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沈括對氣象科學的貢獻——彩虹·海市蜃樓·龍卷風(1 / 2)

我們在前麵介紹了沈括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其實,不獨天文曆法,作為百科式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為氣象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觀察資料和科學經驗。

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l075年),沈括作了朝廷的使者,與同僚們一道前往契丹。待一行人走到契丹最北邊的黑水境內的永安山下時,他們搭起了帳篷,準備在那兒宿營。當時、剛好雨過天晴,隻見一條彩彩虹下垂到帳篷前的山澗中。一向注意觀察的沈括,自然不會放過這難得的機會。他想起了民間流傳的“彩虹能下到溪澗飲水”的話,便準備驗證一下。於是,便跟幾個同僚前往山澗旁觀看。

在山澗旁,他們發現,彩彩虹的兩頭都下到了澗裏。為了獲得更多的觀察資料,沈括讓人過澗去,隔著彩虹麵對麵站著。山澗兩旁的人相距幾丈遠,中間好像隔著一層輕紗。此時,正值傍晚,因而,沈括從西向東能夠看到彩虹,而過去的人,從東向西望,則由於太陽晃眼,什麼也看不見。

過了好久,隻見彩彩虹慢慢東移,最後越過山遠去。

看了彩彩虹出現和消失的全過程以後,沈括感慨地說:“人們傳說彩虹能下到溪澗飲水,看來真的是這樣。”後來,他把觀察到的情況記了下來,並指出,彩虹的位置和太陽相對,傍晚的彩虹出現在東方,須在一定的位置觀察。他還引用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科學家孫彥先的話,解釋彩彩虹的成因說:“彩虹是雨中太陽的影子,太陽照雨,就會有彩虹出現。”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沈括不僅親自觀察了彩彩虹,對它作了描述,還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彩虹的位置與太陽相對,肯定了孫彥先對彩虹成因的解釋。應該說,沈括的見解是正確的,而孫彥先的解釋也是基本上符合真實的。沈括的見解和引用,為後人留下不可多得的經驗和史料,在氣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歐洲,13世紀時,英國著名科學家培根也說,彩虹是由太陽照射雨滴反映在空中而形成的,但他這一觀點的提出,要比孫彥先晚了大約二百年。

我們說孫彥先對彩彩虹成因的解釋是基本上符合真實的。那麼,彩彩虹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一科學之謎,直到l7世紀,才有了較為嚴密的答案:彩虹是陽光照射在空中的大水滴上,經折射、分光、全反射、再折射而形成的,而且是隻在太陽高度角較低的情況下才能形成。

盡管沈括引用孫彥先的學說來解釋彩虹的成因,而且這個解釋還沒有現代的解釋精密,但在九百多年前便能持有這樣的見解,無疑是很有價值的。尤其是彩虹與太陽的位置問題,更是極有見識。

沈括不僅對彩虹進行了觀察,還對海市蜃樓現象進行了調查、記錄。他說:登州(今山東蓬萊、棲霞縣以東一帶)的海麵上,時常有雲氣,像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等等,一一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這叫做“海市”。有人說,這是蛟龍吐出的雲氣結成的。我覺得不是這樣。歐陽修曾出使河朔,途經高唐縣,夜裏在驛舍中,聽見有“鬼神”從空中經過,車馬人畜的聲音,都可以分辨清楚。他說得很詳細,我在這裏就不再多說了。我為此訪問過當地的老人,他們說:“二十年前,白天也出現過這種情況,還清晰地看到了人和物”。當地人也稱它為“海市”。這與登州所見到的大致是相似的。

我們知道,海市蜃樓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它是在大氣密度分布有很大差異的情況下,光線經過大氣折射和全反射的綜合結果。說得再通俗點,就是光線“拐彎”造成的幻景。這種現象在海上或沙漠中比較容易見到。古代科學不是太發達,人們不知道是這麼一回事,便說它是一種叫蜃的龍吞雲吐霧製造出、來的。沈括雖然也沒有給海市蜃樓的成因以科學的解釋,但他否定了海市的形成是“蛟蜃之氣所為”的舊觀點,並聯係歐陽修在高唐縣所聞,推論這海市蜃樓不僅出現在海濱,而且陸地上也會發生,同時,他跡斷定這兩種“海市”是大致相似的一種事物。從這種意義上講,沈括的記述則是有著科學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