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遠古夏季的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陰雲密布。轉瞬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居住在茅草棚子裏的人們,嚇得縮成一團。他們跪在地上,仰望著天空,虔誠地祈禱著:
“慈悲仁愛的老天爺呀,不要再刮風了,不要再打雷了,保佑我們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吧,我們一定會報答您的!”
看了這段模擬的場景,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可笑:這古人真是幼稚。刮風、下雨、打雷,本是自然現象,跟老天爺有什麼關係,求他保佑有什麼用?當然,你的看法沒有錯,但你也不能用現代的眼光來苛求古人。科學發展到今天,就是從古人的幼稚走向今人的成熟的。然而,盡管幼稚。卻仍然包含著進步的成份。現在,就讓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樣“幼稚”地看待這些自然現象的吧!
雲雨是最常見的天氣現象,古人是怎樣解釋它的形成的呢?
先是有神話說,在很久以前的神農時代,有個叫赤鬆子的人。他神通廣大,隻要是他想做的事,沒有辦不成的。那時候,天空從不下雨,幹得厲害。赤鬆子便準備把地上的河水弄到空中去灑一灑。為此,他素食了多日,又服了許多水晶。終於有一天,他成了仙,被天神爺封為“雨師”。
成為“雨師"的赤鬆子,本事更大了。他經常左手拿著個盆,裏麵放著一條小白龍,到河裏吸水。待吸得差不多時,他便騰上雲頭,用右手抓起小白龍,讓它把吸的水吐出來。於是天就下了雨。後來,赤鬆子本人也能變化成一條龍,隨風雨上下。
很顯然,這神話是說,雨是赤鬆子顯神通灑的河水。但這說法古人自己就不信服,於是。便有了其他的看法: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出自地氣,雲出自天氣。”這意思是說,一種名叫“氣”的物質,充塞在自然界中,它上升時形成雲,下降時形成雨。
這種解釋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隻不過解釋者不明白“氣"的本質,不曉得“水汽”的概念,而將水汽籠統地歸結為“氣”罷了。
《黃帝內經·素問》最遲也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在那時就有這種見解,也是難能可貴的。
到東漢王充時,對雲雨的認識就更進了一步。他在《論衡》中指出:“雲和雨是同一種東西,水蒸發便成為雲,雲凝聚便變成雨,或者還可以凝聚而成為露。”他還說:“有雲霧就表示雨即將到來。在夏季雲霧變成露,在冬季則變為霜。天暖的時候就下雨,天冷的時候則下雪。雨、露、霜都是從地上產生的,而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
古人不僅解釋雲雨的成因,還總結出雨水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經驗。有幾首《春夏秋冬論雨歌》說:
春甲子雨,赤旱千裏。
夏甲子雨,撐船入市。
秋甲子雨,禾苗生耳。
冬甲子雨,雪飛千裏。
春雨陽陽,無雨下秋。
夏雨陽陽,旱死禾娘。
秋雨陽陽,曬穀上倉。
冬雨陽陽,無雪無霜。
春己卯風,桃粒一場空。
夏己卯風,田地一場空。
秋己卯風,十個牛欄九個空。
冬己卯風,六畜又遭瘟。
古人對雷電現象也有看法。他們傳說道,從前,有夫婦兩人,得道上天,做了雷公電母。雷公長著人的頭,龍的身子。他吃飽了喝足了,一高興,就拍打著他的肚皮玩耍。他一拍肚皮,就放出一個屁,這個屁,便是一個響雷。電母也就是閃電娘娘,她長得不漂亮,頭發豎著,皮膚紅紅的,但她對丈夫雷公,卻是一片忠心,隻要丈夫一拍肚皮,她就拿著兩麵鏡子,給丈夫舞蹈,讓丈夫高興。於是,雷鳴閃電總是相繼發生。
又有人說,隆隆的雷聲,是天神發怒的聲音,就像人生氣時大喘氣一樣;而耀眼的閃電,則是天神眨眼放出的光。如果有人犯有隱秘的罪惡,天神知道了,就會用喘氣的力量把他擊死,而劈樹毀屋,則是天神派龍出來做事。
然而,一些有識之士卻不讚同這種說法,東漢的王充就指出:
“這些說法都是荒謬的。雷是由一種特殊的能量(氣)和一種特殊的聲音產生的。它既劈樹毀屋,同時又擊死人。這兩種情況都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的。我們怎麼能把劈樹毀屋推到龍的身上,而把雷電擊人說成是上天在懲罰隱秘的罪惡呢?
“其實,雷是太陽的陽氣的爆炸。請看下麵的事實:正月陽氣開始上升,我們就能夠聽到雷聲;五月陽氣強盛,雷就持久而猛烈;秋冬陽氣衰退,雷聲便變得微弱了。夏季,陽氣處於支配地位,陰氣不服,同它抗爭。結果,陽氣陰氣就會發生碰撞,產生摩擦,以致爆炸和激射。這爆炸和激射是很有危險性的,人在樹下或在屋裏,也許純屬於偶然而被雷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