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琴流星雨紀事
中國史誌有許多流星雨紀事,而《左傳·魯莊公七年》所記的流星雨,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流星雨紀事。該書稱:“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據天文學家推論,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為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古人所載的星隕如雨,是指“天琴流星雨”現象。
最早記載星座星數的著作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星座星數的著作,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天官書》。它含有星座91個,共五百多星。它用星座來比擬人間社會的組織,因而附以帝王將相、百官人物、土地宮室、器件生物等名稱,並把天空分為中官、東官、南官、西官、北官等五官。中官含紫微、太微、天市等三垣,其他四官含二十八宿。
最早發現歲差的人
晉成帝時代(公元330年前後)的虞喜,是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虞喜以前,中國的天文學家們不知道歲差現象,天周和歲周不分,以為太陽從今年冬至環行一周天,到明年冬至,就是一周歲。虞喜把古代星宿位置跟他當時的星宿位置相比較,發現它們的位置不同。因而,他悟到.太陽的一周天.並非就是冬至一周歲,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於是,虞喜便把它們給分開了。虞喜還解釋說,太陽從今年冬至環行一周天,到明年冬至的時候,還不能回到原點。虞喜發現的這種現象,就叫做歲差,古代又稱“恒星東行”或“節氣西退”。
最早用歲差來推算曆法的人
中國古代最早用歲差來推算曆法的人,是著名的科學家祖衝之。祖衝之以前,虞喜雖然發現了歲差現象,但卻沒有用它來製定曆法,是祖衝之首開此例,從而使恒星年和太陽年才有了分別。最早發現蒙氣差的人
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發現蒙氣差的人,是晉朝的薑岌。我們知道。光線通過空氣便曲折,所以,星的視高度常常比真高度大,這個差,就a4做“蒙氣差”。越接近地麵,這差越大,漸高漸小,到了天空,沒有蒙氣差。薑岌最早發現了這一現象,並給予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而在歐洲,直到16世紀,才知道這蒙氣差。
最早的中西合璧天文圖
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西合璧天文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的.彩繪星圖。該圖是考古工作者於l971年在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裏村的一座仿木結構和磚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它以中國的二十八宿為主,吸取了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有趣的是,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在這幅星圖裏,已經是中國化了的。巴比倫的雙子宮,用兩幼童坐地,一幼童手持弓箭來表現,而該星圖的雙子宮,則用身穿中國古代服裝的一男一女雙立像來表現。
最早的天文學專著
世界現存最早的天文學專著是中國的《五星占》。1973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的一部《五星占》,便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天文學專著。該書約八千字,內容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占文,據說是甘德所著天文書的一些內容:後一部分是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和填星(土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中運行的方位。
最早的翻造天文儀器的著作
中國最早製造天文儀器的重要著作,是宋代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該書著成於公元l092年,詳細介紹了作者在1088年創製的“水運儀象台”的構造。書中還附有60多幅透視圖或示意圖。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陳列的兩台巨型天文儀器的複製模型:渾儀和渾象,就是根據這部書的附圖和說明文字複製成功的。
現存最早的天文台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的觀星台。該觀星台位於登封縣城東南l5公裏處的告城鎮,建於元朝初年,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曆史。觀星台為磚石結構,呈覆鬥狀。整個建築由台身和石圭部分組成,台高9.46米,台兩邊築有石梯道,可登台觀星測影。台北壁中部砌有上下直通的凹槽,與台下石圭構成一組測量日影長度的圭表裝置。石圭,由36塊石板築成,全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它的作用是測量天體,所以,古人又稱它為“量天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