。”李淳風的這段話,說的就是風力的八個等級: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砂石,八級連根拔大樹。如果再加上“無風”與“和風”,則共為十級。

不難看出,這些風力等級的判定,是以樹的動態作標準的,沒有用測風速的儀器來測定的。從現有的資料看,那時候還沒有使用測風速儀器的記載。盡管如此,這種以樹的動態為標準的測風力法,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空前的,並為後世留下了可貴的經驗。即使是現在,人們在描述風級時,也以樹的動態情況為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