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文台遺址
中國最早的天文台遺址,是偃師天文台遺址。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師縣大郊寨村,發現了一個又高又大的夯土台。據專家考證,這是東漢時期國家天文台所在地,也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台遺址。該天文台修建於東漢中元元年,也就是公元56年,當時稱為“靈台”。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這裏是天文人才薈萃之地,著名的科學家張衡便在這裏主持過天象的測量和研究工作,並創製出“渾天儀”和“侯風地動儀”。他的不朽的天文巨著《靈憲》也是在此地誕生的。
最早的曆書
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曆法書,是《太初曆》。該曆由西漢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根據天象實測和長期的天文記錄編撰而成。自太初元年(前104年)至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共實行了187年。
最大的一部曆書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曆書,是《崇禎曆書》。該曆書是明崇禎初期(公元l629—1634年)由徐光啟、李天經等主持編譯的一部係統介紹歐洲天文曆法的叢書。共計46種137卷。內容包括天文理論、天文表、天文數學、天文儀器和中西度量換算表等。其中天文學理論占全書的/3。這套叢書編成後,明末沒有頒行,入清後被改編為《西洋新法曆書》。
最早使用的陽曆
宋代科學家沈括曾發明了《十二氣曆》,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陽曆。但它卻沒能投入使用。中國最早頒布使用的陽曆,是太平天國的“天曆”。這種曆法與《十二氣曆》一樣,大月31天,小月30天。用幹支紀年、月、日,不設閏年,不計朔望。
最早的雲圖集
中國現存最早的雲圖集,是《白猿獻三光圖》。該圖集是14世紀中葉繪製的,現存l32幅圖。在國外,直到l879年,歐洲才有l6幅雲圖,這比我國晚了五百多年。
最早的物候實察記錄
中國現存最早的物候實察記錄,是《庚子·辛醜日記》。這部日記的作者,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他記載了從淳熙七年(公元)180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淳熙八年(公元ll81年)觀察到的物候情況。主要內容有臘梅、櫻桃、杏樹、桃樹、紫荊、李樹、梨樹、海棠、薔薇、蜀葵、萱草、芙蓉、菊花等20多種植物開花的時間,以及首次聽到春禽、秋蟲嗚叫的時間等。
最早的天氣諺語專書
中國最早的天氣諺語專書,是唐朝黃子發編寫的《相雨書》。書中共收集諺語169條。其中許多經驗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最古的漏壺
中國現存最古的漏壺,是“廣州漏壺”。該漏壺是元朝廷佑三年(公元l316年.)製造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整套漏壺由四個壺組成,上三壺底角部有小孔,有銅管接著,壺裏的水順次遞注到箭壺裏,箭壺有蓋,蓋中穿有浮箭,箭麵刻有時刻分數。浮箭為銅製,隨水的高下而上浮水麵。
最古老的氣象歌謠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氣象歌謠,是《卿雲歌》和《南風歌》。這兩首歌謠收存在清朝鹹豐年間杜文瀾輯錄的《古謠諺》中,為舜禪讓禹之前的作品。《卿雲歌》是一位含政治性的頌歌,但也與氣象有關係。歌詞是:“卿雲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南風歌》的歌詞是:“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現存唯一的傣文天文碑刻
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大孟籠鄉,存有傣曆1162年6月1日(公元l801年3月16日)重建佛寺時所立的一座石碑。在這塊石碑的碑首刻有日、月、五星、羅喉、計都等九曜所在位置的四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