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不同凡響的氣象觀測儀器——測風儀·雨量器·濕度計(2 / 2)

而在國外,直到我國唐朝的“風力等級表”出現一千多年後,1805年,英國才有“蒲福風力等級表"。蒲福風力等級表分為十二級,加上零級是十三級:零級靜煙直上;一級煙能表示方向,樹葉略有搖動;二級人臉感覺有風,樹葉有微響;三級樹葉和小細枝搖動不息;四級地麵上的塵土和紙張能被吹起,小樹枝搖動;五級小樹搖動;六級大樹枝搖動,電線呼呼作響;七級大樹身整個兒搖動,迎風步行不便;八級小樹枝折斷,迎風步行困難;九級大樹枝能被折毀,房屋瓦會被吹落;十級能把樹木連根拔起,或把建築物摧毀;十一級與十二級陸地上都很少見,有則災害甚大。

盡管這蒲福風力等級表後來為全世界所通用,但我國唐朝勞動人民的開創之功,還是不可磨滅的。

除測風儀器外,我國在宋代還出現了“雨量器”,並懂得用尺寸來量雨。秦九韶是南宋著名的數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名叫《數學九章》。在這部數學巨著中,有四道算題是計算“天池”、“圓罌”、“峻積”、“竹器”等“雨量器”的降水量的。不過,宋時的“雨量器”還是代用品,沒有統一的型製。我國標準化的雨量器產生在明代。公元1425年,明朝廷統一製造了一批高一尺五寸,直徑為七寸的雨量器,分發到全國各地,以供各州縣上報雨情之用。而在歐洲,直到十七世紀,才開始使用雨量器。

我們知道,用尺寸來量雨的概念,是宋朝時候提出來的。但《西遊記》的作者,明朝的吳承恩老先生,卻為此鬧了點“笑話”。在他的名著《西遊記》第十回中,他寫道:涇河龍王與神算先生打賭,把本來應該降在長安的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雨水,克扣了三寸八點,結果上了剮龍台。神話當然不必真實,可這“三尺三寸”雨也太那個了。要知道,這三尺三寸雨,就是1100多毫米的降水量,它要是在兩個時辰(4個小時)內降下來,足可以使當時的長安成為“水下龍宮”。再說,唐朝的時候,還不懂得用長度來表示雨量。

關於濕度儀器,我國的發明年代也很早。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天官書》中.就詳細地記有用土和炭來測濕度的資料。《淮南子》、《後漢書》等漿籍,也有這方麵的記載。書中還解釋說“幹燥則炭比土輕,潮濕則炭比土重”。到宋代時,人們不僅用土和炭來測濕度,還通過觀測濕度來預報天氣。方法是:稱出輕重相等的土和炭,把它們懸掛在屋裏。天要下雨時,則炭重;天放晴時,則炭輕。

這種土炭測量工具雖然簡陋,但卻開了我國製造測濕儀器的先河。清朝年間.民間青年黃履莊製成的“驗燥濕器”,則標誌著我國測濕儀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燥濕器是用鹿腸線製作而成。它是這樣製造和工作的:取一根長二尺、厚一分的鹿腸線,把它的上端緊夾在一個架子的頂部,而在它的下方連一個指針,指針做成魚、龍形狀。在架子底部有一個水平圓盤。當空氣幹燥時,鹿腸線就收縮,指針在圓盤上左轉;當空氣潮濕時,鹿腸線便伸長,指針在圓盤上右轉。這種燥濕器與現今氣象台站所使用的毛發濕度表的構造和原理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