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物候學發展最早的國家。那麼,什麼是物候呢?咱們暫不忙說它的定義,先來看一首《四時詞》:
春詞:
我愛春,春光好,山嘴吐晴煙,牆頭帶芳草。黃鸝罵杏花,惹得遊蜂鬧。海棠零落牡丹愁,隻恐韶華容易老。
夏詞:
我愛夏,夏日長,玉戰棋聲脆,竹搖扇影涼。薰風寶奇貨,滿路芰荷香。蟬在綠楊深處噪,也須回首顧螳螂。
秋詞:
我愛秋,秋思苦,籬菊憶陶潛,征鴻叫蘇武。落葉覆蒼苔,無風自起舞。紛紛杜燕別東翁.,舊巢還等來年補。
冬詞:
我愛冬,冬日閑。煎茶溶雪水,倚杖著冰山。莫唱征夷曲,將軍夜度關。若個漁翁堪入畫,一蓑披得凍雲還。
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在這組詞中,詞作者不僅寫出了人在四季裏的情緒、活動,還寫出了自然景象和動植物的生態變化:春季,山嘴起雲霧,牆頭芳草綠,黃鸝鳴,遊蜂鬧早春杏花開,晚春海棠牡丹凋。夏季,風起東南,荷花飄香,綠楊林中蟬叫。秋季,菊花開,落葉黃,鴻雁高呼,候燕南翔。冬季,雪蓋山頭,大河冰封,漁翁獨釣寒江。
像這種與氣候有關係的生物周期性現象,便是人們所說的物候。
“物候"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簡文帝的《晚春賦》中:“嗟時序之回斡,歎物候之推移。”但人們對物候的觀察研究,則開始於人類社會初期、農牧業生產出現之時。當時,由於古天文學還沒有建立,而農業的播種、耕耘、收獲,牲畜的繁殖生息,又跟時令有密切的關係,因而,古人們便靠觀察和研究物候,來確定季節,把握時令,為農業生產服務。
同學們對“年"這個詞並不陌生,幾乎每天都要用到它。這“年”,便是古人觀察研究物候的產物。“年’’在甲骨文中的字形象一個側身的人頭上有一把禾。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這部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中,解釋“年”字說:“年,穀熟也。"後來,清代的段玉裁,為《說文解字》作注時,又進一步闡釋道:“年者,取禾一熟也。”從這兩位大師的注解中,我們可以得知,原來,“年”這個實際上由地球繞太陽公轉造成的時間單位,最早竟是從稻穀成熟,也就是物候變化的周期得到的。如今,《現代漢語》等詞典把它收在“難檢字表"中,而在《說文解字》等古辭書中,卻劃歸。禾”部。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個“《說文》無‘年’字"的故事:
記得我剛上大學時,一天,上古代漢語課。課上,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些課後作業,其中有一道題便是從《說文解字》中查出“年"等字的釋義。
課後9回到宿舍,幾位同學就開始做起作業來。當我做到“年’’字時,卻不知它在《說文解字》的哪一部,隻好在那兒一頁一頁地翻。正翻得煩時,就聽一位同學說:“呀!《說文解字》怎麼沒有‘年’字?”這位同學的話,馬上引起了在場的另幾位西寺共鳴。我也說道:“是呀!這《說文》裏沒‘年’字,我都查了半天了,也沒查到。”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當我們幾位在宿舍裏嚷嚷不休時,一位老師敲門走了進來。這位老師知識挺淵博,我們見到他,便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向他報告我們的“重大發現”:“《說文解字》無‘年’字”。他一聽樂了,問我們說:“你們查了哪個部首?”我們幾位麵麵相覷,誰也沒回答。他一看這情形,明白了:“嗅,我知道了,原來你們不曉得它在哪。”接著,這位老師告訴我們:“年”,《說文》收在“禾”部。它的本義是指穀物豐收。商代甲骨文便有“今歲商受年?”,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年商獲得大豐收嗎?後來,由穀熟的意思引申為年月的“年”。因為穀熟一次,就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