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養親是義務,敬愛為孝心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我們民族文化具有重人倫的特征,而倫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對父母的孝敬。自孔子始,孝德便被當作“仁之本”。“百善孝為先”,成了千百年來人們所奉行的一條道德原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朝詩人孟郊寫的這首《遊子吟》,千百年來,不知掀動過多少人對父母的敬愛、依戀之情。詩中用春天的陽光比喻母愛,用小草比喻兒女,說明做兒女的無論怎樣孝敬父母,都難以報答父母深厚的恩情。
是的,父母對兒女的恩情,是無比深厚的。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長大成人,做父母的不知傾注了多少心血。兒女小時,父母一口奶、一口飯、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兒女上學了,父母在照料兒女生活的同時,還要幫助學文化,既當家長,又當老師;兒女病了,父母東請醫,西找藥,日夜守護,萬分焦急;兒女大了,離家獨立生活,父母仍是放心不下,牽腸掛肚……
父母對兒女的恩情,又是無私的。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兒女的。父母愛兒女,沒有任何條件,完全是一種崇高的、自自然然的愛。如果有個孩子問自己的父母:“你們為什麼對我這麼好?”父母一定會撫摸著他的頭親切地說:“不為什麼,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啊!”這種完全出乎一片愛心的親情,是多麼無私啊!
父母對孩子的恩情,又是偉大的。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女上進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父母一言一行的良好影響和高尚品德的熏陶。比如,著名的儒家學者孟子,小時候上學,有一次沒等放學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見狀把織布機的杼軸搞斷,以此教導孟子:中途停學,和中途斷織一樣,半途而廢,將來不會有出息。
父母對兒女的恩情,這樣深厚,這樣無私,這樣崇高,那麼,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就是每一個人做人的起碼道德了。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尊敬老人、贍養雙親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大力提倡“孝悌”(孝,是兒女對父母的態度;悌,是弟妹對兄長的態度)。“孝”一直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規範,主要要求就是善事父母。《爾雅》說:“善事父母曰孝。”在古代,“孝”被視為最高的美德,強調“人之行莫大於孝”,“百善孝為先”;不孝,則被認為是大逆不道。
從古至今,出現過許許多多孝敬老人的感人事情。比如,有些地方至今還流傳著“臥冰求魚”的故事,說的是晉代孝子王祥,其母親病了想吃魚,時值三九寒冬,王祥便臥在冰麵上,不惜用體溫化開河麵之堅冰,以便捕到鮮魚。
漢代的孝女“緹縈救父”的故事更為感人。緹縈的父親淳於意,是當時有名的良醫。他為人耿直,不畏權勢,平民百姓看病,他盡心盡力治療,而豪門貴族逼他治病時則堅決拒絕,因而得罪了不少權貴。淳於意擔任管倉官員時,不願給權貴治病,擅離自己的職守躲避起來,觸犯了封建王法,按照刑律應當判處“肉刑”(當時的“肉刑”包括:刻肌膚、割鼻子、斬足等酷刑)。淳於意被押往京城長安去受肉刑時,他的女兒緹縈跟著囚車一起到了長安。其父入獄待刑時,她寫了一份陳情書給漢文帝:“……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複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過自新也。”漢文帝看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上書很受感動,接受了她的要求,緹縈“願入身為官婢”,其父免除肉刑,釋放回家。“緹縈救父”的故事值得稱頌,不僅因她是一個“孝女”的典型,而且還在於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弱女,能夠冒險向皇帝上書,為天下遭受同樣痛苦的犯人和其家屬呼救,此種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孝,是一種永遠不會過時的民族美德。古人把“養親必敬”作為孝道的一種規定,既要贍養雙親,使父母得以豐衣足食,又要突出“敬”字,使父母得以頤養天年。《論語·為政》載有孔子的論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孝敬父母的人,以為能養活父母就行了,而畜生中的狗和馬,也都是人飼養的。如果對父母不尊敬,那麼奉養父母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些話,說明了對待父母的“孝”,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
敬愛父母,應該做到從“敬”和“愛”中,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寬慰。舉例說,遇到父母的生日,兒女送禮物給父母,要恭恭敬敬地親手送上,並祝福他們健康長壽。兒女外出之前,要主動告訴父母去什麼地方,出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請父母不要惦念。家中遇到比較大的事情,有可能的話,在處理之前要傾聽並征求父母的意見,正確的就應采納,不正確的則要作耐心的解釋。
敬愛父母,還應該表現在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上。比如,天氣發生變化,要對老人噓寒問暖,提醒他們增減衣物。父母如果年老體弱或行動不便,兒女應親手幫助他們穿衣脫襪。結婚後不和父母同住的兒女,要經常抽空回家看望老人,親切地問候他們,並向他們述說近況,請他們放心;同時,給他們做上幾樣可口的飯菜。父母生了病,兒女更要盡心服侍,幫助尋醫找藥。父母病的時間長了,兒女照料操勞,確實很辛苦,但是,為了不使父母心中感到不安,兒女應始終保持和悅的臉色,還要經常勸慰父母,使他們樹立和疾病做鬥爭的信心和勇氣。
養親必敬,這樣方可以使父母感受到兒女尊敬他們、愛戴他們的真心誠意,感受到兒女時刻將他們記掛在心的一片親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老年生活的幸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父母能不心情舒暢、笑口常開嗎?倘若兒女隻是給錢給物,其他的一律不睬,那麼,父母即使有吃有穿有錢花,也會愁緒滿懷,了無生趣。為什麼西方有些老人生活十分優裕,然而總是鬱鬱寡歡,甚至不願意活下去呢?原因就是他們缺少精神安慰,有孤獨感和失落感,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缺點。
當然,我們提倡“養親必敬”,並不是讓青少年朋友去學封建時代“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的愚孝。我們所提倡的“養親必敬”,不是要求晚輩絕對服從長輩。在長輩麵前,晚輩完全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父母如有過錯,兒女也可以進行規勸。隻是在規勸時,要做到言語委婉,態度誠懇,使父母樂於接受。
