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燦爛的科技之星——中華天文氣象之最(1 / 3)

最早的太陽圖象

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陶器上繪有一個紅色圓心,周邊則為褐色的光芒。據考證,這個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它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太陽圖像。

最早的新星記載

殷商甲骨辭中的“七月,已巳夕豆,有新大星並火”,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新星記載。據天文學家考證,公元前1300年,七月間的“己巳"晚上,在心宿二附近,突然出現了一顆大星,亮得如發火。這一記

載距今已約3300年,比外國最早的記錄(公元前134年希臘人依巴古曾記載過新星)早1166年。

最早的超新星爆發記錄

據《後漢書·天文誌》記載,“中平二年(公元l 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竹席),五色喜怒(超新星爆發),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段記錄距今已約1800餘年,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超新星爆發記錄。

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

據《春秋》一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彗星進入北鬥。魯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專家考證,這是世界上對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西方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66年,而這次在我國的《後漢書·天文誌》中也有記載。最早發現哈雷彗星不發光的記錄

中國至少在晉朝時,就發現哈雷彗星不發光。《晉書·天文誌》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有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這段記錄,比國外要早一千多年。

最早的彗星形態圖

1973年12月,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種占卦吉凶的帛書。在這部兩千多年前的迷信著作中,有29幅畫著各種形態的彗星圖。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關於彗星形態的最早的圖

案。

最早記載的隕石

據《春秋左傳》記載:魯僖公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意思是說:公元前644年春季的一天,在宋國,從天上墜落下來五塊石頭,這是墜落的星星。這是世界最早記載的隕石。

最早采用圓、橫兩種畫法的星圖

中國流傳至今最早采用圓、橫兩種畫法的星圖,是“敦煌星圖”。這幅圖,赤道區從十二月開始,按照太陽每月所在的位置分十二段畫出,中間夾有說明文字。北極附近包括紫微垣附近的星畫成圓圖。該圖約

畫於公元8世紀初,而在圖外,晚於敦煌星圖六百餘年,才有類似的畫法。敦煌星圖有星l350顆左右,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和畫星最多的星圖。

最早的石刻星圖

世界最早石刻星圖,是中國杭州吳越王錢元}崔和他的次妃吳漢月墓中的石刻星圖。錢元藿和吳漢月是吳代十國人。錢元藿死於公元941年,吳漢月死於公元952年。l958年和l96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從他們的墓後室頂部,發掘出兩幅用筆工整的石刻星象圖。圖高8尺,寬3.5尺,上部繪有圓形星圖,下部配有簡單的說明文字。錢墓星圖現存l83顆星,實際上應有218顆,缺35顆;吳墓星圖現存l78顆星,實際上應有l89顆,缺11顆。最早記載二八宿全部名稱的天文圖。

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記載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天文圖,是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的一幅天文圖。公元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墓室。在墓室的一件黑漆衣箱蓋上,用紅漆繪有一張天文圖。該圖中心是一個象征北鬥的鬥字,圍繞鬥字,按順時針方向排列著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稱。蓋麵兩端還分別繪有頭尾方向正好相反的青龍:白虎圖像。這是迄今所發現的關於我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文字記載。

最早的獅子流星雨紀事

在立冬後五六天的半夜時分,有時會有一個流星群出現,因為它的輯射點在獅子座,所以叫“獅子流星群”。從公元902年到公元l833年間,中國以及歐洲各國諸史所載的獅子流星群,共計l3次,其中我國記載的有7次。中國最早的獅子流星雨紀事,是在公元931年10月19日至21日。它是世界上第二次的紀事。第一次紀事,西班牙魁提累說,是發生在公元90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