“愛自親始”,尊敬老人不隻限於父母。
孟子倡導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愛精神,就是說,尊奉父母,也尊奉別人的父母。這種仁愛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所憧憬、所追求的目標。今天,這種精神已在神州大地上開花結果。人們不僅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孝敬備至,也對公公、婆婆、嶽父、嶽母、養父、養母體貼入微。還有許多人,悉心服侍、照料社會上沒有子女的老人,甚至把不沾親、不帶故的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奉養、愛戴如同親生父母。這表明,“養親必敬”在我們國家已經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試想,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能敬愛別人嗎?隻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夠把敬和愛的精神,推廣到別人身上。
104.程門立雪與朱子嫁女雙美談
疾學在於尊師。
——《呂氏春秋》
青少年朋友,當你揚起生活的風帆,航行在生活之海的時候,當你用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服務於人民的時候,當你捧起金燦燦的獎杯、胸前戴上閃亮亮的獎章的時候,你想過沒有,是誰交給你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是誰引導你走出混沌迷茫的原野,在你空洞洞的心田裏播下了知識的種子?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老師。是的,老師是智慧的象征,是人生的向導,老師在我們的心目中占有至高無上的位置。
如今,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數事實也說明老師對社會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我國古代十分重視老師的作用,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他從辯證的關係闡述了從師解惑的道理。柳宗元在他的《師友箴》裏也說過:“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他以從師的角度發出了不從師不能使事業成功的感歎。可見從師求學對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啊!
如今,我們的青年正處在高科技到來的時代,有許多新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有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我們的老師傳授給我們知識,像人梯一樣扶助我們攀登到科學的新高峰。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從師求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師生關係,隻有這樣,才能在文明、健康的環境裏學到更多的知識。幾千年來,在我國保持著從師尊師的優良傳統,正如《呂氏春秋》卷四《勸學》篇所說:“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疾學在於尊師。”時至今日還流傳的許多古代從師尊師的佳話,現在看來,仍值得我們青年記取、學習。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程頤的學生。他四十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尺許深。這就是成語故事“程門立雪”的由來。要從師,首先要尊師,這才是學生的本分。還有一個故事也能說明這方麵的問題。宋朝的黃斡是朱熹的學生,有一次,他去拜望朱熹,不巧朱熹外出,他就住在附近的一個小客店裏等候,兩個月裏沒脫衣服,以便老師回來馬上求見。朱熹知道了這件事後,感慨地說:“誌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還把女兒嫁給了他。現在看來,楊時與黃斡辦事有點死板,這是由於當時曆史的局限,可是從中都充分體現了學生對老師的崇敬與求知的渴望。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在古代,從師、尊師是有一定的規範的,學生必須遵循。如《禮記》上說,“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遇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就是說,和老師一塊行走,不要越過道路同別人說話,路上遇見了老師要很快地走向老師,拱手站立。老師和自己講話就回答,不和自己說話就很快地退下。還說,坐在先生旁邊時,等先生問完了話再回答,向先生提問要起立,回答先生的問題也要起立。這些規定有的近於繁文縟節,但是卻體現了一種尊師的精神,其中有的規定現在我們還在沿用。
人們常說老師是向導,也有人把老師稱作導師,這是很切合實際的。因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個時候能得到老師的指點,那麼就像迷航的船隻看到了航標燈塔一樣,能夠認準航向,鼓起風帆,乘風破浪,到達勝利的彼岸。如今我們的學校基本上具備了良好的教學條件,有完善齊全的教學設備,有各種學科的教師為我們傳授專業知識。可是由於條件優越了,有的同學忽視了尊師的重要性。有的不按時到校聽課,有的上課不注意聽講,有的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講解百般挑剔,或抓住老師的某一點缺欠進行嗤笑。這些都破壞了師生之間的關係,甚至傷害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這些做法,都有悖於從師必尊的傳統美德,是應該堅決予以糾正的。
從師無長少,虛心要為本。有的青年認為自己學的東西不少了,可以不去拜老師了。豈不知世上千百行工作,行行有能人,一個人的知識隻不過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世上的知識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從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我們不要小看那些地位比自己低、年齡比自己小的人,隻要他們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都要去尊敬他們。後漢的荀淑是一位有名的學者,有一次他在旅途中遇到黃憲,當時黃憲才十四歲,荀淑和黃憲談論了一天,還不舍得離去,後來他竟稱比自己年齡小很多歲的黃憲為師。唐朝初年有一個叫王通的少年,十五歲開始講學,當時房玄齡、李靖、魏征都是很有名望、很有地位的人,都去聽王通講課。漢時的鄭玄是一位通六藝取百家的經學家,他七十歲時還從劉洪學習《乾象曆法》。古人真心誠意地尊敬老師,以實事求是、如饑似渴的態度去求學,那麼我們今天的青年人不是更應該從師必尊,腳踏實地去向老師學習更多的知識嗎?